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芬
周末去丈夫的戰(zhàn)友家做客。那位朋友轉(zhuǎn)業(yè)后遷至錢塘江邊,可看一線江景。從進入那個小區(qū)開始,一路林木花叢亭臺樓閣,直到走進他們家所在的19層,大家“哇”聲不斷。而當(dāng)站到闊大的陽臺一字排開的落地長窗前,更是讓人驚嘆:眼前,窗下,不盡“錢江”滾滾來。
憑窗“近”眺,即是大江。所謂“近”,并非樓與江零距離,這幢樓與錢塘江之間尚錯落著幾幢歐式別墅。別墅與江堤之間,是一條狹長綠化帶,里面的花草樹木園林小景,極盡雅致,那一片蓊郁的輪廓讓人心曠神怡。
如此距離的觀賞,也已氣勢磅礴了。只見江水滾滾而來又浩浩而去,站在這樣的位置,以這樣的視角面對大江,整個人頓覺激昂雄渾起來,一切小氣、狹隘、瑣碎盡隨江流而去。這幢樓在成為別人眼里的風(fēng)景的同時,樓前的別墅也成為這幢樓上觀光客們的風(fēng)景:灰墻紅頂,雕花欄桿,別致的尖頂金屬飾物,掩映在房前屋后的樹木花叢,巧妙地與江岸連接起來,渾然一體,極具美感。
放眼窗外,視野開闊,江上的來往船只被攝入人的眼睛時已經(jīng)變“小”了,風(fēng)情別具。遠去的船只飄飄搖搖,江對岸的建筑物也是影影綽綽,遠遠近近的光影、線條、輪廓組成一幅天然寫意畫,大大小小、虛虛實實,盡入畫來。
在眾人極盡贊美與羨慕中,朋友卻說:這才算二線江景呢。他抬手往右側(cè)一幢樓指去:看到那幢了嗎?那才是真正的一線!并說他的同事就在那幢樓上。
大家羨慕的目光尚未從窗外收回,聽他這一講,又立即向那幢樓搜尋。只見那一幢比我們站的這幢高出一大截,大概30多層吧,看到頂層時需要微仰起頭。大家紛紛說,那一幢樓的位置可能最妙……
就在這時,朋友的手機響起,恰是那幢樓上的戰(zhàn)友叫他去幫忙挪動家具,大家紛紛表示也要跟去,急于欣賞那里的“一線”。于是這幫人來到那幢樓前。朋友的同事住在10層,大家紛紛目測,這10層大約位于整幢樓的中下位置。乘電梯來到房間,人們吵著先看江,竟把人家的正事放到了一邊。這一看,的確與剛才那幢風(fēng)格迥異。如果說方才站在朋友家的觀景臺看到的景色是虛虛實實,那么這里卻是真真切切了。
這幢樓緊臨沿江綠化帶,的確“一線”:花園的花木、江邊馬路、江岸、江面以及船只就像用望遠鏡看到的那樣清晰。那個時段,恰逢錢塘江退潮,裸露的江底水草雜物盡收眼底,漁民的腳印,黑褐色泥沙,模糊的溝紋,捕撈的痕跡,甚至岸邊行人丟棄的紙屑,都竟與浩浩江水成為風(fēng)景組合……說實話,那退潮后的江底,那被江水沖刷蕩滌而過的一切印跡,當(dāng)它們毫無遮攔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時,真有些丑陋。
這里是真正的“近”景,而朋友極力推崇的那種壯闊景象,大概要等第二天漲潮后才顯真容。此時只好憑想象了,當(dāng)潮水漲滿,將泥沙掩遮,漸呈浩蕩之勢,那一刻的“一線”方聊慰人心。
而朋友的那幢樓,由于相對“遠”些,與江面保持了恰當(dāng)距離,中間以別墅和綠化帶作為過渡緩沖,于是站在自家陽臺,永遠也不會看到裸露骯臟的江底,留在心目中的,永遠是寥廓江天的一瀉千里。而這位同事家的“近”景,幾乎近到了零距離——雖真實,卻要忍受美好與難堪的交替。
我站在陽臺,眺望滾滾江水,它們顧自遠去,而將骯臟的灘涂裸露在世人面前,無情而決絕。當(dāng)然,我也清楚,隔日清晨,或許子夜時分,漲潮時的江水又會將灘涂撫平,轉(zhuǎn)眼又是一派浩瀚模樣了。
由之,我特別欣賞那些“恰當(dāng)?shù)木嚯x”。多年前盛產(chǎn)網(wǎng)戀時,還風(fēng)行一個詞——“見光死”。虛擬中的美好一接觸現(xiàn)實,就像埋在地下幾千年的紙片,迅速氧化。照片上的玉樹臨風(fēng)大大縮水,而屏幕里的吹彈得破也經(jīng)不起細瞧。真實的東西,可能會給你震撼,但同樣也可能予你以遺憾。
就像眼前這江景的遠近交替,當(dāng)眾人撤回丈夫的戰(zhàn)友家,方才裸露的一切卻被PS成永久浩渺的大背景。適宜的距離制造美感,而距離消失,美則大打折扣。事物如此,人生與生活又何嘗不是呢。想一想,你去一些幽靜之地旅游參觀,會慕其世外桃源般的神仙生活;而若久居,肯定也會憚煩于人情世故、一地雞毛的日常生活。
(孤山夜雨摘自《今晚報》2019年7月9日 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