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功強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率先倡導(dǎo)見賢思齊,意思是身邊若有賢者,應(yīng)該向他們看齊。其實,不要說孔子,這話不管出自何人之口,都是至理。
孔子本人是極其善于向榜樣看齊的,“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稍遜于自己的尚且虛心就教,賢于自己的更是心向往之。孔老夫子從自己成為圣賢的經(jīng)歷中提煉出的這句人生箴言,有不可忽視的兩層含義:一是效者可成賢者;二是人人皆能為賢者。然而,以此去考量現(xiàn)實,卻難掩其局限性。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身邊有孔子這個大賢至圣,并且還在時時刻刻傾心傳道,為什么三千弟子沒能人人成為圣賢?這說明,見賢思齊,從理論上講是可行的,但絕非想想就行那么簡單。
不可否認(rèn),人和人之間是有先天差異的??鬃拥娜У茏?,即使人人懷有成為圣賢的理想,但資質(zhì)稟賦這些先天條件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子路魯莽剛直,宰予頑劣不馴,曾參魯鈍堅韌……最終成長為賢人的一眾弟子尚且個性不同,遑論泯然眾人的絕大多數(shù)?不是這剩下的兩千多弟子不夠勤奮,不夠堅忍,乃是他們與那七十二位同門在通向賢人的路途上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一株草,無論如何修為,也不可能成為宮室棟梁;一抔土,無論怎樣歷練,也不可能脫胎為精美玉石。
賢與不賢,說到底,就在于基因遺傳加后天諸多因素的差異所致。我們當(dāng)然要肯定后天的努力,比如,勤能補拙、笨鳥先飛之類,但我們決不能否認(rèn)天分的力量。
如此說來,見賢思齊的說法,遠(yuǎn)不如見賢思異來得更接地氣?!八箭R”,是抵達(dá)云端的宏偉志向,世間有幾人能借此指引人生?“思異”,則是更具有普適意義的高品質(zhì)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對照賢人,反躬自省,看自己身上還有哪些差距,哪些缺點,不僅是竭盡畢生之力也難成賢人的人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有效方式,也是有賢人資質(zhì)者精進(jìn)有為,打通抵達(dá)賢人之境最后一公里的不二法門。
見賢思異,不是面對不足,就此認(rèn)命,不思進(jìn)取,而是不好高騖遠(yuǎn),對自己負(fù)責(zé),找準(zhǔn)人生定位。既然不是做賢人的料,那就降格以求,做一個好人。
見賢思異,不是空負(fù)天縱之才,不愿成就圓滿人生,是謙虛低調(diào),冷靜審視自我,避免多走彎路,白費心血。雖說條條道路通羅馬,為啥不選擇最便捷的那一條?真正的賢人,還應(yīng)該是智者。賢而愚笨,非真賢者。
視賢者為標(biāo)桿,他就高不可攀,求賢向賢之路就會被視為畏途;拿賢者當(dāng)鏡子他就真實可親,效賢尊賢,成就自我,足慰平生。
(摘自《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