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辰
摘 要:王君愕是武則天時期宰相王及善的父親,他的生平事跡在傳世文獻中非常少見,僅《舊唐書》《新唐書》中有一些記載,內容非常有限,并不能讓后人了解他傳奇的一生。文章通過分析《大唐故幽州都督邢國公王君之墓志銘》,梳理出王君愕的個人情況及仕宦經歷,還原一個不為人知的歷史人物。
關鍵詞:王君愕;唐代墓志;《舊唐書》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天下大勢,在這分分合合間,涌現(xiàn)出一大批驍勇善戰(zhàn)的將領。但由于年代久遠且人數(shù)眾多,能被后人熟記的遠沒有被遺忘的多,王君愕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新唐書》《舊唐書》《冊府元龜》《資治通鑒》中有零星記載。1972年出土的王君愕墓志銘填補了他的歷史空白,較詳細地介紹了他戰(zhàn)功顯赫的升遷之路和深受皇寵的陪葬待遇。本文以《大唐故幽州都督邢國公王君之墓志銘》(下面簡稱《王君愕墓志銘》)為基礎,結合傳世典籍梳理王君愕的生平及其政治生涯。此墓志銘在《昭陵碑石》《全唐文補遺》《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中皆有收錄,本文以《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為底本。
1 王君愕籍貫問題
王君愕生于隋開皇十五年(595)①,武安邯鄲人[1]32。武安地處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妒酚洝份d:秦名將白起“能撫養(yǎng)軍士,戰(zhàn)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2]。兩唐書中記載:“王及善,洺州邯鄲人也。父君愕?!盵3]2909唐代史料記載:“武安古城在洺州武安縣西南五里,六國時趙邑,漢武安縣城也。”[4]“洺州望,隋武安郡。武德元年(618),改為洺州。”[3]1479王君愕墓志寫于貞觀十九年(645),此時洺州之名使用不過30年,不使用洺州而用武安便可理解。兩唐書皆成書于唐王朝滅亡后,這可能是造成說法不同的原因。
王君愕跟隨唐太宗征戰(zhàn)南北,晚年更深得太宗的寵愛。王君愕的家世本身并不顯赫②,但在墓志中頌贊其先祖“秦稱名將,三葉重光;漢粵輔臣,一心事主”[1]32。武安因秦名將白起得名,白起之后秦又出現(xiàn)了一名大將王翦,秦始皇橫掃六國合定中原,王翦三代立有赫赫戰(zhàn)功。王翦的曾孫王元一支遷到了山東瑯琊一帶。西漢時期,瑯琊王氏后人王吉官至博士諫大夫,其子孫世代為官,由此開創(chuàng)了瑯琊王氏顯貴的開端,后世子孫也無不以“漢諫議大夫吉之后”為榮。此處無疑是將王君愕也歸為瑯琊王氏,至于真假還需更多的出土材料進行佐證。
2 王君愕家族情況
王君愕的祖父王澤官至齊冀州司功參軍[1]32,生卒年不可考。在南北朝時期,前有蘭陵蕭氏所建的南齊,后有高洋代魏立國的北齊,兩朝相差近50年。根據(jù)時間推斷,王澤應為北齊官員。值得注意的是,王澤的官職司功參軍一名最早出現(xiàn)在隋朝。在漢朝各郡設有功曹史,北齊及隋初稱功曹參軍,隋文帝改為司功參軍,隋煬帝又改為司功書佐,唐沿用隋制,在府設功曹參軍,州設司功參軍[5]。據(jù)《舊唐書》記載,“功曹、司功掌官吏考課、祭祀、禎祥、道佛、學校、表疏、醫(yī)藥、陳設之事”[4]1919。功曹、司功職責較為相似,但王澤生活的年代并無司功參軍一職,由此猜測,王澤也許在冀州任職并不是司功參軍,而是功曹參軍,但由于時間相隔較遠,墓志撰者將兩個職務混淆了。
王君愕父親王節(jié)官至隋朝行唐縣主簿[1]32,生卒年不可考。行唐縣今處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東麓,與其父王澤信息相對應。
王君愕還有兩個兒子。一個是“驅驢宰相”王及善,兩唐書皆有立傳。作為嫡長子,在王君愕死后被授予朝散大夫,襲邢國公爵,死后贈益州大都督,謚曰貞,也陪葬昭陵?,F(xiàn)已有他的相關研究《王及善事跡考辨》,此處不再贅述。次子王及福只見于《張廉穆墓志銘》中“長子及善、次子及福等,并至孝心”[6]74。
3 王君愕仕宦經歷
隋大業(yè)年間,天下形勢風云變幻,動蕩不安,“萬邑為墟,咸成蛇豕;百靈涂地,悉餌豺狼”[1]32,隋煬帝多次發(fā)動戰(zhàn)爭,勞民耗財,最終引發(fā)國家危機,各地群雄并起,爭奪隋朝統(tǒng)治大權。在混戰(zhàn)中,流竄的小股勢力趁勢興起,掠奪地方,王君愕為保護家鄉(xiāng)減少侵害順勢而起,開始進入歷史舞臺。在其墓志銘中盛贊“兩鞬雙戟,參妙窮神”[1]32,所謂“兩鞬”便是同時佩用兩張弓,左右手皆能開弓,并在馬匹疾馳中左右連發(fā);“雙戟”則是雙手各執(zhí)一戟與敵搏斗,這都需要極高的技巧。同時,他還熟讀兵書,“八陣九攻,冥符陰契”[1]32能熟練運用于實戰(zhàn),有勇更有謀。
關于王君愕投靠李淵最早記載于《舊唐書》,他說服王君廓據(jù)守井陘之險,投靠當時的唐國公李淵,但兩唐書并未提及王君愕具體何時投靠李淵。史料記載,隋大業(yè)十三年(617)李淵攻下長安,第二年即位,改年號為武德。武德二年(619),李淵命李世民率軍征討劉武周等叛軍。從墓志中了解到,王君愕“武德之始,率眾轅門,授大將軍,兼領校尉”[1]32,可見他已在李世民的軍隊中,并取得軍功。可推測王君愕在隋大業(yè)十三年(617)至唐武德元年(618)投靠李淵。
王君愕被李世民收入麾下后,便一直跟隨左右。武德三年(620)七月,李世民出關進攻王世充。四年(621)三月,竇建德出兵援助王世充,同年五月秦王軍大敗竇建德軍,王世充也馬上投降。王君愕協(xié)助李世民掃清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叛軍,“進拜上柱國”[1]32,品階大約為正二品。
叛軍頭目雖已伏法,但其余黨還未消滅。據(jù)《舊唐書》記載,武德四年(621)“建德余黨劉黑闥據(jù)漳反”,五年(622)“蔚州總管、北平王高開道叛,寇易州”。王君愕臨危受命,平亂有功,“授玄真府別將,封新興縣開國侯,尋遷左翊衛(wèi)中郎將”[1]32,不久又“進爵為公,拜右領軍將軍,俄轉左武衛(wèi)將軍”[1]32。右領軍將軍位次于大將軍,而左武衛(wèi)將軍在大將軍之上,其仕途之順可見一斑。
貞觀十九年(645)二月,李世民親統(tǒng)六軍攻打高句麗,王君愕隨行。戰(zhàn)場上,王君愕“射率熊羆,先蒙矢石,出左入右,飄若凌風。拔幟斬旗,倏如奔電。聲高百萬,氣勇三軍”[1]32,卻不幸受傷而死。
王君愕死后,朝廷“贈左衛(wèi)大將軍、都督幽、易、媯、平、檀、燕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進爵邢國公,食邑三千戶,賻絹布一千二百匹,賜以東園秘器,鴻臚監(jiān)護。喪事所需,隨由官給”[1]32。這樣極高的待遇實屬罕見,翻閱《唐代墓志匯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等書,高祖、太宗朝贈以三官的情況,目前可以確定的只有王君愕[7]。
4 結語
“一人興悼,三軍掩泣,壯氣猶生,反魂無及。龍光此謝,龜謀允襲,陵谷可遷,風猷罔戢。”[1]32墓志不僅記敘了一個人的生平,也留存了當時的人對逝者的懷念。歷史的重土將無數(shù)人掩蓋在地下,也許永遠不為后人所知,也許就等待著后人挖掘。王君愕墓志材料的發(fā)現(xiàn),給后人呈現(xiàn)出比傳世文獻中更為豐滿的人物形象,在不同史料的比較、求證中,才逐漸了解一個被歷史淡化的王君愕。墓志材料為研究歷史提供了一份更加真實可信的原石,在此基礎上甄別傳世文獻中歷史書寫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74.
[2](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29.
[3](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唐)李泰.括地志輯校[M].賀次君 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89.
[5]沈起煒,徐光烈.中國歷代職官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6]張達志.中國中古史集刊(第二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