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士
尼雅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田地區(qū)民豐縣卡巴克·阿斯坎爾村北30 余公里處的尼雅綠洲上,深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尼雅河尾閭地帶。整個遺址以北緯37°50′32.9″,東經(jīng)82°42′14.3″的佛塔為中心,沿尼雅河古河道呈南北向條帶狀分布,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約7公里,海拔1250米上下。遺址周圍被沙丘和紅柳包所圍繞,遍布各類遺跡兩百余處,出土佉盧文和漢文文書、簡牘上千件,其他各種遺物不可勝數(shù)①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1988—1997年度民豐縣尼雅遺址考古調(diào)查簡報》,《新疆文物》2014年第3-4期。。結合考古遺址和出土文物的信息,可以確認尼雅遺址即漢代的精絕國故地和東漢末年之后鄯善國治下的凱度多州故址,遺址年代最早可到公元前6世紀,最晚到4世紀中葉已被廢棄。
斯坦因曾稱尼雅遺址為“小龐貝古城”②[英]斯坦因著,向達譯:《西域考古記》,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103頁。,形容其廢棄之突然、迅速。百年來,尼雅綠洲緣何被廢棄,一直是學界熱議的話題。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和相關研究的深入,許多學者提出了各種假說,總體而言大致有以下三類觀點:
由于現(xiàn)在的尼雅遺址深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徹底干涸的古河床橫穿整個遺址,因此自然使人首先想到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侯甬堅在對尼雅河徑流進行歷史考察之后,認為遺址廢棄主要是因為尼雅河水量的逐漸減少,導致其交通利用價值下降,當?shù)氐纳鏃l件也發(fā)生顯著變化,才使得它最終被廢棄①侯甬堅:《西昆侖出山徑流尼雅河與尼雅聚落》,《西域研究》2009年第1期。。舒強、鐘巍等人結合塔里木盆地古氣候環(huán)境演化的研究,提出大約在公元4—5世紀,尼雅地區(qū)的氣候發(fā)生了非常明顯的升溫現(xiàn)象,導致了河流水量減少、流程縮短,沙漠化加劇,綠洲面積萎縮。這種氣候的暖干突變也是同一時期塔里木盆地周邊其他古城被廢棄的主要原因②舒強、鐘巍、李偲:《塔里木盆地南緣古遺址的分布特征及其與環(huán)境演變和人類活動的關系》,《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7年第11期。。
的確,精絕國始終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歷史上尼雅河的流程也一直在不斷縮短,但是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是一個相當緩慢的過程。以當時的生產(chǎn)力水平來看,人力的作用還不至于在短期內(nèi)就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惡劣的破壞。從現(xiàn)場考古發(fā)現(xiàn)也可以看出,在尼雅遺址被廢棄時,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并沒有惡化到不適宜人生存的地步。遺址中到處還可以看到成排的樹木,從佉盧文文書中也可發(fā)現(xiàn)當?shù)厝艘呀?jīng)意識到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并開始有意識地控制水的使用和保護環(huán)境。再者,尼雅河的河水萎縮對精絕人而言也不是一個新問題,實際在之前的幾百年歷史中,他們的活動居住范圍就在不斷地沿著尼雅河河道往上游遷徙③從尼雅遺址現(xiàn)存遺跡的整體分布來看,整個尼雅遺址大致可分為北、中、南三區(qū),其中北區(qū)為漢代精絕國的地域范圍,中區(qū)是鄯善國凱度多州時期的行政中心和宗教中心。參見劉文鎖:《尼雅遺址形制布局初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0年。。但是從尼雅遺址往南一直到大麻扎一帶,考古學者并沒有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的遺址,說明精絕人并沒有按照之前的慣例繼續(xù)向河流上游遷徙以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
氣候狀況雖然是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極端的氣候事件也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對尼雅遺址突遭廢棄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合理解釋。其實斯坦因第一次考察尼雅遺址時就已提醒過我們這一點:“雖然這個自然事實(指尼雅河河道后縮——筆者注)充分說明了為什么古代遺址從未被重新起用過,但這并不證明它就是最初遺址被廢棄的直接和唯一的原因?!雹躘英]斯坦因著,巫新華等譯:《古代和田》第1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01頁。
另一種觀點是精絕國遭到了外敵入侵,迫使當?shù)厝顺鎏?。對于入侵者,有說是南山游牧部落⑤殷晴:《絲綢之路經(jīng)濟史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528頁。,更多人則相信是佉盧文文書記載的蘇毗人,但是對于何為蘇毗人,學界爭議很大⑥佉盧文文書中多次提到有山地人、蘇毗人頻繁襲擾精絕,這些人應屬在阿爾金山游牧的羌人部落,也有說是青藏高原上的古藏人。。從尼雅遺址的現(xiàn)場發(fā)掘情況顯示,當?shù)鼐用袼坪跏峭辉庾児剩荒茈S身攜帶貴重物品匆忙離去,“遺址古代居室中凡有價值以及尚可適用的東西,如不是被最后的居人,便是他們離去不久被人搜檢一空……最后的居民……沒有遺留下有實用價值的東西”⑦[英]斯坦因著,向達譯:《西域考古記》,北京:商務印書館,第85、103頁。,甚至連拴著的狗都忘了解開。這種突然而至的社會性災難,最有可能的當然是戰(zhàn)爭掠奪。結合佉盧文文書中反復提到的“若扜彌和于闐有什么消息,務必向朕,偉大之國王陛下上書稟報”,“蘇毗人之威脅令人擔憂”“警惕蘇毗人……速派其他戍卒來”,的確表明精絕人時刻面臨著于闐國和蘇毗人的威脅。但是考古工作者在尼雅遺址并沒有發(fā)現(xiàn)戰(zhàn)爭的痕跡,自然垮塌的房屋,堆積如山的糧食也顯示在精絕人離去之后,這里既沒有遭遇掠奪,也再沒有人定居,時間在這里仿佛被定格在他們離開的瞬間,直到沙漠挖寶人和斯坦因的闖入。
還有不容忽視的一點是,于闐人、蘇毗人的入侵對精絕人來說其實并不少見,佉盧文文書中明確提到的就有多次。第272號文書更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為了應對于闐、蘇毗的威脅,鄯善國在凱度多州附近設置了一個避難用的城:“去年,汝因來自蘇毗人的嚴重威脅曾將州邦之百姓安置于城內(nèi),現(xiàn)在蘇毗人已全部撤離,以前彼等居住在何處,現(xiàn)仍應住在何處。汝州的局勢現(xiàn)已緩和,汝處現(xiàn)已安定,沒有來自于闐的侵擾?,F(xiàn)對勞特伽地方的人須作登記,所以該城仍須防守?!雹倭置反澹骸渡澈9啪怼?,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81-82頁。但是這座城究竟在哪目前還不得而知。在第357、494 號文書中,國王也多次下令,戰(zhàn)爭期間債主不得要債,要“待國家安定時,再做清算。關于國境被掠后債務償還問題,須調(diào)查彼等如何解決此類事宜”②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99、124-125頁。說明當?shù)厝嗽诿鎸τ陉D人、蘇毗人的頻繁掠奪情況下,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應對方法,包括暫避它處,等劫掠過后再返家,戰(zhàn)爭期間不得討債,要等安定后再清算等等。所以有關戰(zhàn)爭說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為什么在這次“假警報”之后,精絕人沒有像之前一樣返回到尼雅綠洲繼續(xù)生活?
當然,更多學者傾向于精絕人放棄尼雅綠洲是由于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如楊逸疇提出是“自然和人文社會因素的偶合與疊加”導致了尼雅綠洲的消亡,至于精絕人則是遷徙到他處,“最終融化在西域興起的維吾爾民族中”③楊逸疇:《尼雅環(huán)境的演化和文明興衰》,載中日共同尼雅遺跡學術考察隊編:《中日共同尼雅遺跡學術調(diào)查報告書(第二卷)》,第325-328頁。他的觀點重點仍是放在水資源短缺這一因素上,只是缺水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環(huán)境導致,也可能是戰(zhàn)爭、瘟疫等人文社會原因破壞了水源、水系等。根據(jù)現(xiàn)在的考古發(fā)現(xiàn),所謂戰(zhàn)爭、瘟疫破壞了水源這一論點缺少證據(jù),并不能成立。。岳廷俊則認為是戰(zhàn)爭等政治因素促成了精絕人的搬遷,同時尼雅綠洲的自然條件也不再適宜居住,所以精絕人搬遷到更好的地方去④岳廷?。骸赌嵫胚z址廢棄淺析》,《西北史地》1999年第4期。。李并成也指出尼雅綠洲的毀滅是等多種因素造成的,包括“氣候變干、尼雅河水流量減少、冬季處于西北與東北兩組風所攜帶流沙夾擊的自然因素背景下,人們不顧及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而過度開墾、過度放牧,破壞了固沙植被,以及大規(guī)模戰(zhàn)亂的破壞”⑤李并成:《塔里木盆地尼雅古綠洲沙漠化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2期。。
目前來看,在以上諸多推論和假說中,由于長期的自然環(huán)境惡化和突發(fā)的戰(zhàn)爭威脅等多種因素,迫使精絕人匆忙放棄尼雅綠洲,另尋他處居住這一看法似乎比較符合邏輯推斷。不過筆者以為,固然于闐國、蘇毗人的頻繁襲擾、掠奪對于尼雅綠洲來說是一個重要威脅因素,但是還不至于讓當時的西域大國鄯善國如此驚慌失措。從4世紀中葉前后的西域形勢來看,當時的鄯善國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其中更大的威脅是北方的焉耆國。
焉耆國,《漢書·西域傳》載其:“王治員渠城。去長安七千三百里,戶四千,口三萬二千一百,勝兵六千人。擊胡候,卻胡候、輔國、左右將、左右都尉,擊胡左右君、擊胡君各二人,譯長三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與烏孫接?!雹佟稘h書》卷96下,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3917-3918頁。作為絲路北道的大國,焉耆國正處天山峽谷中間的焉耆盆地腹心,北接烏孫,東臨吐魯番盆地,西達龜茲,南下可沿塔里木河、孔雀河直至尉犁、樓蘭、且末等絲路南道諸國,是聯(lián)通西域南北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西漢勢力進入西域之前,匈奴一直將焉耆國作為其統(tǒng)治西域的核心,在焉耆盆地周邊設置僮仆都尉,“使領西域,常居焉耆、危須、尉黎間,賦稅諸國,取富給焉”。匈奴日逐王率眾降漢之后,西漢政府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而都護治所也選在了離焉耆國不遠的烏壘城。焉耆國自此也成為漢朝的羈縻屬國之一。
但是焉耆國并不甘心臣服。始建國五年(13),焉耆國趁王莽無力控制西域之機,率先叛亂,殺西域都護但欽。天鳳三年(16),五威將王駿率莎車、龜茲兵討伐焉耆,結果遭焉耆伏兵攔截,加上姑墨、尉犁、危須等國陣前倒戈,致使王駿全軍覆沒。直到永元六年(94),班超發(fā)龜茲、鄯善等八國士兵共七萬余人討伐焉耆,殺焉耆王和尉犁王,改立焉耆左侯元孟為焉耆王,才重新收復焉耆國。東漢末年,西域交通斷絕后,諸國之間互相兼并,尉犁、危須、山國都被焉耆吞并。晉武帝太康年間(280—289),甚至一度占據(jù)龜茲國,“蔥嶺以東莫不服”②《晉書》卷97,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542頁。,可見其當時國勢之盛,除了已被吞并的尉犁、危須、山國之外,首當其沖受到威脅的自然是距離最近的龜茲和鄯善。
西晉之后,控制河西地區(qū)的張氏家族積極經(jīng)營西域,尤其是張駿(307—346)繼位之后,先在高昌設郡,后又“使其將楊宣率眾越流沙,伐龜茲、鄯善,于是西域并降?!申惹安俊⒂陉D王并遣使貢方物”③《晉書》卷86,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37頁。此處的焉耆前部應是指焉耆、車師前部。。龜茲在焉耆西邊,鄯善在焉耆南部,而高昌郡正處焉耆之東,焉耆國已然被三面包圍,張駿之所以舍近求遠,先伐龜茲、鄯善,正是為了給下一步征討焉耆做準備。果然,東晉永和元年冬十二月(345),張駿以沙州刺史楊宣為帥發(fā)兵討伐焉耆,前鋒張植所向風靡,先攻破賁侖城,再擊敗遮留谷的焉耆伏兵,占據(jù)尉犁,最終迫使焉耆王龍熙“率群下四萬人肉袒降于宣”④《晉書》卷97,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542-2543頁。。早已被征服的龜茲、鄯善等國在此期間應該也出了不少力。然而張駿在征服焉耆之后數(shù)月就去世,后趙也趁前涼新君張重華剛立,不斷進犯,前涼以舉國之力勉強應對①據(jù)《資治通鑒·晉紀》,“張駿伐焉耆”事在永和元年(345)十二月,永和二年(346)五月丙戌,張駿薨,張重華繼位。同年后趙將軍“王擢擊張重華,襲武街,執(zhí)護軍曹權、胡宣,徙七千余戶于雍州。涼州刺史麻秋、將軍孫伏都攻金城,太守張沖請降,涼州震動。重華悉發(fā)境內(nèi)兵,使征南將軍裴恒將之以御趙”。詳見《資治通鑒》卷97,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118-2121頁。。永和七年(351),后趙滅亡,但是前秦又繼而興起,與前涼之間又接連戰(zhàn)爭,雙方損失慘重,張重華也在永和九年(353)病卒②永和九年(353)二月,張重華以王擢(時已投靠前涼,受張重華寵信)為“征虜將軍、秦州刺史、假節(jié),使張弘、宗悠率步騎萬五千配擢,伐苻健。健遣苻碩御之,戰(zhàn)于龍黎。擢等大敗,單騎而還,弘、悠皆沒”,事見《晉書》卷86,第2244頁;永和九年五月,“張重華復使王擢率眾二萬伐上邽,秦州郡縣多應之;苻愿戰(zhàn)敗,奔長安。重華因上疏請伐秦,詔進重華涼州牧”,但是還未受詔就已病逝,事見《資治通鑒》卷99,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3183頁。。張重華死后,前涼陷入內(nèi)亂,國內(nèi)大族紛紛起兵反叛,國勢大衰。張氏家族對西域的控制能力也大為衰減。最終在376年,前涼被前秦苻堅正式攻滅。
總之,焉耆雖然被前涼征服,但是實力并未嚴重受損,而前涼卻陷入了與后趙、前秦的戰(zhàn)爭中,再也無暇西顧。從345年到376年幾十年間的西域歷史雖然沒有記載,但是可以想見,在沒有中原勢力的干涉下,已經(jīng)吞并周邊尉犁、危須、山國等國并且依然擁有強大實力的焉耆國,顯然不會停下兼并的步伐。而鄯善國和車師前部無疑正是其首要目標。鄯善國雖處焉耆國南部,中間有沙漠相隔,但是從焉耆盆地沿塔里木河南下可以毫不費力地直抵鄯善國的國都——扜泥城。而車師前部正在其東南部,距離更近。先兼并鄯善、車師前部不但可以穩(wěn)定后方,使其可以毫無顧忌地向西繼續(xù)兼并,而且車師前部、鄯善國所在均為綠洲,農(nóng)業(yè)發(fā)達,自東漢以來就有屯田,可以有效補充糧食和兵員補給。
焉耆欲吞并鄯善、車師前部也并非純屬臆測,從史書記載中可看出端倪。前秦成為西域名義上的霸主后,并沒有采取軍事手段,反而是令“梁熙遣使西域,稱揚堅之威德,并以繒彩賜諸國王”,并退回大宛國奉獻的汗血寶馬,“命群臣作《止馬詩》而遣之,示無欲也”③《晉書》卷113,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900頁。。這種懷柔手段雖然有利于加強前秦政權與西域的關系,但是也表明了苻堅暫時沒有打算插手干預西域各國間的紛爭,無疑滋長了焉耆兼并的野心。太元六年(381)二月④《資治通鑒》卷140,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3348頁。,“鄯善王、車師前部王來朝,大宛獻汗血馬,肅慎貢楛矢,天竺獻火浣布,康居、于闐及海東諸國,凡六十有二王,皆遣使貢其方物?!雹荨稌x書》卷113,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904頁。除了車師前部之外,鄯善、于闐均在塔里木盆地南緣,不見龜茲、焉耆等北道大國。而且太元七年(382)九月,車師前部王彌闐、鄯善王休密馱又親自到長安朝覲,“堅賜以朝服,引見西堂。闐等觀其宮宇壯麗,儀衛(wèi)嚴肅,甚懼,因請年年貢獻。堅以西域路遙,不許,令三年一貢,九年一朝,以為永制。闐等請曰:‘大宛諸國雖通貢獻,然誠節(jié)未純,請乞依漢置都護故事。若王師出關,請為鄉(xiāng)導?!瘓杂谑且则旘T呂光為持節(jié)、都督西討諸軍事,與陵江將軍姜飛、輕騎將軍彭晃等配兵七萬,以討定西域。”⑥《資治通鑒》卷140,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3351頁。這一次朝覲僅有車師前部和鄯善兩國,而且距離上一次朝覲剛剛過去沒多久,可見并非只是朝覲貢獻這么簡單。兩位國王主動要求年年貢獻,反而被苻堅拒絕,實際也暗示車師前部和鄯善國另有所圖,但是雙方并沒有達成一致。最后兩國一再加碼條件,除了按照漢代慣例置西域都護直接統(tǒng)轄西域外,還承諾只要苻堅出兵,他們愿意為向?qū)С霰隽Α?/p>
結合這兩次車師前部王和鄯善國王朝覲的記載,有理由相信公元4世紀中葉前后,因前涼、前秦忙于爭奪中原政權,西域出現(xiàn)了短暫的權力真空,焉耆、龜茲等大國伺機而動,企圖兼并周邊其余各國。因此在太元六年(381)的朝覲中,康居、大宛等國都不遠萬里派遣使者到中原,但西域只有于闐、鄯善和車師前部三國,其余要么可能已經(jīng)被兼并,要么就是拒絕朝覲。龜茲、焉耆兩國無疑屬于后者。鄯善和車師前部第二次再次赴中原朝覲,更表明兩國所面臨的形勢已十分危急,唯有請前秦出兵干預才有可能幸免,因此才如此不遺余力地請求置都護,甚至甘愿為向?qū)?。而苻堅一改過去的懷柔政策,除了是因為鄯善和車師前部愿意為向?qū)?,減輕了軍事壓力和風險外,更主要的也是為了避免西域出現(xiàn)一個統(tǒng)一的勢力。對于正雄心勃勃要消滅東晉,統(tǒng)一中國的苻堅來說,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
至于所謂“大宛諸國雖通貢獻,然誠節(jié)未純”這一理由顯然不成立,兩次貢獻天馬的大宛尚且誠節(jié)未純,那么一次都未朝覲的焉耆、龜茲豈非更是罪加一等?而且從最后的結果來看,他們所針對的目標毫無疑問就是焉耆和龜茲。太元八年(383),呂光率軍從長安出發(fā),鄯善王休密馱和車師前部王彌闐“率其國兵為光鄉(xiāng)導”①《晉書》卷140,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914-2915頁。,越流沙三百余里,“進兵至焉耆,其王泥流率其旁國請降”②《晉書》卷122,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054頁。。龜茲國則竭力抵擋,據(jù)城固守,并以“傾國財寶請救獪胡。獪胡弟吶龍、侯將馗率騎二十余萬,并引溫宿、尉頭等國王,合七十余萬以救之”,但最終仍被呂光所破,“帛純收其珍寶而走,王侯降者三十余國……諸國憚光威名,貢款屬路”③《晉書》卷122,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055頁。。西域至此平定。
總之,從4世紀的西域形勢來看,焉耆國作為絲路北道大國,實力強大,吞并了周邊的尉犁、危須、山國等國,并一度攻占了龜茲。下一步的目標正是兼并其南方的鄯善國。345年,焉耆國雖被前涼擊敗,但是本身實力并未受損。而隨著前涼實力的衰落和前秦暫時無暇西顧,焉耆、龜茲在西域大肆兼并,鄯善、于闐、車師前部等國深受其害,最終在鄯善、車師前部的再三請求和甘為先導的條件下,才引得前秦出兵干預,平定了西域。在這個背景下,結合當時鄯善國所面臨的重重危機,以及尼雅、喀拉墩等一批塔里木盆地南緣的遺址在這一時期被廢棄的事實,毫無疑問他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反觀當時的尼雅綠洲和鄯善國。4世紀時的尼雅綠洲已經(jīng)被納入鄯善國的治下,但是因其正處鄯善國的最西部邊境,遠離鄯善國腹地,中間又有沙漠阻隔,交通難稱便利。同時又有西邊扜彌、于闐和南邊羌人部落的頻繁襲擾,無疑大大增加了鄯善國的軍事防御壓力。
扜彌國,“王治扜彌城,去長安九千二百八十里。……東北至都護治所三千五百五十三里,南與渠勒、東北與龜茲、西北與姑墨接,西通于闐三百九十里?!雹堋稘h書》卷96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880頁?!逗鬂h書》中又稱拘彌國,地理位置正處精絕國和于闐國之間。經(jīng)筆者統(tǒng)計,林梅村《沙海古卷》所釋讀的佉盧文文書中共出現(xiàn)“扜彌”16次,其中15次與“于闐”同時出現(xiàn),除了第214號文書是出使于闐,要求凱度多州提供到扜彌的飼料之外,其余14件文書提到扜彌的內(nèi)容都是“若扜彌和于闐有什么消息,汝應向朕,偉大之國王陛下上書稟報”、“若扜彌和于闐有什么消息,務必向朕,偉大之國王陛下上書稟報”,幾乎已經(jīng)成為固定用語。另一件書信文書是祭司帕羅耶、州長帕特羅耶致信州長克羅那耶和黎貝耶,雖然沒有提到于闐,但是內(nèi)容也是通報從扜彌打探而來的消息①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74頁。。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簡牘中所稱扜彌,僅是沿用舊名,實際上此時的扜彌國應已被于闐國所兼并。蓋因莎車衰落之后,于闐國興起,因扜彌國正處其東進的最前線,所以首當其沖成為其兼并的主要目標。在東漢朝廷的干涉下,扜彌國才勉強得以保全,但是實力已極度衰落②東漢永建四年(129),于闐王放前殺拘彌王興,立自己兒子為拘彌王,并派使者朝貢。敦煌太守徐由要求征討,而漢順帝赦免其罪,僅要求他交還拘彌國。放前不肯,后被徐由派疏勒王臣槃發(fā)兵兩萬擊破,另立被殺的拘彌王興的宗人成國為拘彌王。靈帝熹平四年(175),于闐王安國又攻破拘彌國,“殺其王,死者甚眾。戊己校尉、西域長史各發(fā)兵輔立拘彌侍子定興為王?!?。隨著東漢末年中原內(nèi)亂,西域交通斷絕,大約與精絕國被鄯善國兼并的同時,甚至更早,扜彌國也被于闐國兼并,成為其繼續(xù)東進的橋頭堡,與鄯善國的凱度多州正面相對③陳曉露認為扜彌國至遲到3世紀就已被于闐國所兼并,其所生存居住的喀拉墩綠洲在于闐的統(tǒng)治下又延續(xù)存在到5世紀,之后被徹底放棄。詳見陳曉露:《扜彌國都考》,《考古與文物》2016年第3期。。尼雅遺址出土的這些國王敕諭文書,正生動反映了當時兩地之間的緊張局勢。
同時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開發(fā)和絲綢之路上的開通,尼雅綠洲的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等已然相當成熟,人口不斷增加,但是隨之帶來的是水資源的極度短缺。加上當?shù)厝舜罅渴褂媚静膩斫ㄖ课?,制造家具,日常生活中也習慣使用木制器具,對植被的破壞也相當嚴重。再加上氣候逐漸變干、風沙活動活躍等自然因素,已經(jīng)使得當?shù)氐纳衬M程日漸加快。在這種情況下,繼續(xù)向尼雅河上游搬遷雖然并非不可以,但是顯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同時還要繼續(xù)面臨外敵的襲擾掠奪,這一切單憑尼雅綠洲本身的資源和軍事力量根本不足以支撐下去,必須要鄯善國的物資和軍隊支援才行。但是鄯善國在焉耆國的重重壓力,已然自顧不暇,繼續(xù)在尼雅綠洲駐軍,協(xié)助防御于闐人和羌人的掠奪,不但會分散本來就很有限的兵力,而且實際可能也起不了太大作用。在遠離自己統(tǒng)治中心的沙漠腹地繼續(xù)花大力氣維持一塊隨時可能消亡的綠洲,并非是一個理智的選擇,更何況焉耆國正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南下兼并自己。從這個角度來看,實行戰(zhàn)略收縮,主動放棄尼雅綠洲,將居民遷徙到鄯善國腹心地區(qū),集合力量以對抗焉耆國無疑是一個明智之舉④西域各國在面對戰(zhàn)爭威脅時,也往往將國中居民遷到都城中,據(jù)城自守。如《史記·大宛列傳》載李廣利伐大宛時,大軍“西過鹽水,當?shù)佬?,各堅城守,不肯給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