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
小 時候愛看螞蟻,蹲在地上一看就半天。? 曾經(jīng)讀過潘予楓寫的《螞蟻吃糖》:“它先低下頭用手去推,那塊糖沒動,又用頭去頂,用屁股去撞,那塊糖還是紋絲不動”,一推一頂一撞,大有真趣。
小孩是人群中的小家伙,他們站著、走著,但更多是坐著、趴著。他們親近泥土、喜歡自然,以玩為主,眼睛能看見大人看不見的東西:微生物、昆蟲……并與之廝混在一起,不覺得自己跟這些東西有啥兩樣。他們的耳朵老是聽不見大人的呼喊,以為自己來到這世上就是專門玩的。
小孩無論走到哪里,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飛快找到組織,并積極向組織靠攏。逃避大人管束,破壞大人規(guī)矩,把家長的話當(dāng)耳旁風(fēng),經(jīng)常反穿鞋子,把衣服弄臟,有別于大人的衣冠楚楚。最臟的那個往往是核心,帶著大伙到處尋找地方作為據(jù)點(diǎn)。他們活躍于沙坑、泥堡,嘯聚于磚垛、石堆,潛伏于草叢、墻角。
小孩跟小孩有福同享,有塊餅干大家啃,有顆糖果輪著舔。他們喜歡神秘地藏在某處,像猴子一樣把屁股露在外面,自以為藏得很嚴(yán)實(shí)??诖锏哪切┩嬉?,大人看來是廢物,他們看來可是寶貝,還用吐唾沫和撒尿的方式來和泥,捏出許多小泥人。
小孩敢做的事,大人不一定敢:小孩敢在任何場合號啕大哭,大人不敢;小孩敢用臟屁股坐到干凈的沙發(fā)和床上,大人也不敢;他們還敢把文件折成紙鏢和小船,用來飛翔和航行,甚至撕成碎片亂撒,打死大人也不敢。小孩總能在床底下柜子里尋找更大的樂園,大人只有迫不得已才會躲進(jìn)這些地方。
大人有太多的“不可以”,小孩卻總愛偏離既定的軌道,將自己的愿望視為“可以”。大人吃驚的事情,小孩卻很鎮(zhèn)定;大人漠然的東西,小孩卻很好奇。他們相信大象會說話,圣誕老人會送禮物,孫悟空會騰云駕霧。小孩的畫貓是貓狗是狗的,可愛極了;大人知道在畫上留白,小孩卻巴不得把顏色都涂上,一堆亂七八糟的線條,敢跟你說是高架橋。
大人以為,小孩的作文經(jīng)自己一改,就妙筆生花了,殊不知是不客觀不真實(shí)的。小孩有自己觀察的眼光,按大人的眼光去改,一是改得不像,二來改得死板了。除了改改錯別字,其余的就照舊吧,甚至病句也照舊。小孩是可以寫點(diǎn)病句的,況且有些病句還很有創(chuàng)意喲。
小孩的善良表現(xiàn)在對動物的親熱,大人的善良表現(xiàn)在對小孩的熱情。大人對小孩說要愛護(hù)動物,可那些動物被弄到餐桌上,告訴他們這是腿那是翅,唯恐他們不吃或少吃。愛護(hù)動物會把它們吃掉,大人見慣不驚,小孩會怎么想?由此看來,好的童話作品,不只是寫給小孩看的,而且是寫給大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