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星
【摘要】本文對本土化視域下兒童鋼琴啟蒙教學進行探討,從鋼琴啟蒙教材的本土化來闡述其重要性,并著眼于我國本土化鋼琴啟蒙教學的發(fā)展與不足,探討了關于本土化兒童鋼琴啟蒙的教學策略,提倡從兒童的心理認知發(fā)展入手,編寫科學和完善的啟蒙教材和打造本土化的鋼琴啟蒙教學法。
【關鍵詞:本土化;兒童;母語音樂;鋼琴啟蒙教學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世界文化交流不斷的多元化,鋼琴這件舶來品一方面帶給中國以西方音樂文化的洗禮;另一方面,鋼琴融入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中,進行著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被發(fā)展成本土化的中國鋼琴音樂。然而,要想通過鋼琴進行本國民族文化傳承,需要重視本民族的鋼琴音樂文化教育。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杭生在《論社會本土化的內涵及其目的》文章中提出,“本土化”又可稱之為本國化、民族化、本地化,是指某事物在發(fā)生轉變時,為了更好地適應本國、本民族、本地的實際情況,而演變出來的具有本國、本民族、本地的特色和特征。[1]筆者認為,本土化視域下的中國鋼琴啟蒙教學,是以西方鋼琴藝術為研究基礎,結合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奏風格,借鑒先進的國外音樂教學法來探索適合本土化鋼琴啟蒙教學的道路,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之精神。
一、鋼琴啟蒙教材的本土化
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倡導“母語音樂教育”,這種音樂教育模式從母語音樂入手,以母語音樂為基礎。他認為,只有兒童生活在音樂的母語環(huán)境中才能使兒童深切地感受民族的歷史、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情感。母語音樂教育不但不排斥母語的音樂,而且能使學生盡快地、更好地和更廣泛地學習其他音樂。[2]在西方的許多音樂作品中,作曲家們常會潛移默化地吸取自己本民族音樂元素來進行創(chuàng)作。在兒童啟蒙鋼琴教材的本土化方面,更是有許多鋼琴教育家融合了本土音樂進行了音樂創(chuàng)作和教材的編著。中國兒童鋼琴啟蒙教材如中國鋼琴樂曲一樣,特別重視民族音樂元素和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具有濃厚的民族音樂氣息。在借鑒國外兒童鋼琴啟蒙教學的基礎上,編寫了不少具有本土化特點的兒童鋼琴啟蒙教材,如1983年李斐嵐、董剛銳編著的《幼兒鋼琴教程》是我國第一本具有民族音樂文化的幼兒鋼琴教程,隨后出現(xiàn)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兒童啟蒙教材,如呂真、龔肇義編著的《琴之初——兒童鋼琴基礎教程》、謝耿編著的《幼兒鋼琴啟蒙教程》、鮑蕙蕎編著的《新思路鋼琴系列教程——預備級》、盛建頤等編著的《兒童鋼琴初步教程》、但昭義主編的《新路徑鋼琴基礎教程》等。這些教材結合了我國兒童心理特點和認知發(fā)展水平進行編寫,有些教材在內容上雖兼顧了一些西方樂曲的選曲,但更多是選用了中國民歌、兒歌、傳統(tǒng)樂曲的旋律改編曲或由編者原創(chuàng)的音樂作品。因此,運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調式、旋法、和聲等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的音樂讓兒童感到親切,有益于興趣的培養(yǎng)以及讓兒童熱愛傳統(tǒng)和民族音樂文化。
二、本土化兒童啟蒙教學的發(fā)展與不足
(一)本土化鋼琴啟蒙教學未得到重視
中國鋼琴藝術發(fā)展已有百年歷史,齊爾品中國鋼琴作品比賽激發(fā)和推動了本土化中國鋼琴作品的發(fā)展。20世紀80年代,我國陸續(xù)出現(xiàn)了兒童鋼琴啟蒙教材,其特點一方面體現(xiàn)了濃郁的民族性,其中涵蓋了許多中國民歌民樂改編曲和兒歌;另一方面,有些教材沿襲了蘇俄體系的技術訓練,而忽視了兒童趣味性和教學方法的與時俱進。在整個鋼琴教學中,始終以西方鋼琴教學為主線,不夠重視本土鋼琴曲的教學,即使在國內各種鋼琴比賽中,也體現(xiàn)出了中國本土鋼琴曲的比重不受重視。如果孩子們學習的全部是國外引進的入門教程,學習的是西方的音樂語言,培養(yǎng)的西方音樂審美的耳朵,會逐漸失去對中國音樂的親切感。[3]長此以往,兒童沒有從小重視本土音樂的教育,沒有建立良好的中國審美觀,就無法理解中國音樂,從而導致我國本土民族文化的傳承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長遠看是無益的。
(二)中國兒童鋼琴啟蒙教材的不足
我國的啟蒙教材編寫相比西方的鋼琴啟蒙教學,仍處在探索階段,還未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1)以技術為主線,沒有考慮到進度,難度跨越較大;(2)在樂曲選擇過程中,沒有很好地結合技巧的進度來選曲,曲目風格單一,和聲織體單一,在選曲中也沒有完全考慮到樂曲的可聽和可賞性;(3)一些教材只有樂曲和風格的歸類,但缺乏技巧和樂曲的教學法指導,在啟蒙教材中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掌握;(4)在樂理、曲式、聽力融合的過程中,缺乏教學法的應用,忽略了樂曲欣賞和即興創(chuàng)作方面,從而沒有讓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得到體現(xiàn);5、教材插圖和內涵結合不夠貼切,或過于簡陋和缺乏趣味性。
三、本土化兒童鋼琴啟蒙教學的策略
(一)弘揚本土鋼琴音樂,提升本土音樂的地位
柯達伊的教育思想認為,幼兒最初接觸的語言是母語,為此需要先對音樂母語進行學習,音樂母語指的是本國的民族音樂。音樂起源于民間,民間音樂經(jīng)過發(fā)展形成了現(xiàn)在的藝術音樂。民間音樂可以培養(yǎng)良好的趣味性,如每代人對祖國的傳統(tǒng)問題不能良好地繼承,我們的歷史文化不久便會消失。[4]因此,首先要重視中國音樂文化審美教育,在鋼琴教學中給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本土化鋼琴學習氛圍。一方面體現(xiàn)在合理運用本土鋼琴啟蒙教材;另一方面,在鋼琴比賽和音樂會中要鼓勵學生多涉及本民族的鋼琴音樂作品,培養(yǎng)兒童對本土文化的審美。其次,作為鋼琴教育者,要從本土鋼琴教學出發(fā),多積累中國鋼琴曲的彈奏和教學,多嘗試結合本土文化進行創(chuàng)作和教學。
(二)編寫科學和完善的啟蒙教材
隨著本土鋼琴啟蒙的教學發(fā)展,我們期待探索出具有本土化特點和體系化的鋼琴啟蒙教材。周廣仁先生曾經(jīng)說:“鋼琴的入門教程和初級教程最能說明編著者的教學理念,因為在初級教程中體現(xiàn)著作者的一種經(jīng)過周密思考和安排、循序漸進的教學步驟,一種對待藝術的態(tài)度,一種技術訓練的方法和一種對待不同年齡,不同特點的初學者的不同教學方法?!盵5]布魯納提出的“螺旋式課程”(spiral curriculum)的理論針對教材的編排問題指出,當不同年齡兒童認知發(fā)展不同,使用不同抽象水平的教材,隨著年齡增長,教材具體直觀程度要降低,抽象程度提高,這就是教材螺旋式上升。他覺得學科編寫既要滿足兒童認知的特色,又要能夠合理地把有利于提高兒童知識成長的教學策略融入其中。[6]因此,在啟蒙教材上,一方面需要對本土音樂進行分類和整合,使選曲更為完整和全面,其中包括本民族民間音樂、兒歌童謠、古詩詞原創(chuàng)音樂、運用本民族元素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音樂。另一方面,合理安排好樂理、基礎、技巧和樂曲的內容,結合國外先進的音樂教學法運用到鋼琴教學中,達到賞、奏、聽、寫、創(chuàng)均衡發(fā)展,形成螺旋型課程。
(三)打造本土化鋼琴啟蒙教學法
我國兒童鋼琴啟蒙教學需要結合國外音樂教學體系探索本土化特色的鋼琴教學法。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音樂思想體系引入中國,如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鈴木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等。鋼琴教師有必要去學習、借鑒和思考,如何將這些國外教學法體系運用到本土鋼琴教學中來,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本土特點的鋼琴教學法。奧爾夫認為:“在音樂教育中,音樂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7]在鋼琴教育啟蒙階段,教師要結合本土鋼琴教學的現(xiàn)狀引導兒童學習鋼琴,參加音樂活動,成為具有一定水平的音樂欣賞者。從培養(yǎng)兒童學琴的興趣入手,挖掘本土教材的趣味性,結合教材中的圖畫和內容,用兒童的語言引導他們的想象力。從音樂的視覺、聽覺、動覺出發(fā),針對兒童在學琴中的感知力進行教學,通過音樂游戲啟發(fā)兒童對彈、唱、聽覺、欣賞、創(chuàng)作的能力。筆者在鋼琴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多兒童都比較喜歡聽和彈奏自己熟悉的中國兒歌,喜歡自主地在鋼琴上摸索,通過聆聽嘗試彈奏他熟悉的兒歌旋律,有一定基礎的學生還會根據(jù)簡單的歌曲進行變奏和再度創(chuàng)作。因此,在本土化鋼琴啟蒙教學中,母語音樂教學讓孩子在彈唱中感知本土民族音樂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四)遵循兒童心理認知的發(fā)展
在兒童鋼琴啟蒙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兒童的心理培養(yǎng)兒童的專注力和創(chuàng)造性,要讓兒童一直保持學習的熱情,這需要教師從兒童心理認知發(fā)展出發(fā)進行因材施教。布魯納認為,只要是教學方法很好地適合兒童認知功能的水平,就可以有效地把任何學科傳授給任何發(fā)展階段的任何兒童。[8]因此,在鋼琴啟蒙教學中,充分掌握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學習心理,使鋼琴教學適合相對應的兒童認知能力水平,才能更有效地進行鋼琴啟蒙教學。根據(jù)瑞士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結構主義的基本理論,2-7歲的兒童能夠開始以符號為媒介來描述客觀外部世界,初步表征為兒童的模仿、想象和游戲當中。兒童通常會用發(fā)現(xiàn)法,通過參與音樂游戲來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和感受音樂中的各要素,學習掌握原本不知道的知識。如認識五線譜、掌握鍵盤各音區(qū)、調式音階以及和弦手位。這些技巧的學習需要通過觀察、理解和反復操作來進行積極的認知活動。7~11歲的兒童不僅有更好的注意力和活動能力,進行復雜的腦力運算、進行逆向思維和遷移學習。[9]在音樂學習中,他們能進行各種器樂或聲樂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合作,并可以為歌曲進行簡單的伴奏,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更大的發(fā)展。不斷激發(fā)培養(yǎng)兒童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創(chuàng)造的內在動力,將貫穿于鋼琴教學的始終,從讀譜到音樂感受、到技巧訓練、到樂曲演奏,最后達到對音樂的欣賞審美,甚至延伸到音樂創(chuàng)作。
總之,在本土化鋼琴啟蒙教學中,應立足于發(fā)展我國本土鋼琴啟蒙教材,讓兒童從學琴開始建立對母語鋼琴音樂的了解和認知。在教學法上,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音樂教學體系,結合本土鋼琴啟蒙特點探索具有本土化特點的鋼琴教學法。讓兒童在鋼琴啟蒙中能全面深刻地了解本民族音樂文化和提高民族修養(yǎng),在音樂中能更好地促進其對音樂的感知力、情感思維、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勝楠.本土化視域下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探析[D].蘇州大學,2017(8).
[2]周廣仁.母語音樂教育的好教材——介紹獨亞雄的新書《中國民歌鋼琴小曲百首》[J].鋼琴藝術,2014(9):28.
[3][5]代百生.中國原創(chuàng)兒童入門鋼琴教程比較研究[J].鋼琴藝術,2018(10):12.
[4]王斯文.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在鋼琴啟蒙教學中的運用[J].文教資料,2018(26):76.
[6]勞麒諄.淺談二十世紀中期美國教育改革對兒童啟蒙鋼琴教材的影響——以分析菲伯爾系列鋼琴啟蒙教材為例[D].上海音樂學院,2015:10,15,27.
[7]鐘健瑤.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幼兒鋼琴啟蒙教學中的實踐價值研究,黃河之聲[J].2014(21):37.
[8]郝晶.談鋼琴啟蒙教學中的兒童學習心理,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J].2011(1):163.
[9]李芳,李斐嵐,董剛銳.《幼兒鋼琴教程》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