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君
高考作文在文體上以議論文為主,故寫好議論文是高中生必須掌握的能力。但從考場作文來看,有些同學(xué)的作文議論比較空泛。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運用化大為小的方式,使文章上一個臺階。
一、常見的議論空泛現(xiàn)象
議論空泛現(xiàn)象有兩類:一是沒有結(jié)構(gòu)思路,考生只會單純地羅列名言警句、拼湊名人逸事,這樣的文章需要從立意、構(gòu)思、邏輯思維訓(xùn)練、素材積累等多方面著手改正。這里主要討論另一類——文章觀點大而全,面面俱到,似乎很有氣勢,但其實每個層面都不深透。如有一篇2017年江蘇卷高考作文題的作文,其提綱如下:
車
車是我們?nèi)粘I钪胁豢苫蛉钡慕煌üぞ?。沒有車,社會可能會變得一團糟。生活中的我們離不開車。
車作為交通工具,見證著時代的發(fā)展。
車還承載著世間的真情。
人們觀念的變遷也蘊藏在車來車往之中。
車也蘊含著人生哲理。
生活中離不開車,車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2017年江蘇卷高考作文題如下: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生活中離不開車。車,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車來車往,見證著時代的發(fā)展,承載了世間的真情;車來車往,折射出觀念的變遷,蘊含著人生的哲理。
考生的作文圍繞著材料中“車來車往”引出的四個分句,逐層展開,雖每個層面都能扣住材料,但都只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得分自然不理想。
其實,結(jié)構(gòu)清晰,說明作者說話有一定的條理性,也有一定的謀篇布局能力。如果作一些調(diào)整,肯定能寫出更精彩的文章。
二、化大為小的途徑分類
如何調(diào)整呢?
我們可以把大的話題或觀點轉(zhuǎn)化為小的話題或觀點,在大范圍中選一個小類,大題小做,以細小的局部表達對整體的思考,并且這小的話題或觀點最好是自己熟悉的領(lǐng)域或是自己感興趣的觀點或現(xiàn)象。
具體說來,有三種途徑可以參考。
1.材料化大為小
有的作文題,明確說可以選擇其中部分立意寫作,如2017年新課標全國卷Ⅰ,“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guān)鍵詞來呈現(xiàn)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有一些題不明確說“選擇”,但寫作時也可以“擇其一點,不及其余”,因為這樣更易說清楚,如2017年江蘇卷作文題,立意可以緊扣最后一句:“車來車往,見證著時代的發(fā)展,承載了世間的真情;車來車往,折射出觀念的變遷,蘊含著人生的哲理?!碑斎?,四條觀點都寫也切合題意,只是不易說透?!耙娮C著時代的發(fā)展”“承載了世間的真情”“折射出觀念的變遷”“蘊含著人生的哲理”,這四個分句是并列關(guān)系,不相互包含,故可以選擇其中一條來寫。(具體例文見后文《“車讓人”折射的信仰》)
需要注意的是,化大為小審讀材料要依據(jù)材料本身的特點:必須是并列關(guān)系,幾者不相包含時才可擇其一。如果材料本身是個有機整體,有核心事件、核心立意,就不可化大為小,否則便是斷章取義。如2018年新課標全國卷Ⅱ的作文題,就不能只選擇其中一句話來立意。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二戰(zhàn)”期間,為了加強對戰(zhàn)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diào)查了作戰(zhàn)后幸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然而統(tǒng)計學(xué)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yīng)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chuàng)的戰(zhàn)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shù)據(jù)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要求: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2.話題化大為小
如果論題比較寬泛,寫作時可以將其分為許多小類,再選擇其中一類來論述。這個類似哲學(xué)中的種概念和屬概念,當兩個概念是包含關(guān)系時,被包含的概念就是種概念,包含種概念的概念就是屬概念。種概念必然含有屬概念的特點,故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是符合題意的。如2018年江蘇卷高考作文題: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花解語,鳥自鳴,生活中處處有語言。
不同的語言打開不同的世界,音樂、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語言豐富生活,語言演繹生命,語言傳承文明。
“語言”是個很寬泛的話題?;\統(tǒng)地論述語言,中文系本科生都吃力,何況是高中生?更不要說,這道題中的“語言”的含義還被擴大了——“音樂、雕塑、程序、基因”等都作語言講,一個“……”又意味著無限可能。考生即使抓住“語言豐富生活,語言演繹生命,語言傳承文明”其中的一個分句來寫作,也難以說清楚。
怎么辦?
可以選擇其中一類語言來講,如選擇自己熟悉的語言,把思維調(diào)動起來,這樣話閘便容易打開。比如下面這篇文章,集中論述“社交語言”。
這篇文章以詼諧幽默的語言,呈現(xiàn)了社交語言的三種情況,并揭露了當前的社交流行?。禾撉榧僖馓捉?、附庸風(fēng)雅充文化、攀比見識顯高級。最終以“下次見面,我想聽你,說說真話”作結(jié)。“見面”意味著“社交”,“說說真話”緊扣“語言”,扣題不能說不精妙。
籠統(tǒng)地論述“語言”有難度,但“社交語言”指向明確,更能激發(fā)思考。有沒有話說不是以話題大小來確定的,而是由有沒有相應(yīng)的思考和積累來決定的?;鬄樾?,指向明確,更能調(diào)動大家的積累,激發(fā)表達欲望。寫《社交語言》的這名同學(xué),想必關(guān)注過這個現(xiàn)象,思考過或閱讀過相關(guān)作品。將話題化大為小為社交語言,也就與作文題產(chǎn)生了共鳴,加上自己的語言功底以及謀篇布局能力,自然能寫出出色的文章。
3.立意化大為小
化大為小并不只適用于審讀材料和話題,對提煉出來的觀點也適用。考生可以用添加修飾語的方式,或用隸屬于某個概念的子概念替換的方法,形成指向更明確的立意。如2016年江蘇卷高考作文題: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閃現(xiàn)。
如果立意為“人要有明知不可言而言之的個性”,那我們可以在“人”前面添加修飾語,寫文人/男人/強人應(yīng)當有明知不可言而言之的個性,也可以用“人”的子概念替換,將“人”指哪些人明確化,寫文人/音樂家/書法家/作家有明知不可言而言之的個性。這樣,文章的針對性就強了。優(yōu)秀作文《文人當明知不可言而言之》便從文人入手來寫,所列舉的反面或正面人物有:郭敬明、魯迅、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米沃什、艾略特,皆是文人。論述的現(xiàn)象有:“自甘娛樂時代的小打小鬧,用作品演繹‘娛樂至死”“在哀歌時代大唱贊美詩”“犬儒主義”。范圍小了,反而能將某類人說清楚,將某個觀點說明白。
考生甚至還可以落實到某個具體的人,如知識分子梁衡、書法家沈鵬、畫家凡·高、作家莫言等。將他有明知不可言而言之的個性寫成議論性散文,也很巧妙。2016年江蘇卷優(yōu)秀作文《在無聲處譜一曲秋籟》便以音樂家成公亮為寫作對象。作者用成公亮的經(jīng)歷來詮釋作文題的含義,如無人彈古琴,他選擇古琴,“依舊守候在這一片藝術(shù)的荒野”;眾琴師只彈《高山流水》,他卻重譜《文王操》,“讓千年前師襄子所作琴譜重現(xiàn)人間”。這是他個性的彰顯,也是他創(chuàng)新意識的閃現(xiàn)。文章生動而巧妙,故而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添加修飾語或用子概念替換的方式并不局限于主體,中心論點的其他成分也可以通過化大為小的方法將其明確化。比如2017年江蘇卷高考作文題,如果立意為“車來車往,折射出觀念的變遷”,便可以把“觀念的變遷”明確化,寫某一種觀念的變遷。比如下文:
這篇文章把“觀念的變遷”明確化。以前“人讓車”,車與走路之人代表著不同的權(quán)力、地位、階級,人們的觀念是不平等;現(xiàn)在“車讓人”,則彰顯平等觀念,“無關(guān)任何身外之物,我們都是同樣高貴的人”。
三、化大為小的緣由要點
化大為小是依據(jù)考試的特殊性而做的理性選擇。從命題的角度來看,要保持公平,就得讓學(xué)生都有話說。所以,作文話題或觀點若抽象,其涉及的現(xiàn)象往往普遍。比如命題如果是關(guān)于“移動支付”的,城里孩子有話說,鄉(xiāng)下孩子也許不知所云;而如果要求“如何提高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則鄉(xiāng)下孩子有經(jīng)歷,城里學(xué)生恐怕只能望卷興嘆了。為了避免不公平,命題會選擇普適性的話題。江蘇這幾年的作文題:青春不朽、智慧、說話、車、語言,都具有普適性。
要做到化大為小,就需在平時有意識地積累。我們提倡:了解一類社會現(xiàn)象,讀透一本書,熟悉一個人。這些準備都有助于我們在考場上化大為小。
審題立意中的“化大為小”在操作時要和轉(zhuǎn)移話題區(qū)分開來。如寫“維也納的智慧”必須說維也納的“智慧”,不能只說“維也納”;寫共享單車的思考,必須是共享單“車”的思考,不能是“共享的思考”?!对跓o聲處譜一曲秋籟》說的是成公亮在學(xué)琴曲時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而非成公亮傳記……
化大為小也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它適合話題較大的作文題,因為其有切分展開的空間。如果話題本就具體,這種方法則難以運用。如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女兒舉報父親在高速上邊開車邊打電話,這本就是針對具體事件,故無須化大為小。
總之,化大為小是為了調(diào)動我們的積累,激發(fā)我們的思考,增強文章的針對性。合理地運用化大為小的思維方式,可以讓作文在原有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chǔ)上,得分更高。
社交語言
張愛玲曾言:“裝扮得很像樣的人,在像樣的地方出現(xiàn),看見同類,也被看見,這就是社交?!?/p>
我私以為,她還漏下一句,現(xiàn)如今的社交,還須說一些相當像樣的話。這類語言自成體系,不妨稱其為社交語言。
日常生活場景中就有玩“社交語言”的情況。閨蜜見面,親親熱熱挽了臂膀,上下打量一番,“呀,親愛的,好久不見,又瘦了!”哪怕對方肚皮上的肉疊三層,也要說:“瘦了”,換回對方羞澀的一笑和一句禮節(jié)性的“你也瘦了”。于是雙方都感到心滿意足,姐妹情誼又加深了一層,可喜可賀。由此可見,社交語言的第一式就是“假”,認真你就輸了。
這是普通人的社交語言,不足為奇。當然,文人雅士也自有一套“社交語言”。周六或周日下午,大家約在某個茶吧或咖啡廳,人人手捧《詩經(jīng)》,或《道德經(jīng)》,圍成一圈,講些閑話。一人講起讓-保羅·薩特,另一人提起陀思妥耶夫斯基,誰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什么,點頭就可以了,反正人人都在點頭。那邊又一人提起了海明威,馬上有人接話,他的《追憶似水年華)真是好看,整桌人若有所思頻頻點頭。大家都是“文化人”,如此一來,真是皆大歡喜,社交語言的第二式:必須深邃,膚淺者不必參與討論。
面也見過了,茶也喝完了,總該去吃個飯吧。到了某家酒店,點下一堆看不懂菜名的菜,菜上來之前,餐桌是相當寂靜的,人人都低著頭劃動手里的屏幕,半晌上了一道菜,先生淑女們夾起一塊抿抿,紛紛發(fā)表意見:“這菜好啊,令人唇齒留香,湖州蝦仁配西湖龍井,真是名不虛傳!”“唉,其實還欠點火候,比不上我在巴黎一家中餐館吃的,那真叫地道?!鞭D(zhuǎn)瞬之間,觥籌交錯,眾賓喧嘩,滿漢全席也不會這樣熱鬧了。社交語言的第三式:旁征博引,人人都是生活家。
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的社交變成了這副模樣?我們用裝飾華美的語言來掩飾學(xué)識上的匱乏、閱歷上的短淺和情感間的生疏。的確,我們不甘寂寞的空閑生活,被社交語言填滿;我們不被滿足的尊重需求,被社交語言填補。可我們再也不懂什么是社交,我們甘心沉溺于社交語言的華美矯飾里,忘了那一點真心。
叔本華曾言,社交是一種“要么庸俗,要么孤獨”的活動,我們騙人也被別人騙,庸俗得很幸福??晌疫€是想聽聽你的真實想法,如果欺騙,不如不見。
下次見面,我想聽你,說說真話。
“車讓人”折射的
幾年前,穿過一條馬路可是個老大難:車,呼嘯而過,其摩肩接踵的程度,真讓人感慨自己的弱勢。
幾天前,我站在馬路邊,像往常一樣等待車先過。不想那龐然大物卻停了下來,司機揮手,請我先過。過去習(xí)慣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讓車的我,這次卻有受寵若驚之感。
車與行人,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路權(quán),背后也隱喻著不同的階級,出有車、食有魚者與所謂的常年“11路”自備公交者。
因此可以說,由人讓車到車讓人,我們經(jīng)歷了一場觀念的變遷:無關(guān)財富差異,我們實際享有平等的權(quán)利。在路上,路權(quán)的平等,其實也可算是人格的平等,并且生命的價值比財富更重要。
這一平等觀念并非古已有之。車的出現(xiàn),曾在兩類人之間刻下鴻溝:一類坐在車里,一類行在地上。有車者,衣帛食肉;無車者,頭發(fā)斑白仍負戴于道路?!爸袊说腻e覺在于相信一個人擁有的東西決定了這個人?!逼鋵嵞睦镏挥兄袊巳绱诉@般呢?艾瑪·包法利債臺高筑,卻仍然強作鎮(zhèn)定,命仆人去叫輛好馬車,好讓她別“露怯”。在這樣的情形中,車,是人的地位和財富的結(jié)晶。
正如??略凇动偘d與文明》中所揭示的那樣,一切表現(xiàn)在生活中的不平等,都來源于觀念的不平等。人文主義復(fù)興,直到人權(quán)宣言的發(fā)布,人都被看作是上帝的寵兒,生而平等,一切后天的權(quán)利也平等。雖然,在實際生活中還很難做到,但這個新觀念日漸受到重視,并深入人心。
這種生命的平等觀在開始階段可能只是政治領(lǐng)域的考量標準,但當它真正成為社會的基石時,就被發(fā)散到生活的細小領(lǐng)域,如人讓車,是因為力量的懸殊,而車讓人,則是人權(quán)平等在路權(quán)上的顯示。
啟蒙運動中,盧梭指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在財產(chǎn)。浪漫主義者不否認這一論斷,但他們也相信社會有能超越財富、地位的和諧存在形態(tài),在《浪漫主義的根源》中,以賽亞·伯林描述了這樣的現(xiàn)象:“浪漫主義的結(jié)局是自由主義,是寬容,是行為得體以及對于不完美的生活的體諒,是理性的自我理解的一定程度的增強?!痹谒脑捴?,自由主義和寬容是實現(xiàn)階層和解、共融共生的途徑。從這個論斷出發(fā),我們可以看到,車讓人,正是富者讓渡權(quán)力于普通人,然后在階層間獲得互相體諒,進而形成和諧社會。從這個角度來說,車讓人,不僅是交通法規(guī),而且是人類哲學(xué)。
正如生活中離不開車,而車也有高下之分一樣,物質(zhì)條件的差異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抹除,但這絕不是我們否認平等之權(quán)利的借口。事實上,當你站在路邊,與司機交換一個微笑時,你們實際上已分享了一個恒久的信仰:無關(guān)任何身外之物,我們都是同樣高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