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小鳳
【摘要】哼鳴練習是聲樂演唱中訓練聲音高位置最常見的方法,通過對哼鳴在聲樂演唱中的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哼鳴練習能更好的放松喉部肌肉,進而有助于打開喉嚨;有助于體會聲音共鳴的感覺,進而獲得高位置的“頭聲”;有助于“換聲區(qū)”的解決,進而擴展音域;有助于控制氣息與聲音的平衡,進而獲得歌唱器官協(xié)調(diào)自如的運動。
【關鍵詞】哼鳴;共鳴腔體;高位置;換聲點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哼”是生活常見的一種發(fā)聲狀態(tài),就是在發(fā)聲的時候,雙唇微微閉攏,聲音通過鼻腔發(fā)出的狀態(tài)。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愉悅的心情下,也會通過哼曲來表達,雖非有意地在唱,但聲音卻很松弛、通暢。生活中的“哼鳴”與聲樂練習中的“哼鳴”并無太大區(qū)別,只是在腔體狀態(tài)上,發(fā)聲練習腔體要更夸張,注意力更集中一些。
歌唱者一般練習的哼鳴,大體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閉口型,氣息均勻流暢的自然哼出,聲音于頭腔中形成共鳴,橫膈膜有其明顯支點。另外一種是開口型,需要演唱者在閉口哼鳴的基礎上,并要求“哼”的時候,需保持嘴型的微張,來讓其氣息到達眉心。在對哼鳴進行鍛煉的時候,應注意氣息的掌控,主要以小聲作為其主要方式,控制好聲帶,讓聲音跟隨氣息中發(fā)出,此時的哼鳴便可以產(chǎn)生輕盈柔和的感覺,隨后逐漸加深鍛煉的時長,讓聲帶得到適當?shù)恼{(diào)整與良好的休息。如果使用得當,不僅能使聲音更加清脆舒暢,無需發(fā)揮大的力氣就能實現(xiàn)很好的共鳴。
一、哼鳴練習能更好的放松喉部肌肉,進而有助于打開喉嚨
對于很多初學聲樂的人來說,嗓音的掌控能力不強,喉部肌肉緊張,音色經(jīng)常出現(xiàn)空、散等情況,而這種原因則是導致初學者無法讓音色集中在內(nèi)點的緣故,而運用哼鳴則可以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彭麗佳認為哼鳴可以克服咽喉肌肉過分用勁,養(yǎng)成喉嚨松弛開放的發(fā)聲習慣從而來克服喉音。對于一些初學聲樂的人來說,都聽說過唱歌方式不對的話,如喉嚨用力過猛等,都會讓聲帶受損,類似這樣的情況,就可以采用哼鳴來修補[1]。
對于演唱者來說,良好的發(fā)聲管道一旦確立,就能將人體大部分共鳴所用到的腔體融會貫通,從而讓氣息進入各共鳴腔,產(chǎn)生良好的共鳴效果,使得各共鳴能相互協(xié)調(diào),不斷融合,進而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混合共鳴。在對共鳴鍛煉的過程中,不要將聲音壓在喉嚨,放松喉部肌肉,感覺聲音位于頭的前上部,氣息則均勻柔和地嘆出來,掌控好氣息,保障其在哼鳴位上,經(jīng)過不斷的加強練習,鞏固各個發(fā)聲腔體的協(xié)作能力。用發(fā)聲管道的感受來歌唱,聽起來的聲音也就更加的清脆、洪亮。通過不斷的實踐發(fā)現(xiàn),對哼鳴的準確掌控,能夠更好地放松喉部肌肉,有助于打開喉嚨,對發(fā)聲唱歌以及發(fā)聲管的體會也更加有效。這種集中式的發(fā)聲,使整個的胸腔與喉嚨的的氣息融會貫通,讓人感受到一種從上往下,圓潤舒暢的管道感,人們通常將其稱作為氣柱??梢詫⒐缠Q的器官以及發(fā)聲體融為一體,為唱歌的狀態(tài)達到理想效果。
二、哼鳴練習有助于體會聲音共鳴的感覺,進而獲得高位置的“頭聲”
對于演唱者來說,必須掌握高位置的頭聲,才能讓歌曲完整連貫,順暢自然。哼鳴練習有助于體會聲音共鳴的感覺,進而獲得高位置頭聲,如掌握不當,會使得整個歌曲聲音不銜接,唱不出理想的效果。
余開基在他所著的《高考聲樂強化訓練》一書中就說到“初學歌唱的人要想獲得高位置的頭聲,最好多做哼鳴練習,因為哼鳴練習容易體會到聲音的位置感,找到聲音的高位置”[2]。通過不斷加深對哼鳴的理解,更易體會聲音所在位置,進而可以讓其在高低位有控制性的調(diào)整。高位的演唱方法,就是讓演唱者將發(fā)出的每一個音或者是字,都充分的融入到頭腔的共鳴點上,這時就能產(chǎn)生一種特定的音色。高位置主要展現(xiàn)的是頭聲,頭聲越多,音色越美,整體的音色就顯得圓潤,唯美,且高位置的演唱也無需歌唱者花費太多的力氣。當哼與唱所在同一個位的時候,哼鳴就會位于鼻腔的亮音上,此刻就可讓頭腔在整個的眉心產(chǎn)生一個共鳴感,此時的聲音洪亮清脆,且與低音完美融合。
三、哼鳴練習有助于“換聲區(qū)”的解決,進而擴展音域
一般人們所提到換聲區(qū),指的是在低聲往上唱時,達到一定位置,感覺無法實現(xiàn)更高位音,甚至容易產(chǎn)生破音,感覺到聲音不協(xié)調(diào),無法達到整齊劃一,這種情況,將其稱作為換聲區(qū)。此時,需要讓不同的兩個聲區(qū)進行一個銜接,讓其沖突降低到最小。其實講到換聲點,就是將真假音進行混音,讓其難以分辨,這樣就可讓真聲中略帶假聲,混合在一起,才讓整個音樂更加順暢自如。
哼鳴的整個鍛煉過程中,無需大力發(fā)音,也不需要整個口腔的張開與閉合。主要是可以通過鍛煉哼鳴,能使其脖頸兩部的肌肉得到調(diào)節(jié),使力度的掌控更加輕松,提升了整體的聲帶的力度,加強了腰腹的氣息的力量,將聲音一直哼在鼻腔高位,此時發(fā)出的音,就將真假音進行了一個完美的融合,無法實現(xiàn)分辨與切分。對于演唱者來說,真假音的切換至關重要,在整個的聲樂的鍛煉中,需讓學生對哼鳴進行完全的掌握后,才去了解“mu”等母音,此時也能做一些簡單的上下行音階的練習,并要讓其明白如何掌握好內(nèi)腔中的聲色,在位于換聲點的音,需要用一種弱音來進行銜接,在將其放于母音的位置,來帶入到高音的過渡,通過不斷練習哼鳴,不僅可以實現(xiàn)真假音的自由切換,而且能讓其融會貫通。低音多用真音,而高音多采用假音為主,中音也多以真音作為其主音,對于涉及到的每一個高位音,都或多或少的有假音的存在。在整個的鍛煉過程中,喉嚨越處于一種較輕松的狀態(tài),越能呈現(xiàn)出低音感,這對于音域的擴展十分有利,演唱者的假音運用的越多,則整體的音就會顯得較高,此時的音域也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擴充。
四、哼鳴練習有助于控制氣息與聲音的平衡,進而獲得歌唱器官協(xié)調(diào)自如的運動
對于演唱者來說,氣息的控制至關重要。不僅能調(diào)節(jié)唱歌的呼吸節(jié)奏,還是唱歌的動力源泉。氣息控制就是將肺里的氣壓作用于聲帶,進而產(chǎn)生一種聲波,進入口腔,形成聲帶開閉的振感,這需要保持聲波的不斷的產(chǎn)生以及輸送,盡量的讓樂句不斷的增長。在演唱歌曲時,要將氣息控制的平穩(wěn)、協(xié)調(diào)。這涉及到腹肌以及橫膜兩者的一個平衡力。在一般人唱歌時,氣息總會呈現(xiàn)不斷的上升的趨勢,到高音時,就明顯感覺到上不去,如果一旦特別在意氣息時,往往就顯得整個音特別的沉悶,從而使音失準。哼鳴的練習就是將人的氣息不斷的進行調(diào)節(jié),讓其既能實現(xiàn)很好的控制,也能讓氣息在胸腔與橫膜之間暢通無阻,進而形成一種流動感。通過不斷的鍛煉,可以讓歌者能用很少的氣,就能實現(xiàn)較大的共鳴,使氣息靈活流動,聲音富有韌性,對其準確的掌控,可以幫助歌者更好地協(xié)調(diào)好各腔體器官。
綜上所述,哼鳴在聲樂演唱中具有重要作用:哼鳴練習能更好的放松喉部肌肉,進而有助于打開喉嚨;有助于體會聲音共鳴的感覺,進而獲得高位置的“頭聲”;有助于“換聲區(qū)”的解決,進而擴展音域;有助于控制氣息與聲音的平衡,進而獲得歌唱器官協(xié)調(diào)自如的運動。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僅有哼鳴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師生有針對性地把哼鳴練習與其他聲樂訓練方法密切融合,可以說,哼鳴不僅對于聲樂新手至關重要,而且對任何階段學習聲樂的演唱者來說,都是一種鍛煉以及升華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彭麗佳.嗓音的科學訓練與保健[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2]余開基.高考聲樂強化訓練[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