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淮安城的城墻、城門與空間結(jié)構(gòu)*

2019-12-14 04:39王聰明
中國名城 2019年12期
關(guān)鍵詞:山陽舊城淮安

王聰明

導 語

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是“城”與“市”結(jié)合的存在形態(tài)?!墩f文》中載:“城,以盛民也”,“市,買賣之所也”,即“城”具有容納居民的功能,“市”為物品交易的場所。對于中國早期城市來說,“城”的意義明顯大于或早于“市”,這種意義主要通過城墻的修筑得以彰顯。城墻將居民圍合在相對封閉的空間范圍內(nèi),帶有強烈的軍事防御需要,這種修筑城墻的觀念為后世所繼承和發(fā)展。因此有人說:“在中國不存在不帶城墻的城市”,或者說,不筑城墻的城市至少在某種意義上算不上正統(tǒng)的城市。[1]不過近年學者經(jīng)過舉例論證,得出從唐宋元直至明初,“城市沒有城墻或者城墻處于頹圮狀態(tài)可能是城市城墻常態(tài)”的觀點,對既有的“高度強調(diào)城墻在城市形態(tài)中的重要性及其象征意義”加以反思。[2]即便如此,似難忽視城墻在城市史研究中的重要意義。城墻將城市圍合成封閉的空間,而城門的設(shè)置則提供了與外界進行交流的通道和窗口,二者共同構(gòu)成中國古代城市形態(tài)的重要層面?;窗渤牵ń窕窗矃^(qū)),是運河沿線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長期作為區(qū)域政治中心和軍事要塞,歷代均較重視對其修筑,并且形成了三城鼎峙的獨特空間結(jié)構(gòu)。本文嘗試對城墻的修筑與興廢、城門的設(shè)置及其名稱等問題進行考辨。

1 東晉山陽城的始建

淮安城的修筑開始于東晉時期。乾隆《淮安府志》卷五《城池》記載:淮安城“初無城郭,東晉安帝義熙中,始分廣陵立山陽郡,乃于此地筑城”。此處僅說東晉義熙年間,并未具體到某一年。據(jù)《太平寰宇記》卷一二四“楚州總論”引《宋書》載:“安帝義熙元年,省射陽縣,分廣陵之鹽城地立山陽、東城、左鄉(xiāng)三縣,為山陽郡”。此處說義熙元年(405),射陽縣廢置,改立山陽郡,并立山陽縣。不過清代淮安地方學者范以煦對此辨析說:“今宋書無此文,惟領(lǐng)縣及安帝立縣,合其云省射陽及元年并誤”,他認為義熙元年,設(shè)置山陽郡、縣記載有誤,并援引義熙二年(406)諸葛長民自山陽“還鎮(zhèn)京口”之事加以佐證。史載:“此番十載,釁故相襲,城池崩毀,不聞雞犬”,范以煦據(jù)此認為“假令元年筑城,何至二年遂崩毀,且亦不得為堅矣”。這一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關(guān)于山陽郡、縣設(shè)置的時間,另有義熙九年(413)的說法,這一說法源自《太平寰宇記》:“晉義熙九年省射陽縣,置山陽郡,屬徐州,又立山陽縣以隸焉”,[3]同書記載互有齟齬,必有錯訛之處。其校注者王文楚引《輿地廣記》《輿地紀勝》等地理志書,記山陽郡、縣初設(shè)于義熙七年(411),認為義熙元年之“元”當為“九”或“七”之誤。由此仍很難斷定,是義熙七年或九年,初設(shè)山陽郡、縣。又據(jù)《晉書·地理志》記載,義熙七年,“分廣陵界,置海陵、山陽二郡”,可知山陽郡、縣始置于東晉義熙七年。

無論是義熙元年、七年或九年,我們只見到設(shè)置山陽郡、縣,并未見及修筑城墻的表述,不過設(shè)置郡、縣,同時興筑城墻,也在情理之中。而且,淮安城的修筑時間尚可向前推移。前述范以煦認為義熙元年(405)為筑城之始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他忽略了一種情況,那就是城墻可能先于郡、縣而建。彼時的山陽,與“鮮卑接境”,“此番十載,釁故相襲”,在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長期交戰(zhàn)狀態(tài)下,山陽城的崩毀亦屬正常?!端螘分休d:義熙年間,“鮮卑侵逼,自彭城以南,民皆保聚,山陽、淮陰諸戍,并不復立”。既然有山陽戍的說法,證明當時山陽可能已筑有城垣或類似城垣的防御設(shè)施。只是這些城防設(shè)施處于廢隳的狀態(tài),因此諸葛長民才從山陽退至京口據(jù)守。又據(jù)《晉書》卷八《哀帝紀》,隆和元年十二月戊午朔,載:北中郎將“庾希自下邳退鎮(zhèn)山陽”,《水經(jīng)注》亦謂山陽“城本北中郎將庾希所鎮(zhèn)”,[4]所鎮(zhèn)之地當有憑險可守之法,因此,可能在東晉隆和元年之前山陽已經(jīng)筑城。

2 唐代楚州城的城墻與城門

隋唐時期,淮安地區(qū)的最高行政單位為楚州,治所位于淮安城。白居易盛贊楚州曰:“淮水東南第一州,山圍雉堞月當樓”,[5]可見唐代楚州已筑有城垣。而且,唐代淮安城有重修之舉,此由范昭撰、鄭萼正書的《唐楚州修城記》碑文可見,為宋人趙明誠所得,其文字被收入其所著《金石錄》之中,且由此文可知,重修淮安城的時間為唐上元元年(760)七月。大中十四年(860),楚州刺史李荀對城南門予以局部重修,時人鄭吉撰文曰:“楚州新作內(nèi)城之南門,何以言新?因舊之云也。何以言作?更從王制也。王制若何?曰:天子諸侯臺門也。何稱內(nèi)城?別于外郭也”。[6]可知,從外觀上說,至遲到唐代中后期,楚州城即有內(nèi)城、外郭的建置。李荀之所以重修淮安城南門,有其迫切的現(xiàn)實需要,文中曰:“溯淮而上達于潁,而州兵之益團練者,纚聯(lián)五郡焉,楚最東,為名郡。疆土綿遠,帶甲四千人,征賦二萬,計屯田五千頃,凡兵、賦、食三者相通也”。從淮河上游直至下游,形成了五處州郡一級的城防重鎮(zhèn),楚州位于最東,對楚州城具有重要的軍事戰(zhàn)略意義,而楚州城南門的建設(shè)尤為重要,因“南門者,法門也,南面而治者,政令之所出也”,因此,重修城南門寓有為唐朝政權(quán)興兵固邦之意。

雖然原來的南門設(shè)置了可供瞭望、御敵的譙門,不過屬于簡單草創(chuàng),所設(shè)的譙門“卑且陋,但闔兩扇,為露棚于前,振軍旅焉。露棚不能蔽風雨,亟理而亟壞”。這不符合楚州作為淮東大郡的軍事地位,因此李荀對此加以重修。具體來看,“巉然而樓,增以舊五之二焉,劃為雙門,出者由左,入者由右,夾筑高阜,類觀闕而非者九”。由此可知,經(jīng)過重建,楚州城南門成為雙向兩道,出城門的人從左面行走,進城門的人從右面行走,既增強了南門的規(guī)格與形制,又突出了南門作為交通要道的地位。另外,從“樓增以舊五之二焉”可知,楚州城南門原來就有門樓,此次重修同時對其加以擴建。關(guān)于南門城樓的名稱,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乾隆《淮安府志》等文獻中,均記載為宴花樓。唐朝趙嘏有《楚州宴花樓》詩曰:“門外煙橫載酒船,謝公攜客醉華筵。尋花偶坐將軍樹,飲酒方重刺史天?!盵7]這首詩在趙嘏《渭南集》中題作《陪韋中丞宴扈都頭花園》。據(jù)清代吳玉搢考證說:“宴花樓之名僅見于此,韋中丞即楚州刺史韋瓘,扈都頭不知何人”,他認為宴花樓應該是扈都頭花園中的樓閣。吳玉搢還引鄭吉《楚州修城南門記》,對宴花樓為南門樓的說法提出異議:

大中之末去會昌不二十年,豈有會昌中有樓屹然,可以宴會,而大中中即止存露棚之理?即或圮壞,鄭記寧無一語及之?此以知宴花樓必不為南城樓也。[8]

這一觀點當屬的論。其實,鄭吉記文中已經(jīng)述及南門樓的名稱,即“命之曰卻敵”,并且在城樓中“卷斾援枹”,以求達到“以謹擊柝,以嚴教令,以壯都鄙,以張軍聲”的目的。鄭吉記文中還說到,大歷年間,將作少監(jiān)李陽冰曾經(jīng)客游楚州,“因大署州門,昔人措之于西偏,至是公易之于南門,以表揭遠近”??梢?,大中年間,李荀將原來書于城西門上的題額,改易到南門之上,至于南門名稱并未記載。另外,關(guān)于唐楚州城門的名稱,見于對北閶門的記載,張祜曾兩度陪韋舍人游宴于此,[9]恐北門即名為閶門,城門附近為楚州城的形勝之地。

3 南宋邊防戰(zhàn)事與楚州城的修筑

南宋時期,楚州與金元諸族交壤,動輒兵鋒相向,遂成軍事重鎮(zhèn),故地方官員和守將屢次主持修城事宜。黃榦《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卷二三《代撫州陳守奏事》中記載:“淮東諸郡亦然,非守者有勇怯,有城與無城異耳。國家南渡以后,大筑襄陽、楚州兩城,方其經(jīng)畫之初,豈能無勞民傷財之患?設(shè)使兩城不筑,前者虜人得以據(jù)吾之要害?!笨梢?,宋室南渡之初,即著力興修楚州城,將之作為邊防重鎮(zhèn)加以建設(shè)。建炎四年(1130),趙立擔任楚州知事,其間遭遇金軍的猛烈進攻,史載:

會金左監(jiān)軍昌親率數(shù)萬人圍城,攻其南壁,立自為旗頭,引眾出戰(zhàn),相持四十余日。至是,敵以炮擊三敵樓,遂登城。立先取生槐木為鹿角,以槎其破處。而下修月城以里之,月城之中實以柴薪城之,內(nèi)為熔爐。敵自月城中入,立命以金汁澆之,死者以百數(shù),敵不能入,遂退守孫村大寨。[10]

宋、金交戰(zhàn)相持達四十余日,足見楚州城的堅固難攻。金兵以楚州城南壁為突破口,“以炮擊三敵樓”,可見城南門上當有三座門樓。知州趙立又興修月城,即甕城,以加強守備,月城為糧草儲存之地,并以此作為抗御金兵的第二道防線,成效益著。然而金人并未就此罷兵,建炎四年夏四月,完顏撻懶“圍楚州急。趙立命撤廢屋,城下燃火池,壯士持長矛以待金人登城,鉤取投入火中?!睍r值“兀術(shù)將北歸,以輜重假道于楚,立斬其使。兀術(shù)怒,設(shè)南、北兩屯絕楚餉道”。[11]金兵既“絕楚餉道”,楚州城開始出現(xiàn)糧荒,《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七建炎四年九月戊辰條云:“初有野豆野麥可以為糧,后皆無生物,有鳧茈蘆根,男女無貴賤斸之。后為水所沒,城中絕糧,至食草木,有屑榆皮而食者”。楚州城最終陷于金人。

紹興元年(1131),宣撫使劉光世收復楚州。紹興五年(1135),都督張浚抵達鎮(zhèn)江,召見淮東宣撫使韓世忠,“親諭上旨,使移屯楚州”。[12]楚州城“屢經(jīng)兵革,地皆榛棘”,[13]世忠銳意振興軍務(wù),“撫集流散,通商惠工”,楚州再次成為重鎮(zhèn)”。[14]世忠守淮期間,當亦增修淮安城。宋孝宗年間,有改筑之議,時李大性任楚州通判,他認為“楚城實晉義熙間所筑,最堅,奈何以脆薄易堅厚乎?持不可”。[15]李大性所謂晉時所筑之城,為淮安舊城。南宋時期,楚州城最大的變化為乾道七年(1171)新城的修筑,周孚撰修城記文曰:

光州觀察使陳侯敏自高郵往代之,侯既至郡,覽視河山,知天子所以防患之意。而又知役之大費之巨,而人不可久勞也,乃計工庸差物宜,裁其費之冗者,謫其卒之不中程者。……。而城以成,其長四千二十有三步,其高二丈有七尺,濠之廣如城高之數(shù)。而殺其一為門,六水門、二樓櫓,機械之用畢具,沈沈翼翼,視舊之功蓋有加焉。時某適從事此邦,而侯求文為記,某嘗從侯而登周覽四向矣,蓋淮東諸郡,其視以為喉襟者,莫逾楚也。[16]

所謂“楚州新城”,并非指舊城翻新,而是在舊城之北另筑一城,楚州新城設(shè)有一旱門、六水門、兩座城門樓。值得注意的是,這則材料還涉及新城的規(guī)模,城墻高2丈7尺,周長4023步,另外設(shè)有濠溝,其寬為2丈7尺,可見楚州新城開始重視對周遭水域的利用,增強作戰(zhàn)防御能力。陳敏所筑的新城,“北使過者,觀其雉堞堅新,號‘銀鑄城’”,足見其城墻之堅實。至此,楚州形成了舊城、新城并峙的“雙城”格局。元人王惲有《淮安州》詩曰:“平野圍淮甸,雙城入楚州。喉襟開重地,鼓角動邊樓”,[17]此“雙城”即指淮安舊城與新城。南宋后期,應純之、趙仲等地方官員又曾修繕城池,以御外侮。

關(guān)于南宋時期楚州舊城城門的設(shè)置與名稱,文獻中有不少記載?!遁浀丶o勝》中記載:滿浦閘,在朝宗門外西北四里,可以推斷朝宗門為西門或北門。南宋楚州太守應純之曾開鑿管家湖“以教舟師”,[18]并在管家湖上筑水教亭。而管家湖又稱為西湖,水教亭位于望云門外,則知望云門必為楚州城西門,朝宗門為城北門。臨運河處有北津亭,位于朝宗門外,亦可證明朝宗門為北門。又有南津亭在觀風門外一里,可知觀風門為舊城城門之一。根據(jù)正德《淮安府志》記載,觀風門應為東門,南門名為迎遠門。元代楚州城的基址方位、城壁樓櫓、空間結(jié)構(gòu)等基本未變,仍為舊城、新城組合的雙城格局。

4 明清淮安城墻的修筑與演變

4.1 舊城

元至正年間,江淮地區(qū)戰(zhàn)亂頻繁,作為各方軍事力量角逐的據(jù)點,淮安城受到駐守將領(lǐng)的重視,曾對城墻加以修筑,但由于駐將變更,僅對原來的土城進行局部的修整,以加強軍事防御的能力。明朝建立之后,淮安城成為府級治所,行政衙署相繼設(shè)立,城墻的修筑亦隨之展開。正德《淮安府志》卷五《規(guī)制一·城池》載:舊城“國朝累增修筑,包以磚甓,周置樓櫓”。可見明朝前期淮安舊城經(jīng)歷多次重修,并且通過設(shè)置城樓等建筑使得城防體系逐漸完備,更重要的是,淮安城在原來土質(zhì)城墻的外面,用方磚加以包砌,實現(xiàn)了由土城向磚城的轉(zhuǎn)變,此為淮安城墻修筑史上的重要階段。就舊城墻規(guī)模而言,其城墻高30尺,周長11里,東西510丈,南北525丈,這是目前獲知關(guān)于淮安城墻高度與長度較早且精確的數(shù)據(jù),另外東西、南北長度相當,接近于方形。明清時期,淮安舊城的城垣與城樓雖歷經(jīng)維修,不過其城郭形態(tài)在總體上并無改變。

4.2 新城

淮安新城,位于舊城北一里許,即古代的北辰鎮(zhèn)。前文已述,淮安新城的修筑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不過元代可能處于廢隳不修的狀態(tài),直至元末,張士誠的屬將史文炳駐守淮安,對新城再次加以整修,當時仍為土質(zhì)城墻。洪武十年(1377)大河衛(wèi)指揮使時禹復增筑城墻,并且“運寶應城甓甃砌堅完”,[19]新城防御功能愈益增強。新城高28尺,周長7里20丈,東西326丈,南北334丈,可見無論是高度、長度還是周長,比舊城均相差不少。明清時期,新城曾經(jīng)多次修葺。不過明末以后,新城呈現(xiàn)出衰敗景況,這與明末清初的藩鎮(zhèn)形勢有較大關(guān)系,其時劉澤清屯駐于新城,他開府新城期間,連年混戰(zhàn),對淮安地方完全是強盜式的掠奪,在經(jīng)濟方面沒有任何積極的舉措與建樹,這幫割據(jù)勢力撤出后,造成了新城的急遽衰敗。清順治十年(1653),談遷旅經(jīng)淮安時記曰:“新城如野”[20]。又據(jù)流寓淮安的吳江人蔣楛詩曰:

滄桑遞變誰與期,蟪蛄朝菌夫何知。我來淮陰逾二紀,鄉(xiāng)殊物換星屢移。

卜居新城類村野,垝垣曠土連洿池。東鄰父老向余道,此城全盛今非時。

豈無城南韋與杜,鏘金鳴玉聲華垂。一朝渠師立藩鎮(zhèn),飛揚跋扈生瘡痍。

革命迄今遂瓦解,蜃樓海市安可追。更聞黃河咆哮西北郭,于今遷去漣水湄。

廢興消長各有數(shù),曠觀身世歸希夷。登陴翹首一長嘯,吾欲乘風飛上扶桑枝。[21]

此處蔣楛表達出劉澤清屯駐前后新城反差強烈的城市景觀,本來是人煙輻輳、商賈鱗集、風氣奢華,自四鎮(zhèn)騷亂之后,新城則退變成鄉(xiāng)村野落、城垣頹圮、市井蕭條。嘉、道年間,郭瑗有詩曰:“南介長江北介河,淮陰市上近如何。舊城新了新城舊,舊日新城蒲葉多”,[22]借用舊城、新城名稱之對照,較為巧妙地點出了淮安新城日趨頹敗的事實。

4.3 夾城

明初,運道行于舊城、新城之間,諸如陸家池、馬路池、紙坊頭等處,均為糧船屯集之地,后世仍留存屯船塢的遺跡。自運道改由城西,其地多涸為平地。嘉靖年間,倭氛愈緊,淮安地方遂有筑城之議,史載:

欲將西湖嘴另筑一城,又慮財力地勢俱有未便,聊將夾城中間聯(lián)筑為道,一自新城東南角樓起,抵舊城桃花營,一自新城西南角樓,抵舊城北水關(guān),共計四百余丈,比之揚外城之功,不及十之一二,如此則兩城相通,糧草兼濟,攻守有備矣。[23]

負責夾城修筑工程的為漕運都御史章煥,不過修筑聯(lián)城提議初始,知府范槚力言不可,曰:“淮安故兩城,新城者,南宋時筑也。時亂后,漕院以多備也,議合之,公意弗同。院怒,遄舉之,身為植工,竣,命曰玉帶,繪聯(lián)城圖”。[24]可知聯(lián)城又名玉帶城,且繪有城市輿圖,惜未傳世。所謂聯(lián)城,即筑東、西城垣,將新、舊城連貫而成,其中東城垣自舊城東北隅接新城東南隅,西城垣自舊城西北隅接新城西南隅,分別長256丈3 尺、225丈5尺。至于高程,初建時“因磚土驟高,慮不經(jīng)久”,僅有一丈四五尺左右。萬歷二十一年(1593),“倭奴愈橫,鄉(xiāng)官胡效謨等議請加高”,“始與新、舊城平”。[25]

夾城的修筑,對于抵御倭寇確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不過也造成城市景觀的衰敗。明代張爾調(diào)《遠心園懷古》詩曰:“東北隅通萬斛舟,居人鱗集紙坊頭。筑城改運成荒圃,辟地為園得倚樓。伍相祠連水月寺,射陽湖接菊花溝。無邊陳跡俱難問,惟有聽鶯載酒游?!盵26]可見至清代前期,不僅伍相祠、水月寺等古跡悉數(shù)湮廢,夾城內(nèi)的張氏遠心園亦已隳壞良久,可見彼時夾城景觀之一斑。

按照官方追根溯源的說法,巴塞爾表展可從1917年第一屆MUBA展覽算起,不過,最開始的MUBA并不是鐘表珠寶行業(yè)展,而是一個各行各業(yè)的博覽會。

5 明清淮安城的城門

5.1 旱門的設(shè)置與變遷

一般來說,城門可分為旱門和水門。根據(jù)正德《淮安府志》記載,明代以前,淮安舊城建有五座旱門,分別為西門望云、北門朝宗、東門觀風、南門迎遠,另在西門稍北處原有清風門,宋元之際被南宋守將孫虎臣堵塞而廢棄,因此明代舊城建有四座旱門。這四座城門各有子城與門樓,各門樓最初俱無名稱,隆慶六年(1572)改原“城樓”名為“通漕”。后來王宗沐又建舉遠樓于西門子城上。另置三座角樓,分別為北、西、東南角樓,其中東南角樓“下臨龍王廟閘”,后世名之曰瞰虹樓。[27]萬歷二十三年(1595),倭寇作亂,曹于汴著力措置防御工事,添設(shè)四座敵臺。其后城門形制與名稱基本未變,僅至咸、同年間,四門名稱俱改,分別改為東門瞻岱、南門迎薰、西門慶成、北門承恩。

新城共有五座旱門,東、西、南三個方位各有一座城門,北面城墻除設(shè)置北門外,另在其西側(cè)建有小北門,各城門初時均無名稱。成化十四年(1478),南門城樓毀壞,正德二年,漕運總兵官郭鋐加以重建,同時對各城門命名,分別是東門望洋、西門覽運、南門迎薰、北門拱極、小北門戴辰?!伴T各有樓,惟小北門無”。[28]城上除建門樓外,亦有角樓之設(shè),凡四座,另有“窩鋪四十八,雉堞一千二百垛”,東、西門建有子城。清代前期,新城衰敗,各城門樓均逐漸毀壞。乾隆十一年(1746),政府撥款重修,較以前更加鞏固。此后,新城再次衰敗。與舊城更名形成對照的是,新城的名稱保持不變。

關(guān)于夾城旱門的記載,歷史文獻多有歧異之處。據(jù)天啟《淮安府志》卷三《建置志·城池》記載,夾城的旱門共有四座,分別是東南門天衢、東北門阜成、西南門成平、西北門天衢。又據(jù)吳玉搢《山陽志遺》卷一《遺跡》援引明代淮安人馮一蛟《閑園志遺》記載,夾城四座旱門名稱,分別為東北阜成門、西南平成門、東南、西北均為順成門。乾隆《淮安府志》卷五記載,東南天衢門、東北阜城門、西南平成門、西北天衢門。此后晚清方志文獻的記載與乾隆《淮安府志》一致??傮w看來,對于東北門與西南門,雖然在個別字眼和順序方面存在差異,但它們的名稱基本一致。而對于東南門與西北門,這兩門名稱相同,不過文獻記載有較大差異,即有天衢門與順成門兩種說法。至于為何有兩種說法?可能是文獻記載本身的舛誤,亦有可能是城門名稱一度更改所致等其他原因,置此存疑。

5.2 水門的設(shè)置與變遷

淮安三城除了設(shè)置旱門之外,還設(shè)置了不少水門,體現(xiàn)了運河城市的典型特色?;窗才f城建有三座水門,或稱水關(guān),分別位于城西南隅、西北隅、東南隅,是為西、北水關(guān)以及巽關(guān)。乾隆《淮安府志》卷五《城池》中曰:“西水關(guān)舊制可行船入西湖”,亦可“由西水關(guān)引湖水入城”,這一舊制延續(xù)至明代初年。明永樂年間,這一引湖入城的格局發(fā)生變化。十三年,陳瑄依循宋故沙河舊道,“疏清江浦,引水由管家湖入鴨陳口達淮,以免淮河風濤之患,就管家湖筑堤亙十里,以便引舟”。[29]由此漕運水道經(jīng)由城南而沿城西行,管家湖成為供給漕船航行的主要水源,所以自管家湖中筑堤后,“改建一小閘進水,其制甚狹,由舊城西門稍南數(shù)十步穿城下入”,[30]這一形制狹小的水閘稱為響水閘,又名上興文閘,與之相對的則為運河東岸下一鋪之南的下興文閘。

在舊城北門西另有北水關(guān),其設(shè)置甚早,北宋歐陽修宦游楚州時,曾“與元均小飲倉北門舟中,夜宿倉亭”,[31]似可推知當時城西北隅的北門已為水關(guān),可通行舟楫。至明代前期,仍可乘坐小舟通于城中。不過因其形制較窄,僅能通行小舟,本來御駕龍舟的正德帝南游至山陽時,“卻侍衛(wèi),步入城”,[32]這一點在清乾隆帝南巡時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六次巡幸江浙,皆過山陽境,每次御舟駐北角樓登岸,乘馬入北門,由西門出登舟”。[33]可見北水關(guān)仍在使用,而且是城內(nèi)通往蕭湖的主要水行通道,只是御舟體型甚闊,無法通行而已。

明天啟年間,在淮安舊城東南隅疏鑿巽水關(guān)。鑒于南門外的寶帶河水“東去之無情”,在“東南巽方鑿渠引水入城”,[34]是為巽關(guān)或巽洞。其實東南巽關(guān)的開鑿,更重要的是風水堪輿層面的考量。天啟三年(1623)冬天,知府宋祖舜、知縣孫肇興采納士民公議,疏鑿巽關(guān),引寶帶河水入城。城東南巽關(guān)的修造及與寶帶河的連通,不僅形成了淮安城巽亥合秀的水關(guān)格局,同時對城市供水體系及水域景觀的呈現(xiàn)均有重要影響。另外寶帶河下達澗河,與城市泄洪及東南鄉(xiāng)村聚落的農(nóng)田灌溉均關(guān)系匪淺,這也成為地方官府與社會精英主要關(guān)注的水利問題。

新城南、北門側(cè)開設(shè)水門或水關(guān),據(jù)正德《淮安府志》卷首圖所示,新城南門稍西處為南水關(guān),北水關(guān)則位于大、小北門之間,其中北門水關(guān)雖不行舟,但城內(nèi)河道仍經(jīng)此注入外圍城河。乾隆《淮安府志》卷五《城池》中說:

北水關(guān)在未筑城前為石閘,古邗溝由射陽至末口入淮,石閘即古末口。自北辰堰筑而末口變?yōu)槭l,自新城筑而石閘變?yōu)楸彼P(guān)矣。

可見,明初重筑新城時,將石閘改置為北水關(guān)。這一說法如若不虛,則北水關(guān)即為古末口、北辰堰所在,古運道由此達淮。明永樂年間又于新城外西北、東北方向修筑淮安五壩,每遇清江口淤塞,漕運糧船及其他官民商船均經(jīng)此盤壩入淮,所以在明萬歷年間黃河北徙之前,新城北門外形成了較為繁盛的城外商業(yè)街區(qū)。

由于夾城曾有運道經(jīng)過,多有面積不等的水域分布其間,所以其水關(guān)即水門的設(shè)置相當重要。夾城修筑工程完竣時,漕運都御史章煥撰寫記文,并勒于碑石,至清末碑石仍存于北門子城茶濟庵內(nèi),內(nèi)稱:“門四,水關(guān)稱之,關(guān)橋二”,[35]可見夾城旱、水門配對而置,各有四座,如東北門曰阜成,旁置水關(guān)曰阜成關(guān),西南門名平成,水門亦名平成。不過,東南、西北的天衢門亦為水門,史載:既筑聯(lián)城,“乃懸空二水門,以便船桅出入,故號其門曰天衢”。[36]必須強調(diào)的是,清代前期夾城四座水門中,東南天衢門水關(guān)亦稱巽關(guān),久已閉塞,不通行舟,而夾城東北、西北方向的兩處水關(guān),分別為通向東北澗河、西北關(guān)廂的主要關(guān)口,由此勾連起城市水利渠道的交通網(wǎng)絡(luò)。

6 結(jié)語

淮安,處于運河與淮河交匯之處,交通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較早地發(fā)育、發(fā)展成為區(qū)域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中心,至封建社會晚期,其城市經(jīng)濟更加繁榮?;窗渤堑目臻g結(jié)構(gòu)較具特色,為舊城、新城、聯(lián)城三城鼎峙格局。其中,舊城始建于東晉義熙年間,南宋時期邊防戰(zhàn)事吃緊,淮安新城初步修建,明嘉靖年間,為抵御倭寇侵擾,將舊城、新城相連修筑為聯(lián)城,俗稱夾城。在政治、軍事、交通等因素的作用之下,淮安城的城墻與城門屢經(jīng)修葺,除旱門設(shè)置外,淮安城的水門或水關(guān)相當重要,從而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備的水利系統(tǒng)。由此可知,早期的淮安城具有濃厚的軍事屬性,后期這種屬性雖仍存在,但明顯減輕,更多的呈現(xiàn)為以治水、用水、排水為核心的水利型城市。同時,清代淮安的城墻與城門也處于衰頹、破敗的處境,其中以新城、夾城較為嚴重,舊城的衰敗相對較輕,誠如黃鈞宰記:“今新、夾二城皆圮,官民商賈全集于舊城”。[37]直至晚清,淮安舊城仍是當?shù)爻鞘腥丝谧顬榧械牡胤?。民國以后,在現(xiàn)代文明與傳統(tǒng)文化的互相融合下,淮安城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城市魅力。

猜你喜歡
山陽舊城淮安
“天下第一筍”——淮安“天妃宮”蒲菜
山陽醫(yī)派宗師吳鞠通
念好“四字訣”探索文明實踐山陽路徑
迷途的山陽
梨園尋夢淮安緣
凝眸古城淮安
尋得山陽好住家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淺談舊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與意義
中國城市新舊城空間規(guī)劃的歷史經(jīng)驗
垫江县| 克东县| 明水县| 内乡县| 上栗县| 奇台县| 沙坪坝区| 工布江达县| 自贡市| 芦溪县| 监利县| 剑川县| 五大连池市| 丰台区| 龙井市| 綦江县| 资中县| 尖扎县| 英超| 晋城| 藁城市| 花莲市| 银川市| 弥渡县| 江门市| 益阳市| 延津县| 乌兰察布市| 延吉市| 方山县| 天全县| 洞头县| 金昌市| 平湖市| 钦州市| 高碑店市| 陆丰市| 洛南县| 临夏县| 昌黎县| 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