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去了一家大型超市,在里邊轉悠了一圈兒,觸景生情,不由得想起已經(jīng)遠離我們的通州百貨商場。
老通州人都喜歡管通州百貨商場叫“通百”?!巴ò佟弊钤缡侵邪俟就h商店第一門市部,位于閘橋十字路口往東100多米路北,南北相通,1950年7月開張營業(yè)。
1964年,我正在通縣民族小學上學,每逢星期天,常和發(fā)小去閘橋玩。我們看到新華大街閘橋十字路口東北角的施工工地很是忙活,建筑工人有的用蛙式夯實機打地基,有的用杉篙、鐵絲搭建腳手架砌墻。工地上懸掛著橫幅,上面寫著“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在杉篙腳手架上還貼著細長條的標語,標語用的是藍、黃、綠等顏色的大字報紙,上面寫著“安全生產(chǎn),人人有責”“加強質量管理、建設優(yōu)質工程”“保證工程質量、造福通縣人民”等字。大人告訴我們,那里正在建設通縣百貨商場。
通州百貨商場張玉華(北京市勞動模范)、田淑琴(北京市服務標兵)與劉維嘉在北戴河聯(lián)峰山山頂合影(1979年9月)
通百舊影
通縣百貨商場建成后,通縣商店第一門市部搬到那里,成為通縣首家大型綜合百貨商場。后來,商場先后被改名為通縣東風商場和通州百貨商場。我家住在回民胡同西口的大雜院兒,北墻外是新華大街,和“通百”相距150多米。
北京市總工會北戴河休養(yǎng)所第九期全體休養(yǎng)員合影(1979年9月)
新建的通縣百貨商場是個高大的平房,南北走向,南鄰新華大街,北鄰東大街,西鄰北大街,兩頭兒均向東延伸,呈“匚”形。在商場北邊、西邊、南邊和西南角有4個門進出。通縣百貨商場東邊是通縣第一副食品商店,簡稱“一店”,因大門是紅色的,又稱“大紅門”。往東是通縣氧氣供應服務站,再往東就到了新通劇場和通縣舊貨市場。我們從商場出來后,常常沿著東大街往東走,逢店必進,邊走邊玩兒。
那時,到商場購買縫紉機、自行車、手表需要工業(yè)券和購買指標。我在工廠上班的時候,廠里每年都發(fā)給職工這些商品的購買指標,由于指標少,職工需要排隊等候,如果是急等著結婚用的,廠里會優(yōu)先考慮,但只能享受其中之一。職工之間也會相互調(diào)劑購買指標,一些老職工得到指標后,一般先讓給結婚急用的人。想當年,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可是結婚必備的“三大件”。
商場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商品有很多,比如“燈塔牌”和“固本牌”肥皂;還有暖壺,那些暖壺外殼除了竹制的,更多的是用沖壓自行車鏈子的下腳料做的,再噴上綠色或藍色的漆。有煮染衣裳用的駱駝牌小袋兒染料,那時,人們穿的衣裳都是棉布料,穿在身上透氣、舒坦,唯一不足就是容易掉色,掉色的衣裳只能用染料加鹽煮染。想當年,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用染料煮染衣裳的經(jīng)歷。我們上中學的時候,都想有一個稱心的文具盒,“通百”的文具盒有很多種,有馬口鐵的,也有塑料的,上面都印有精美的圖案。那些文具盒有北京風光文具盒、動物文具盒、學英雄好榜樣(紅小兵題材)文具盒、建國牌文具盒等。班里有誰買了新文具盒,同學們之間都要稀罕地傳著看看。有的同學還用鐵絲、牛皮筋給馬口鐵文具盒安上“鎖”,避免盒蓋松了,里面的筆、尺子等東西散落到書包里。
此外,我的第一本小人書、第一桿鋼筆、第一本新華字典都是從“通百”買的,當然,還有很多穿的和用的。
商場外墻四周都有當時流行的商業(yè)櫥窗,里邊分別擺放著布匹、鞋帽、文具、體育器材、搪瓷制品、鋼種鍋盆、縫紉機、自行車等商品,這些東西都被擺成各種造型,還配有千姿百態(tài)的美術裝飾,平面和立體相結合,明亮的色彩和粗獷的構圖,形成獨特的商業(yè)文化和時尚,既是城市生活的一種語言,又以優(yōu)美的舞姿展現(xiàn)出城市特有的風貌,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每到下班前,售貨員還要依次關閉櫥窗上的折疊門并上鎖,大門也要上板。第二天開門的時候,要摘下門上的木板,打開櫥窗上的折疊門。商場里面,冬季用一米多高的鐵質煤球爐子取暖;夏季,用天花板上的吊扇降溫。
商場
20世紀70年代,“通百”統(tǒng)一設置了收款臺,從收款臺到各個柜臺都用鉛絲連接著,就像一張輻射的大網(wǎng)。筆直的鉛絲上安放著長方形小木板,上面固定著鐵夾子,木板和鉛絲用兩個小鐵環(huán)相連接,形成了一個個小滑板。顧客買東西交錢后,售貨員就把錢和開好的票據(jù)夾在鐵夾子上,使勁兒一推,滑板就快速滑到收款臺那里。收款員找好零錢后再夾上票據(jù),用力推回來。逢年過節(jié)人多時,商場里面的小滑板嗖嗖地在人們頭頂穿梭,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
后來,收款臺的滑板改進了,換成了電動小馬達,隨著小馬達的轉動,長長的圓形皮帶上掛著小鉤子,小鉤子另一頭有木板和鐵夾子,當小鉤子轉到收款臺處被卡住停下后,收款員就忙著收錢找錢開票,再把小票和找的零錢夾在鐵夾子上,掛在另一個轉動的方向,那小鉤子就會慢慢轉到指定的柜臺,售貨員摘下小鉤子,把小票和零錢遞到顧客手里。
那時候的人,無論在哪個行業(yè),都喜歡搞點發(fā)明。商場收款方式的改變就是其中一項,究竟是誰發(fā)明的,恐怕已經(jīng)不好找了。這種發(fā)明,避免了顧客來回跑,方便了顧客買東西,特別是行動不便的顧客。那些年,通縣縣城稍大一點的商場、商店也都采用了這種收款方式。
1980年9月,通州百貨商場搬到閘橋西北角新址,9月25日正式開張營業(yè),主要經(jīng)營大小家電、音像制品、化妝洗滌用品、日用百貨、針織鞋帽、文體器材、紡織服裝、五金交電、工藝美術品等。通州百貨商場搬到新建營業(yè)大樓以后,原址建了4層商業(yè)大樓,最初是北京西單商場通州分店,后來先后改為金鼎大廈和物美超市。
在老通州人的記憶里,“通百”是通州第一家大型百貨商場,更是人們購物的首選。通州百貨商場還歷經(jīng)1992年和2008年兩次大的翻修,最后一次翻修后把商場名字改為通百新天地購物中心,是集購物、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大型商業(yè)零售企業(yè)。
左側為通百商場
通百商場前賣花的姑娘
閉店前的通百
此外,“通百”還增加了服裝加工業(yè)務,顧客可以就近買布料,就近量體裁衣,幾天就可以領取定做的衣服了。顧客來定做衣服時,售貨員和從事服裝加工的師傅,從布料選擇、服裝款式、布料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參謀作用。我和家人穿的衣裳,基本上都是在這里選料定做的,選現(xiàn)成的衣裳不一定合身,定做能穿上稱心如意的衣裳。
據(jù)記載:歷史上,通州經(jīng)濟發(fā)展與漕運倉儲有密切關系。大運河開鑿于春秋戰(zhàn)國,興于隋唐,盛于元明清。這里逐步形成水路,交通樞紐,貨物集散中心,明清漕運時期是通州地區(qū)商業(yè)發(fā)展的鼎盛期,經(jīng)濟繁榮數(shù)百年之久,曾有“小燕京”之稱。
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新華大街閘橋一帶逐步形成以通州百貨商場、人民商場、華聯(lián)商廈、金鼎大廈為龍頭的綜合型商貿(mào)服務中心。除了這四家大商場,還有光明樓綜合商場、五金交電大廈、新華市場、惠園春飯館、郵局、新華醫(yī)院等。這一地區(qū)始終車水馬龍,熙熙攘攘,是通州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不僅吸引著通州城鄉(xiāng)的老百姓,更吸引著朝陽區(qū)、順義區(qū)以及通州東部的河北省大廠、三河、香河等縣市的老百姓前來休閑購物。
后來,這里建了過街走廊,把通州百貨商場、物美超市、華聯(lián)商廈連接在一起,新華大街南北的兩個出入口都安裝了雙向滾動電梯,老百姓可以從大街兩側的滾動電梯進入各個商場選購自己滿意的商品。即使不買東西,也能在逛商場中感受時代的變遷,享受生活的樂趣。
2010年6月30日下午2點,依據(jù)通州新城規(guī)劃,在核心區(qū)建設中,通州百貨商場閉店。閉店前,我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給“通百”拍了不少相片,還有其他建筑的相片,既是送別,也是為了留個念想。到了秋季,“通百”和對面的物美超市等一起被拆除了。
走過60年的通州百貨商場,是通州特有的線條記憶和歷史符號,就像老鄰居那樣,與街坊四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讓我們終身難忘。
我和眾多的老通州人一樣,對“通百”有著深厚的情感?!巴ò佟卑殡S著我們的父輩、我們這代人和我們的孩子們度過了美好的年華,承載著老通州人的美好記憶,讓人懷念和充滿感激之情。用筆粗淺地記錄下來,只為記住這個曾經(jīng)和我們朝夕相處的老鄰居,還有熱情善良的“通百人”。
(編輯·劉穎)
5149847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