崔月姣
相傳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日。釋迦牟尼(?ākyamuni),本名喬達摩·悉達多(Gautama Siddhārtha),生于喜馬拉雅山麓迦毗羅衛(wèi)國的藍毗尼園(今尼泊爾境內(nèi)),他出身于古印度的釋迦族,屬剎帝利種姓。關(guān)于其生卒年代目前仍有爭議,不過多數(shù)人認為其誕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卒于公元前四八六年。釋迦牟尼是其成佛后世人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圣人」,此外亦有薄伽梵、世尊等稱謂。他宣稱覺悟真理,自稱佛陀(buddha,意即覺悟者),由他所創(chuàng)立的佛教也由此而得名。
關(guān)于釋迦牟尼的種種本行事跡屢見于各個時代的佛教經(jīng)典。早期經(jīng)典已經(jīng)開始敘述佛成道及成道后的事跡,但這些早期經(jīng)典卻鮮見關(guān)于佛陀誕生的記載。隋唐之際,隨著大乘佛教的發(fā)展,佛陀事跡基本被概括性地固定為「八相成道」(降兜率天、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zhuǎn)法輪、入涅槃),即從八個方面概括釋迦牟尼一生的事跡。釋迦牟尼原是迦毗羅衛(wèi)國的王子,其父為凈飯王,母為摩耶夫人?!栋⒑?jīng)》記載,一日摩耶夫人游觀藍毗尼園,「乃見一無憂樹,花葉滋茂」,「夫人欲生太子,便手攀其樹枝」從右脅下生釋迦牟尼。不過,釋迦牟尼誕下沒多久后摩耶夫人便去世了,《佛所行贊》中記載:「時摩耶夫人,見其所生子,端正如天童,眾美悉備足,過喜不自勝,命終生天上?!贯屽饶材岢黾仪暗纳罡蛔恪惨?,但卻常感人生無常,對人世間的生老病死之苦深有感悟。他尋訪了當時幾位著名沙門思想家,但這些思想家的理論卻不能解釋迦牟尼煩惱「于無念、無受、離執(zhí)、離縛、清凈、圓智、證道、解脫之境」。終于釋迦牟尼決心苦行。然而六年的苦行也無法令釋迦牟尼達到最高的覺悟,于是他放棄苦修,沐浴進食以恢復(fù)體力。釋迦牟尼的這種苦修體驗也成為佛教不主張無意義苦修的基本教義,最后釋迦牟尼來到菩提伽耶,獨坐于菩提樹下冥思,終于悟道成為覺者佛陀,佛教由此建立。
作為佛教創(chuàng)始人的釋迦牟尼,隨著佛教的發(fā)展,在日趨龐雜的神系中對他的崇拜有著曲折變化。在小乘佛教或原始佛教時期,對其崇拜還僅限于神跡象征性的表現(xiàn),如蓮座、菩提樹、足印等。而隨著大乘佛教的成立和發(fā)展,對釋迦牟尼崇拜逐漸具象化。據(jù)傳說,釋迦牟尼出生后不久,凈飯王曾找人為他占相,占卜者看出他的體相中有三十二種非凡特征和八十種特點,稱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合稱「相好」。在造像和繪畫中通常突出表現(xiàn)為頂有肉髻、青色右旋螺發(fā)、眉間有白毫、手足掌心有輪相,有些早期造像也表現(xiàn)其指間有蹼等特點。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同侍從坐像釋迦牟尼佛,此件像、座、背光構(gòu)件齊全,是完整且典型的釋迦牟尼造像。佛臉型飽滿,慈眉善目,輕薄的袈裟緊貼身體顯示出健美而勻稱的身形,右手施觸地印,左手施禪定印,坐于金剛臺座上的蓮臺上,左右各有一位脅侍菩薩,給人以莊重沉靜之感。身后華麗繁復(fù)的背光格外引人注目,其上裝飾紋樣對稱而規(guī)整,最外層為火焰紋,內(nèi)為卷草紋,這樣的裝飾手法令人聯(lián)想到薩迦派唐卡中細密卷蓮紋的背景裝飾,是十五世紀西藏古典主義造像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