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佳利
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2
1.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具有程序性效力
“認罪”在程序法中可以啟動特定的程序,是適用刑事認罪的要件之一?!罢J罰”既包括對未來可能受到的刑事處罰的認可,也包括愿意采納有關機關的量刑意見?!罢J罰”并非對最終的審判結果予以認同,而是無論在起訴前根據(jù)相關法律、司法解釋得出的推斷性量刑結果,還是起訴后有關機關向法院提出的量刑意見予以認同?!皬膶挕痹诔绦蛏?,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有權利選擇程序從簡,然后法院進過審查,如果滿足簡易程序的條件,一般會按照簡易程序來審理,這樣就達到了從程序和實體上都從寬的效果。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認罪”、“認罰”、“從寬”在程序法上是相互支撐、循序漸進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有認罪、認罰后才可以達到從寬的法律效果。程序的形式簡略與運行迅速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來說具有“從寬”的意義。
2.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具有獨立性
雖然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同其他認罪制度在構成條件上有著相同之處,但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有獨立的認定條件和處理方式,是在其他制度的基礎上被升華和結合的一項制度。
3.審前階段適用該制度具有可行性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將以前需要在審判過程中處理的問題提前解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節(jié)約司法資源的表現(xiàn)。被告人附條件認罪制度是指在具體個案中,被告人認罪以求從輕或減輕處罰的制度。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兼具兩種制度的核心內容,審前階段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不僅可以節(jié)約司法資源,更可以提高辦案效率,使有限的時間用在處理更多的案件上去。
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實施過程中要確保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對犯罪事實的承認、對可能受到的刑事處罰表示認可都是出于主觀意愿,與此同時,還要明確法律規(guī)定的有關“認罪”、“認罰”的情形。下面討論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的特征,有以下幾點:
1.主體的特殊性
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的訴訟行為必須是本人親自做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當事人承認自己的犯罪事實,對犯罪行為按照實際情況進行詳細描述,選擇適用什么樣的訴訟程序,都必須是當事人本人作出的,任何其他人都不能代替和強迫當事人。
2.時間上的特定性
認罪認罰程序在檢察機關向法院提起訴訟后、法庭宣告判決之前啟動,被告人認可檢察機關所述的犯罪行為并且出于主觀意愿接受有關機關的量刑意見以及將會受到的刑事處罰。
3.認罪認罰的自愿性、明智性
被告人認罪只有在自主愿意而沒有在強迫下作出的才是有法律效力的,一旦被查證是在被強迫、威逼、利誘等情況下作出的,該行為無效。同時,被告人如果對認罪后的結果并不清楚,那么該認罪行為沒有效力。
1.實體法上缺少概括統(tǒng)一的制度規(guī)定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概括必須從整體的角度去看待認罪的本質,而我國刑法卻沒有做到這一點。自首、坦白、立功、犯罪中止等是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他們是適用于定罪量刑的情節(jié),在認罪認罰的時間上、方式上、程度上都有不同,但是它們卻有共同的本質特征,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承認自己的罪行。當前的刑法讓我們在這些制度上進行區(qū)分,這便妨礙了我們對共同特征的發(fā)現(xiàn)和認識,阻礙了我國制度架構的進程。
同時,刑法中的刑罰制度并沒有被大家普遍的接受。刑法中對“從寬”的運用,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從輕、減輕”,這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權,在實踐中該制度是否得到有效的體現(xiàn)則無從說起。當自首、立功等多個可以從輕、減輕的情節(jié)同時出現(xiàn)時,認罪認罰從寬又該如何表現(xiàn)?這就增加了從寬程度方面的難題。
2.處理機制可操作性缺失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不僅體現(xiàn)在簡易程序、刑事和解程序中有,近幾年在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也有相關體現(xiàn)。但是目前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對程序的處理機制仍然不完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實踐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簡易程序、刑事和解程序和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均是在被告人自愿承認自己罪行接受處罰的基礎上形成的,盡管如此,認罪認罰的適用還要考慮到犯罪事實是否清楚、證據(jù)是否直接、罪行性質與種類等問題。
在當前的司法實踐中,許多檢察機關為了使自己的檢察建議被有效采納,通常會在法定范圍內,設置幅度極為寬泛的量刑建議。在這種情況下,法官仍要結合案件事實進行具體的判定,該量刑建議并未發(fā)揮應有的指導作用。檢察機關在發(fā)表量刑意見時應盡可能詳盡具體。以在法定刑的范圍內進行建議為基礎,對量刑幅度提出合理化建議,要有理有據(jù),不能寬泛,要使自己的建議具有指導性和規(guī)范性。
沒有明確詳盡的法律法規(guī)作支撐是量刑幅度寬泛的一大重要原因,我們都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原則,一旦量刑沒有依據(jù)可循,那么法官自由裁量的權力也就變大了。對量刑建議缺乏制度性的規(guī)定,如果量刑過輕,很難令被害人對判決結果表示信服,從而達不到有效解決社會矛盾的目的;如果量刑過重,行為人完全有可能反悔,訴訟程序又要重新啟動,那樣就浪費了司法成本,也與該制度確立的目標相矛盾。因此,應對量刑幅度進行細化。
關于如何適用緩刑在現(xiàn)有的量刑建議指導文件中并沒有詳細具體的規(guī)定。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對于緩刑的適用十分靈活。依據(jù)法律有關規(guī)定,如果同樣判處三年有期徒刑,是否適用緩刑直接關系被告人接下來三年的羈押情況,從這里可以看出,是否適用緩刑在執(zhí)行上有很大區(qū)別。在被告人認罪的案件中,其更容易被判處適用緩刑。因此,嚴格規(guī)范認罪案件緩刑的適用,進一步細化適用范圍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在推進司法體制改革進程中,要想讓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得到有效運行,既要對制度進行合理建構,還要從立法層面進行有效評價,既要對程序的健全進行針對性改革,也要加強審判機關對案件事實的審查力度。只有從對總體制度的適用范圍進行合理化升級,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