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秀麗
[摘?要]射禮是西周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五禮中屬于嘉禮。射由技術到禮制的發(fā)展過程,實質(zhì)上是射由實用性演變?yōu)檎涡缘臍v史過程?!度Y》中關于射禮的記載很多。西周時期青銅銘文所記射禮,有大射禮、賓射禮和燕射禮;有射禮進行比賽和教化的專門場所——射宮;足見射禮在西周社會的重要政治地位。西周射禮與《儀禮·大射儀》在參射人員的等級上、具體注重的射事內(nèi)容和射禮的作用功能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從西周早期的大射禮、賓射禮向晚期燕射禮的轉變,從青銅銘文中的射禮注重“禮”到《儀禮·大射儀》注重“儀”的轉變,暗涵著西周禮制的逐漸松弛、禮樂文化下移的歷史趨勢。
[關鍵詞]青銅銘文;西周射禮;《儀禮》射禮;禮樂下移
[中圖分類號]K87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763(2019)06—0113—06
Abstract:Sheli (ritual of archery),?one of five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tiquettes (Ji, Xiong, Jun, Bin, Ji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itual system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t belongs to Jiali. The development of archery from technology to ritual is essentially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archery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racticality to politics. There were many recordings about the ceremonies in Three Li (three earliest famous classics on ancient rituals in China, and also a model for future generations in rituals). The bronze inscriptions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recorded the ceremonies of archery, which shows the important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ceremony of archery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ritual of archery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occasions, respectively called Dasheli, Binsheli, and Yansheli. The special place for people to practice archery and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was called Shegong (Palace for Shooting).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class of participants, the focused contents of the shooting and the specific functions of the shooting ceremony between the ritual of archery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Yili Dasheyi (a famous classic on ancient rituals and ceremoni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Dasheli, Binsheli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Yansheli in the later period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focused Li (ritual)?in bronze inscriptions to the focused Yi (ceremony)?in the classic Yili Dasheyi implied the historical trends: the ritual system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was gradually slacking and the cultures of ritual and music were also declining.
Key words: bronze inscription; Sheli?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Sheli inYili; decline of ritual and music
儒家將“射”列為六藝之一?!吨芏Y·保氏》云:“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敝袊糯寮以诹嚕ǘY、樂、射、御、書、數(shù))中將射排序在禮、樂之后,可見,儒家對射的重視。五射是古代國子必備的武藝和重要技能之一。“射”何以在周代社會受到如此重視?
“射”在原始狩獵文明之中,最初是原始人類的謀生手段。后來弓箭變?yōu)閼?zhàn)場上遠距離的殺傷性武器,射箭是行軍打仗重要的軍事技能。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西周時期,這種技能是戰(zhàn)場上重要的殺伐能力的體現(xiàn)。中國古人在男子小時候就很重視培養(yǎng)這個技能?!澳凶由?,?;∨钍噶?,以射天地四方。”每個男孩出生,家里要在大門左側掛一張弓,還要向天和地、東南西北四方射六只箭,用以象征男孩將來要征戰(zhàn)四方,成為衛(wèi)國的武士。“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食之謂也?!蹦泻⒅挥杏兴姆降闹鞠?,才能吃飯食谷,好像有了這個本事,才是飲食的根本,有這樣的本事,才被社會認為是英雄。經(jīng)書中也常見善射的男子受到贊美?!对娊?jīng)·猗嗟》高度贊美善射的魯莊公:“巧趨蹌兮,射則藏兮!”“舞則選兮,射則貫兮;四矢反兮,以御亂兮。”魯莊公跳舞是高手,射箭穿靶子,四箭都射到中心,真是御敵的英雄。在周代社會中,為了提升這項技能,人們也常常按照一定的規(guī)程舉行一定的弓矢競射形式。
西周時期,是古代中國禮樂制度創(chuàng)制和盛行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射”被納入到禮樂體系之中?!吧洹迸c“禮”結合,“射禮”成為禮樂體制中一種重要的禮制。射禮于五禮中屬“嘉禮”,包括大射禮、賓射禮、燕射禮、鄉(xiāng)射禮四種典禮?!秲x禮》的《鄉(xiāng)射禮》《大射禮》分別記載了鄉(xiāng)射禮和大射禮的具體的禮儀規(guī)范及儀式步驟;《禮記·射義》又將射禮闡發(fā)為“正德立己”之禮;《周禮》中系統(tǒng)記載了涉及射禮的諸多官職?!对娊?jīng)》中諸多關于射禮的場面和儀制規(guī)范的描繪,都說明射禮在周禮中的重要性及其重要意義。西周時期青銅銘文中關于射禮的記載,為全面了解射禮增加了新的途徑。
有關射禮的銘文,共有九篇:《長甶盉》《麥方尊》《令鼎》《義盉蓋》《鄂侯馭方鼎》《十五年趞曹鼎》《匡卣》《柞伯簋》《靜簋》。這九篇射禮銘文,比照記載繁復儀節(jié)的東周禮書,文字記述簡約,但亦可見西周射禮狀況。其中《義盉蓋》和《柞伯簋》記載的是大射禮;《麥方尊》《長甶盉》記載的是賓射禮;《令鼎》《鄂侯馭方鼎》記載的是燕射禮;《十五年趞曹鼎》《匡卣》《靜簋》記載的是周王在專門的教射場所檢查習射。這九篇射禮銘文,最早的是西周成王時期,最晚的是西周宣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西周禮樂制度大盛的歷史時期,足可一窺西周射禮的歷史面貌。
一?西周大射禮銘文
西周時期的大射禮主要是《義盉蓋》《柞伯簋》。
《義盉蓋》:唯十又一月既生霸甲申,王在魯,合即邦君、諸侯、正、有司大射。義蔑歷及于王來,義賜貝十朋。
《柞伯簋》:唯八月辰在庚申,王大射,在周。王命南宮率王多士,師伯父率小臣。王夷赤金十版,王曰:“小子、小臣,敬有佑,獲則取?!弊醪Q弓,無廢矢。王則畀柞伯赤金十版,誕賜見。柞伯用作周公寶尊彝。
據(jù)考證,《義盉蓋》記載的是西周穆王時期的大射禮,《柞伯簋》記載的是康王時期的大射禮。比較《義盉蓋》和《柞伯簋》,是更好地了解西周時期大射禮面貌的方式。從參加大射禮的人員看:西周穆王中期的《義盉蓋》銘中,第一次出現(xiàn)“大射”字樣,第一次提出了大射禮?!读x盉蓋》所記大射禮是周穆王親自參與的大射禮?!斑@次射禮規(guī)模較大,有邦君、諸侯、正、有司四種身份的人參加”,[1]除了周王以外,王畿內(nèi)外諸侯及各級官吏都到場,這是一次比較隆重的射禮?!鞍罹笔潜戎T侯還大一級的王畿內(nèi)采邑之君主。西周初期周王朝在王畿之外大規(guī)模分封諸侯的同時,在王畿之內(nèi)也大批分封采邑,畿外設立諸侯,畿內(nèi)則設邦君。[2]除了有邦君、諸侯外,還有“正”和“有司”:“正即正長,是官員的泛稱。”[1]“有司,群吏有事者。”[3]946從銘文可見,“有司”是比“正”低一級的官吏。這次射禮涉及異邦國君、諸侯國國君、周王屬官正長和掌事官員這四種身份的人,記錄的是周王和諸臣進行比射。進行比射后,周王還有賞賜。與《義盉蓋》參加的人員不同,西周時期《柞伯簋》所記大射禮,是由周康王在周都舉行的大射禮,參加的人分別是南宮、師父、多士、小子和小臣。南宮和師父分別擔任射禮中司射與司馬的角色;多士為參與競射的諸侯、卿士;小子、小臣僅為參與禮事的服務人員。王誥的對象是小子和小臣。從參加人員的級別看,《柞伯簋》參加射禮人員的級別明顯沒有《義盉蓋》參射人員級別高。
從參加大射禮的儀節(jié)看,《義盉蓋》反映的大射禮的儀程有:召集有關參射人員,如邦君、諸侯等到魯?shù)貋?周王與諸人比射;射后獎賞。《柞伯簋》銘文所記射禮儀節(jié)為:召集臣下;比射;告誡;賞賜。不同的是,這次比賽射箭次數(shù)比較多。柞伯一次射10支箭。
從參加大射禮的目的來看,大射禮有非同一般的意義,《禮記·射義》:“天子將祭,必先習射于澤。澤者,所以擇士也?!焙我约漓胫耙e行射禮?天子在舉行祭祀之前,一定要先在澤宮演習射箭。澤宮之所以稱“澤”,擇也。是因為要在這里選擇可以參加祭祀的諸侯?!吧渲姓叩门c于祭,不中者不得與于祭。”“不得與于祭者有讓,削以地;得與于祭者有慶,益以地。進爵絀地是也?!保ā抖Y記·射義》)在射箭禮儀中,射中的人可以參與祭祀,沒有射中的人不能參與祭祀。不能參加祭祀的諸侯要受到精神打擊,并削減封地;可以參加祭祀的諸侯,將受到精神褒獎并增加封地進爵。天子通過射禮來選相擇士,射是有政治意義的。《詩》云:“發(fā)彼有的,以祈爾爵。”(《詩經(jīng)·小雅·賓之初筵》)
從參加大射禮的時間看,每年定期舉行的大射禮與鄉(xiāng)射禮大都在春秋兩季,《周禮·地官·州長》云:“春秋,以禮會民而射于州序。”《義盉蓋》舉行大射禮的時間是十一月,《柞伯簋》記載的是八月舉行大射禮,也就是每年秋季舉行的大射禮,即“秋射”。
從參加大射禮的地點看,《義盉蓋》所記大射禮的地點在魯。為什么要在魯?shù)嘏e行大射禮?袁俊杰提出兩種說法:或是與周天子巡狩制度有關;或是與封禪泰山有關?!妒酚洝酚涊d,古代天子“五歲一巡狩,群后四朝”。[4]24魯國設有文王廟,周天子東巡至魯,須祭祀文王,祭祀前需舉行大射禮選拔參與祭祀的人才。另外,天子要封禪山川。據(jù)《史記·封禪書》記載:“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禪”。[5]1361《禮記·月令》云:“仲冬之月,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井泉?!痹谑辉轮俣畷r,天子要依禮祭祀名山大川。在祭祀名山大川之前,通過舉行大射禮來選擇參與祭祀的助祭人員,是合乎情理的。《柞伯簋》射禮在鎬京舉行,據(jù)《周禮·夏官·諸子》云:“春合諸學,秋合諸射,以考其藝而進退之?!薄抖Y記·月令》記載,季秋之月,“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zhèn)溆谔熳印?。本次射禮“秋射”符合常例,九月要舉行大饗禮,本次大射禮很可能就是為了選拔九月大饗禮的助祭人員而舉行的。柞伯是多士小子的一員,參加“大射儀”的“比耦而射”,柞伯十發(fā)矢皆中靶的,“唱獲”最多,得第一名,被賜以十版金餅。因此,柞伯做器銘以志。
“周代舉行大射禮的目的有四種:一是鼓勵倡導演練射技以備狩獵與戰(zhàn)爭。二是天子在大祭之前挑選參與祭祀的人。三是周天子與諸侯加強聯(lián)系、聯(lián)絡感情的手段之一。四是對貴族大學及鄉(xiāng)學學生所學射藝水平的檢閱與考核,即文獻記載的‘視學?!盵6]不僅大射禮,西周時期的賓射禮,也是天子與諸侯加強聯(lián)系、聯(lián)絡感情的手段之一。
二?西周賓射禮銘文
西周時期的賓射禮銘文主要是成王時的《麥方尊》和穆王時的《長甶盉》:
《麥方尊》:“在辟雍,王乘于舟,為大禮,王射大龏禽,侯乘于赤旗舟從。”王令邢侯坯侯于邢,雩若二月侯見于宗周,亡尤,會王京,祀,雩若翌日,在辟雍,王乘于舟,為大豊(禮),王射大龏禽,侯乘于赤旗舟,從,死咸之日,王內(nèi)以侯入于寢,侯錫玄琱戈;雩王才,已夕,侯錫赭臣二百家,赍用王乘車馬、金勒、冋衣巿韨、舄,唯歸,揚天子休,告亡尤,用龏義(恭儀)寧侯,孝于邢侯,作冊麥錫金于侯,麥揚,用作寶尊彝,用侯逆覆,明令,唯天子休于麥辟侯之年鑄,孫孫子子其永亡終,終用造德,綏多友,享旋走令。
《長甶盉》:隹三月初吉丁亥,穆王在下淢,穆王饗醴,即丼伯、大祝射,穆王蔑長甶以逨即丼伯,丼伯是夤不奸,長甶蔑歷,敢對揚天子丕休,用肈作尊彝。
《麥方尊》是西周成王時期記載賓射禮的銘文。它是周王以射禮接見、親和來朝邢侯的一項禮儀活動。這次行禮的時間是在二月,地點是在辟雍大池。此次是侯王于鎬京朝見周王,參加了周王在辟雍舉行的大射禮。邢侯朝見君王時,正巧周王在京舉行裸祭和肜祭,邢侯參加了次日周王在辟雍舉行的大禮和射禮。西周時期的射禮分為陸射和水射。這次射禮,不同于尋常,是水上舉行的射禮。周王和邢侯各自乘舟在水上射大龏禽,不同于陸射靶向定位目標。這次是邢侯朝見期間,成王款待諸侯的大禮。
《長甶盉》也屬賓射之禮。是在三月的丁亥這天,穆王在下淢這個地方,舉行飲醴酒的宴會,禮畢,又讓長甶和邢伯、大祝舉行射禮。邢伯在比賽過程中恭敬有加,始終很誠懇的樣子,穆王獎勵長甶。長甶稱頌穆王的隆重的嘉獎,做器為念。這次賓禮是穆王親自主持的大禮。穆王、長甶和邢伯、大祝四人參加了這次大禮。在舉行射禮之前,先舉行燕禮。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賓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時聘曰問,殷眺曰視?!薄抖Y記·王制》云:“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泵磕曛T侯要定期朝見周天子,諸侯之間也要互相拜見,是為賓禮。賓射是諸侯朝覲天子或諸侯相會時舉行的射禮,它常與饗、食連言,是朝聘禮中主國接待賓客所行之禮儀或饗禮的一個重要儀節(jié)?!抖Y記·射義》孔穎達疏曰:“賓射,諸侯來朝,天子入而與之射也,或諸侯相朝而與之射也?!薄吨芏Y·春官·大宗伯》:“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辟e射禮既是周王維護國家安定的政治需要,也是天子與諸侯、諸侯之間加強聯(lián)系溝通感情的需要。
據(jù)東周禮書記載,賓射又多與大射、燕射并舉,賓射禮是西周嘉禮之一。嘉禮是和合人際關系、溝通聯(lián)絡感情的禮儀。嘉禮主要內(nèi)容有六:“一曰飲食,二曰婚冠,三曰賓射,四曰饗燕……”(《周禮》)《周禮·春官·大宗伯》:“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享燕之禮親四方賓客?!蔽髦軙r期銘文所記賓射禮,是周王與諸侯加強聯(lián)系的重要手段。西周早期,仍是戰(zhàn)爭頻繁發(fā)生的歷史時期,西周王朝為了鞏固統(tǒng)治,據(jù)史書記載,先后進行了平定三監(jiān)、周公東征、二次東征、伐夷、伐東國、北征等軍事戰(zhàn)爭,直至昭王南征而不復。成、康、昭、穆之世,內(nèi)憂外患,正是周王和睦諸侯、加強聯(lián)系和監(jiān)管的重要歷史時段。因此,西周銘文所記賓射禮有友睦諸侯、考察忠奸之意,與東周禮書“親故舊朋友”目的不同。
三?西周燕射禮銘文
銘文中的燕射禮主要是共王時的《令鼎》和厲王時的《鄂侯馭方鼎》:
《令鼎》:王大藉農(nóng)于言其田,餳,王射,有司及師氏小子合射。王歸自其田。王御兼仲仆。令及奮先馬走。王曰:“令及奮乃克至,余其舍汝臣三十家?!蓖踔劣诳祵m,頤。令拜稽首,曰:“小子迺學。令對揚王休?!?/p>
《鄂侯馭方鼎》:王南征,伐角、僪,唯還自征,在坯,鄂侯馭方內(nèi)豊于王,乃祼之。馭方侑王,王休宴,乃射。馭方饸王射。馭方休闌,王宴,咸飲。王親易馭方玉五榖、馬四匹、矢五束。馭方拜首稽首,敢對揚天子丕顯休,用作尊鼎,其萬年子孫永寶用。
燕射禮主要是天子、諸侯燕饗宴會時舉行的射禮;《禮記·射義》:“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xiāng)飲酒之禮?!薄读疃Α枫懳?,是周昭王在言其親耕農(nóng)作,行籍田禮。籍田禮完成之后,有“餳”,“餳,從食易聲”。[7]218楊樹達先生在《積微居金文說》一書指出:“餳當讀為觴?!秴问洗呵铩纷⒃疲河x,享也?!盵8]1即作宴享解。昭王在籍田禮后舉行宴饗。宴會后舉行射禮,有司和師氏、小子一起參加了射禮。這次參加射禮的人員為周王及其臣下,而且是在宴會后舉行,故為燕射禮。籍田禮是西周時期王室很重要的大禮。立春時節(jié),天子為了昭告臣民,表達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視及祈求一年中風調(diào)雨順,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田間舉行籍田禮。天子要象征性地躬耕天地以表率臣民。據(jù)史書記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大夫九推?!保ā兑葜軙ぞ砹ぴ铝罱獾谖迨罚┰谌绱酥卮蟮募锒Y后,周王舉辦宴會及射禮。射禮并不是《令鼎》的重心。在言其返回的途中,令因跑步受到了獎賞,做鼎留念??梢钥闯?,《令鼎》銘所記燕射禮是較為簡略的。
《鄂侯馭方鼎》是西周時期又一記載燕射禮的重器?!岸鹾铖S方內(nèi)(納)豊(醴)于王,觴王休宴而射,馭方與王籍田會射。此銘及觴后王射,有司與師氏小子會射。兩文情事相同,知此銘之觴即彼銘之宴也。二銘稍異者,此銘王觴群下,為君享其臣,彼銘鄂侯內(nèi)(納)豊(醴)于王,為臣宴其君而已。古人饗射二事往往相因?!盵8]1楊樹達先生認為,《令鼎》與《鄂侯馭方鼎》的饗宴之射是一致的。不同是一為宴會之前,一為宴會之后;一為周王宴饗群臣,一為臣下宴請周王。兩者皆為燕射禮。《令鼎》燕射禮君臣祥和,沒有違和感?!抖鹾铖S方鼎》是周王南征淮夷回師經(jīng)過鄂國時,“在坯,鄂侯馭方內(nèi)豊于王”,即在坯這個地方,鄂侯馭方設宴招待周王,宴會過程中舉行射禮,《鄂侯馭方鼎》是射后又飲,并進行賞賜。此時的周王朝與鄂侯關系還保持著友好的關系。不久后的《禹鼎》記載,鄂侯反水,周王不得不率領西六師、殷八師平息了這場叛亂??梢姡抖鹾铖S方鼎》還是透露著一些政治信息,周王回師經(jīng)過鄂國,還有考察鄂侯忠奸之意。
在《詩經(jīng)·大雅·行葦》中記錄了周王行燕射之禮,較為詳細地記錄了燕射禮先饗后射的全過程?!八馏墼O席,授幾有緝御。或獻或酢,洗爵奠斝。醓醢以薦?;蜢芑蛑?。嘉肴脾臄,或歌或咢。敦弓既堅,四钅侯既均。舍矢既均,序賓以賢。敦弓既句,既挾四钅侯。四钅侯如樹,序賓以不侮。曾孫維主,酒醴維醽,酌以大斗,以祈黃耇。黃耇臺背,以引以翼。壽考維祺,以介景福?!睆摹对娊?jīng)·大雅·行葦》看,其燕射禮的程序與銘文所記是一致的。首先是設上酒席,宴飲開始,在美酒佳肴主賓酬酢歡快的氛圍中,擊鼓唱歌興致甚高。在歌聲歡舞人歡笑的宴饗過后,雕弓拽滿,四支利箭合發(fā),主客競相展開射技。射禮開始,發(fā)箭一射中靶心,較量射技座次分。雕弓張開弦緊繃,利箭四支手持定。四箭豎立靶子上,排列客位不慢輕。射后繼續(xù)宴飲,并祈福祝壽。從《詩經(jīng)》中的記載可見,出土文獻所記射禮與傳世文獻所記是一致的。《周禮·司裘》“王大射”,孫治讓《正義》疏曰:“王與諸侯、諸臣射于大學,其例大于賓射、燕射、鄉(xiāng)射,故謂之大射也?!贝笊涠Y、賓射禮與燕射禮,從銘文所記射禮的政治目的看,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賓射禮、燕射禮與大射禮相比較,只是參加人員的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是為維護西周的政治安定、政權穩(wěn)固服務的。
四?銘文中的教射場所
西周銘文中明確記載具體的教射場所的是穆王時期的《靜簋》、懿王時期的《十五年趞曹鼎》和孝王時期的《匡卣》。
《靜簋》:唯六月初吉,王在蒡京。丁卯,王令靜司射學宮,小子及服及小臣及夷仆學射。雩八月初吉庚寅,王以吳來呂剛合豳師邦君射于大池。靜學(教)斁。王賜靜鞞剢。靜敢拜稽首,對揚天子丕顯休,用作文母外姞奠簋,子子孫孫其萬年用。
《十五年趞曹鼎》:唯十又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恭王在周新宮,旦,王射于射廬,史曹錫弓矢、虎盧、九、胄、毌、殳,趞曹敢對,曹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休,用作寶鼎,永饗朋友。
《匡卣》:“懿王在射廬,作象舞?!?/p>
綜上,西周時期,射禮一般在辟雍大澤舉行,有專門的教官教習射,有專門的教射場所——射宮。如《靜簋》:“丁卯,王令靜司射學宮,小子及服及小臣及夷仆學射?!薄犊镓铡罚骸败餐踉谏鋸]?!薄吧鋸]”“學宮”就是周代統(tǒng)治者經(jīng)常命人習射、修習武藝的場所。《十五年趞曹鼎》所記的射禮在射廬中舉行,是專門教射的場所。這些教官教授的內(nèi)容主要是五種射技: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fā)白,表明發(fā)矢準確而有力;參連,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xù)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謂矢行之疾;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并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這五種射技,主要是要求射的準確度、速度和力度。培養(yǎng)射手的力度和準確度是射最重要的目標。
九篇銘文所記射禮,其中可見射禮較為成熟的面貌。射禮有大射禮、賓射禮、燕射禮之別;射禮多由周王主持,參加者為王畿內(nèi)外諸侯及周朝各級官吏;射禮有較為完備的程序和禮儀;射禮有專門的教習射技的教官;有進行射禮和專門教習射技的場所——射宮等。從銘文可見,西周時期,射禮已形成完備的禮儀系統(tǒng)。
射禮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射與禮的結合也是如此。西周中期以后,是射禮的成熟時期?!白鳛橐环N繁復的禮儀,射禮是在西周穆王時代成熟盛行起來的……大概周王朝初年征戰(zhàn)不已,四方不靜,尚無暇使射禮達到十分繁復完善的地步,而只有到了穆王前后,四海承平,才有條件大興禮樂,因此,也就給金文留下了這么多有關射禮的寶貴的記錄?!盵1]116
周王朝在重要政治場合,都要舉行射禮。據(jù)《禮記·射禮》孔《疏》云:“凡天子、諸侯及卿、大夫禮射有三,一為大射,是將祭擇士之射;二為賓射,諸侯來朝,天子入而與之射也,或諸侯相朝而與之射也;三為燕射,謂息燕而與之射?!盵9]2317
綜上,可見射禮在周代的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盡管青銅銘文由于載體的限制,關于射禮的記載,相對于傳世文獻的記載,還是比較簡略的,但也會感受到其在周代的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銘文中記載的大射禮,是西周早期大射禮。與《儀禮》所記諸侯大射禮有些不同。
第一,從參加的人員來看,西周時期的大射禮,是天子親自參加的大射禮,在上述器銘銘文中的射禮都有周王參加,是為“主”。與其相對的“賓”多是邦君、諸侯。比如邢侯、吳來、呂蜀、鄂侯、丼伯等。參與陪射的多為周王的正長和有司、大祝、師氏、史、作冊、小子、小臣夷仆、多士等。有時也由夷仆等比藕配襯。射禮一般由小臣作司射。如《義和蓋》:“王在魯,合即邦君、諸侯、正、有司大射?!薄读疃Α罚骸巴跎洌兴炯皫熓闲∽雍仙??!睋?jù)《儀禮》的《鄉(xiāng)射禮》《大射儀》記載,司射是整個射禮的主持人,在射禮中司射也是教官。司射作射的示范動作,對下屬人員不按禮儀行事,有嚴重違反規(guī)則者執(zhí)行“撲刑”,還要“誘射”。小臣是王左右近幸之臣,常常被王派出執(zhí)行特殊使命?!秲x禮》是東周禮書,書中記載應是春秋戰(zhàn)國時諸侯的大射禮,可見,西周的大射禮比東周的大射禮在參加的人員上規(guī)格要高。
第二,從大射禮儀程來看,銘文中的大射禮儀程比較簡單,《儀禮》中大射禮記載相對繁瑣?!秲x禮·大射》所記大射禮的具體儀節(jié),主要是射禮的籌集、射前宴飲、三番射以及射后宴飲。劉雨先生將這四個環(huán)節(jié)劃分為46項,袁俊杰在《兩周射禮研究》中劃分為54項,足見東周時期射禮的繁瑣?!秲x禮·射禮》記載射儀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即射前飲宴、三番射、射后飲宴。射前后之飲宴是射禮的附加部分。射禮的核心是“三番射”,即三次競射。第一番射帶有試射性質(zhì),雖射中也不計算成績,側重的是要求及考察射者的進退儀容是否合乎禮節(jié);二番射不僅要合禮,而且要射中計算成績;三番射要中的中禮中樂,都要計算成績(釋獲)。特別是第三番射,要節(jié)樂歌舞而射。在《十五年趞曹鼎》《匡卣》《靜簋》可見文獻所說的“比藕而射”,金文稱“嘟射”。記錄射禮的諸器銘中無一提到“三番射”,據(jù)劉雨先生推算:“文獻所記射禮的各項內(nèi)容,金文多有反映,唯‘三番射沒有記錄。這可能說明象《儀禮》所記的那種繁復的三番射在西周時尚未實行。文獻中的射禮是戰(zhàn)國至漢代的人所了解的射禮,估計當時人所能知道的情況一般不早于春秋?!盵1]
第三,從射箭比賽注重射的含金量上看,《柞伯簋》銘文中,柞伯一次射10支箭。《儀禮·鄉(xiāng)射禮》與《大射儀》中,規(guī)定每人每次只射4支箭。也就是說,西周時期的射禮重在射本身,而東周的射禮重在其儀式性和表演性。
第四,從賞賜的內(nèi)容上看,西周金文射禮中勝者大都有周王的賞賜。在《鄂侯馭方鼎》中,周王親賜鄂侯玉(方玉)五瑴、馬四匹、矢五(束)?!蹲醪分?,柞伯被周王賜赤金十版?!读x盉蓋》中,義被賜貝十朋?!妒迥贲|曹鼎》中,賜趞曹弓矢、虎盧、九、胄、毌、殳。這些賞賜符合西周的賞賜制度,是射禮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儀禮》中則只是對射箭失敗者罰以飲酒。
綜上所述,一方面,青銅銘文所記射禮是西周時期,其是禮樂體制創(chuàng)制和實行的極盛時期,周人早期的射禮,禮儀質(zhì)樸,重在競射、比試技能和武功。射禮的踐行偏重于“禮”本身,“禮”被賦予更多的政治意義?!秲x禮》所記射禮主要為東周時期,東周時期禮樂文化的下移,射禮儀節(jié)繁瑣,射禮更多偏重于“儀”,因而更多關注其娛樂享樂意義。
另一方面,西周時期銘文中的射禮呈現(xiàn)出這樣的次序:西周早期銘文主要記錄的是大射禮(穆王中期的《義盉蓋》和康王時期《柞伯簋》)和賓射禮(成王時的《麥方尊》和穆王時的《長甶盉》),西周中晚期后出現(xiàn)了燕射禮(共王時的《令鼎》和厲王時的《鄂侯馭方鼎》)。這也許意味著射禮與西周的禮樂制度的盛衰呈現(xiàn)一致的節(jié)奏。西周早期非常崇尚禮制,禮制對于國家有著重要的維系作用。西周晚期,禮漸漸融入了娛樂的成分,禮轉向儀,更加注重禮的形式。從早期的大射禮、賓射禮向晚期燕射禮的轉變,透露出禮樂體制漸漸松弛的信息,以嚴格的禮樂等級制度為標志的周朝社會開始漸漸走向禮樂文化下移的局面,春秋時期禮樂文化則完全下移。
西周青銅銘文所記射禮,為了解射禮在周代的發(fā)展狀況,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維度和參照。比照東周禮書,可以更好地了解射禮在周代的整體面貌和精神向度。據(jù)青銅銘文可知,射禮早期肩負著重要的政治功能,既有選擇臣士維護禮制的對內(nèi)作用,亦有和睦親族安撫諸侯的國家功能。射禮是國家大禮,是君王、諸侯建邦安民、和諧外交的重要政治手段和軍事策略。東周之后,主持射禮者由周天子變?yōu)楦鲊T侯,參與射禮者由天子之臣、周王室宗族子弟變?yōu)橹T侯及所屬士大夫。據(jù)《儀禮·大射儀》對射禮設立的繁瑣的禮儀細節(jié)和嚴密的不可逾越等級制度,射禮的發(fā)展與周代禮制的興衰呈現(xiàn)出同步性,已漸失西周時期對內(nèi)、對外的重要的社會功能和作用,呈現(xiàn)出一定的娛樂性和表演性。西周銘文射禮到東周禮書所記射禮的發(fā)展變化,呈現(xiàn)出西周晚期禮樂體制的松弛和東周時期禮樂文化的下移態(tài)勢。
[參?考?文?獻]
[1]劉雨.西周金文中的射禮[J].考古,1986(12):1112-1120.
[2]陳英杰.金文中“君”字之意義及其相關問題探析[M]//中國文字(新33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3](清)十三經(jīng)注疏·儀禮注疏[M].阮兒???北京:中華書局,1980.
[4]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司馬遷.史記·封禪書[M].北京:中華書局,1959.
[6]王龍正,袁俊杰,等.柞伯簋與大射禮及西周教育制度[J].文物,1998(9):59-60.
[7]許慎.說文·卷五下食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1997.
[9]鄭玄注.孔穎達正義[M]//禮記正義.呂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