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婷
歲歲年年人不同,年年歲歲“年”相似,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日趨豐滿,但過年的味道卻越來越淡,人們在茶余飯后談論最多的就是過年感受。工作一年下來,本想趁著春節(jié)長假可以和家人團聚,但許多不得不去的應酬,讓人整天奔波在吃飯會友的行程當中,幾天長假就這樣在路途中和飯桌上被消耗了。漸漸地人們對于過年的那份熱情和盼望在焦慮中驟減。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隨著物質生活的滿足,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定程度上有了大的改觀,兒時那種對過年的眷戀情愫早已發(fā)生了質的改變,以前只有過年才能享有的生活待遇,吃一頓好飯,炒幾個平日里很少能吃上的好菜,穿新衣,放鞭炮,大伙湊到一起,挨家挨戶拜年的熱鬧情景至今令人難以忘懷,以前所期盼的那種生活,現(xiàn)在早已消融在平日的生活里;隨著交通工具的日漸發(fā)達,人們對家人的關懷和問候也日趨常態(tài)化,這使得過年的味道也漸漸地淡了。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以前住平房家家戶戶放鞭炮,鞭炮齊鳴的那種陣勢與豪放,已被安全制度的完善,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以前全連老少齊動員,走家串戶拜年的熱鬧景象,已經(jīng)被現(xiàn)在的電話、短信、微信拜年所取代;以前大人為孩子發(fā)放的壓歲紅包現(xiàn)在也都不用包了,直接用微信紅包就支付了。到底是科技進步、物質豐富把文化給渙散了、還是人們的觀念把文化給消解了,春節(jié)的民風民俗被一個個地消除,以至于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體會不到以前那種濃濃的年味了。
年確實是變了,以前的傳統(tǒng)文化也只剩下懷念和向往,但人們對于過年的那種期盼其實一直都在。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是一個不變的情愫,年就是回家團圓的那份期盼,就是維系親情的那份溫暖,無論時代怎么發(fā)展,人們對家的那份眷戀、對年味的那份追尋,永遠是不變的情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