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琳
摘 要:近期在嘉絨吉崗出土的雍仲苯教擦擦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文章通過田野調(diào)查,以當(dāng)?shù)赜褐俦浇绦磐綄Σ敛恋恼J(rèn)識和理解為基礎(chǔ),對此地擦擦的材料和造型進行簡要的介紹,更直觀地突出吉崗地區(qū)擦擦的特殊性和研究價值。
關(guān)鍵詞:嘉絨;雍仲苯教;擦擦;脫模泥塑
1 地域文化
嘉絨吉崗位于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市沙爾宗鎮(zhèn)米亞足村,目前當(dāng)?shù)匕l(fā)現(xiàn)了大量其他地區(qū)少見的雍仲苯教擦擦。此地地勢險峻且偏僻,四面環(huán)山且水流湍急,到達此處需經(jīng)過狹窄曲折的簡易通車山路,能夠看得出這里曾是易守難攻的戰(zhàn)略要地。據(jù)幸饒巴蘭卡活佛敘述,由于地勢原因,此地未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的洗禮,是修行者與當(dāng)?shù)匕傩瞻簿拥慕^佳之地?,F(xiàn)今當(dāng)?shù)厥怯褐俦浇毯头鸾逃X囊派信徒的混居地,信奉雍仲苯教的信徒們會在自家房屋側(cè)面的墻面上用白色涂料畫上顯眼的雍仲苯教特有的“卍”字符,形成了當(dāng)?shù)靥赜械慕ㄖL(fēng)格(圖1)。通過對當(dāng)?shù)亟ㄖ目疾煲约皩Ξ?dāng)?shù)匕傩占抑械膮⒂^和交流,就不難理解此地會出土與雍仲苯教相關(guān)的擦擦。
2 擦擦的傳入
縱觀學(xué)術(shù)界對擦擦的描述,可得知擦擦不是藏傳佛教獨有的形式①,目前在藏區(qū),有關(guān)擦擦的傳入起源有多種說法。在雍仲苯教的史料中記載②,擦擦始于牟杰贊普時期,象雄達柔羅嶺之域的牟杰贊普③向羅本勒彤大師求子時,大師要求贊普修建一百零八座塔,而建造一百零八座塔必然會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因此大師給出指示,可用小型的塔型模具印制塔。贊普尊大師旨意印制了一百零八尊塔,得一王子,取名“確丁杰”④。而《藏族史·奇樂明鏡》中記載,拉托妥日年贊時代,佛法開始在吐蕃弘揚,相傳從天降下如意珠印模等物。其中所謂如意珠印模便是一個具有十一面觀音如意寶陀螺尼咒之印模,拉托妥日年贊為其取名為“年波桑哇”⑤。筆者通過對各地擦擦造型的觀察發(fā)現(xiàn),目前發(fā)現(xiàn)的苯教擦擦造型樣式年代相對晚于佛教擦擦的造型樣式,故筆者猜想,由于佛教進入藏區(qū)后在此地大規(guī)模發(fā)展勢力不容小覷,為鞏固其在西藏原有的地位,以便能夠在西藏繼續(xù)發(fā)展下去,苯教采取了揚長補短的措施,在原有的體系之上進行了對其他文化的容納,而擦擦極易受到宗教信徒的青睞,很容易便成了苯教所容納的外教文化之一,但擦擦傳入藏地確切的時間段仍然不得而知。
3 吉崗擦擦的造型特點
印制擦擦的習(xí)俗仍然保持沿用,至今發(fā)現(xiàn)的吉崗擦擦多取材于當(dāng)?shù)仞ね粒〔姆奖?,工序簡單,筆者通過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該地出土的擦擦帶有明顯的象征雍仲苯教的符號和造型特征,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填補了目前國內(nèi)外苯教造像藝術(shù)實物的空白。
3.1 塔型擦擦
在對吉崗擦擦的考察過程中,筆者認(rèn)為造型最為豐富和獨特的是塔型擦擦,其中典型的是苯教八方圓雕塔擦和108四方塔擦。
八方圓雕塔擦樣式的種類和數(shù)量居多,覆缽形塔瓶,周身飾有八面塔階,每面塔階嵌有八座浮雕佛塔,環(huán)八座佛塔下方一周飾有經(jīng)文托于蓮花瓣之上。嵌于塔身上的八座佛塔具有苯教塔特有的上窄下寬的壘疊式造型①特征,塔身偏上的位置會印有雍仲苯教的“卍”符號,以代表擦擦的宗教派別(圖2)。少量塔身上印有植物圖案,筆者猜想植物圖案應(yīng)寓意祈福豐收(圖3)。部分塔身下有捏制的四腳短臺座(圖4、圖5),據(jù)幸饒巴蘭卡仁波切講解,平視塔擦底部,較早期的四角臺座呈“卍”符號,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對美的要求越來越高,塔擦底部的四腳短臺座的造型逐漸由短粗腳演變成細(xì)長、上粗下尖的造型樣式,平視底座已看不到“卍”符號的形狀(圖6)。這種說法并無研究依據(jù),仍有待考證。八塔下方有被蓮花瓣托起的經(jīng)咒,內(nèi)容為雍仲苯教聲語意真言。俯視塔擦頂部,中間印有雍仲苯教五大勇猛字。
108四方塔擦造型一般為四面錐形佛塔樣式(圖7),圓柱體臺座,塔頂飾有五大勇猛字,塔身上下各飾一周蓮花瓣,蓮瓣中間為四面印有內(nèi)容一致的壘疊式三角形小佛塔和雍仲苯教身語意真言,小佛塔自上而下共有四層,第一層為8座塔,往上依次減一座塔,頂層蓮瓣上方有1座獨立小塔,如此,一方合計27座小塔,四面數(shù)量相同,為108座塔。寺院僧人舉行念經(jīng)儀式時如需用108座佛塔作為供品,只需拿出一件擦擦。這種儀式類似于佛教中的“席加”儀式①,儀式中的四佰意需要400個擦擦,僧人只需拿出四枚塔身印有100座佛塔的擦擦,構(gòu)思巧妙,制作精良。
3.2 圣像類擦擦
吉崗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的圣像類擦擦數(shù)量很少,圣像面部輪廓呈上寬下窄的瓜子型,眉眼較長,鼻梁挺直高聳,嘴角上揚,整體五官簡單生動,幾乎看不到脖頸,肩膀?qū)捄駡A潤,四肢健碩,腰部較細(xì),衣著輕薄貼體,喜用連珠紋作佛祖周身裝飾,蓮座花瓣均呈單層向上的樣式。
圖8為四部如來擦擦,上下兩行排布,左上部為慈母圣像,一面二臂,雙手合掌于胸前,左右兩邊齊肩位置各有一枝花朵,左邊花朵托起類似于交杵金剛造型的圖案,右邊花朵托起一面鏡子,結(jié)金剛跏趺坐,坐于雙獅須彌座臺上。右上部為幸拉沃嘎爾圣像,一面二臂,雙手結(jié)禪定印,右邊齊肩處由一枝花朵托起大悲鐵鉤,結(jié)金剛跏趺坐,坐于雙象須彌座臺上;左下部為桑波奔赤圣像,一面二臂,右手持寶幢,左手結(jié)禪定印,結(jié)金剛跏趺坐,坐于雙“雄”②須彌座臺上;右下部為苯祖幸饒米沃,一面二臂,右手結(jié)觸地印,左手結(jié)禪定印,結(jié)金剛跏趺坐,坐于雙法輪須彌座臺上。圓拱形背龕,外沿為四部如來心咒,背龕兩邊由靈獸對稱壘疊組成,兩只雄獅側(cè)立于底部,面朝前方,其上是龍神,腳踩獅背,頭頂倚背,張嘴吞噬著人面精靈“魯”③,倚背上方是摩羯神獸,尾巴做卷草紋裝飾,一直延伸至背龕頂部的大鵬鳥處。背龕底部印有漢語意為“四部如來圣像尊前,吾與眾生皆頂禮!”的藏文。擦擦高約10.5厘米,寬約8.7厘米,制作精美,是一件極為罕見的苯教擦擦。
4 當(dāng)?shù)乇浇绦疟妼Σ敛恋恼J(rèn)識
吉崗擦擦不間斷的傳承是當(dāng)?shù)匦疟娛朗来腔鄣慕Y(jié)晶,通過與當(dāng)?shù)匦疟姷慕涣鞯弥?,很多年輕人已經(jīng)很少制作擦擦了,而老人們對擦擦也有所忌諱,在當(dāng)?shù)氐纳钪?,擦擦多用于人過世四十九天后,同村的鄰里及家人會拿出自家保存的擦擦模具集中印制不同類型的擦擦為過世的人祈福。當(dāng)?shù)厣藢Σ敛恋睦斫庖陀^一些,為祈豐年,僧人們會組織信眾一邊印制擦擦,一邊念誦《四百禳解經(jīng)》供擦擦功德詞④,將印制好的擦擦放置在農(nóng)田附近的高山上,當(dāng)?shù)仄渌氐牟敛翗O少,但并未完全失傳。
5 結(jié)論
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擦擦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形塑著當(dāng)?shù)氐纳鐣l(fā)展,這種身形小巧的泥塑早已不僅僅是方便攜帶的宗教用品,它的存在逐漸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中。吉崗地區(qū)出土的擦擦造型極為罕見,而目前發(fā)現(xiàn)的擦擦遺址也僅有“上吉崗”的白崖寺遺址及白崖寺遺址附近的崖洞、“下吉崗”的黑崖閉關(guān)洞遺址三處,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和古老的宗教儀軌對研究悠久的苯教藝術(shù)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故嘉絨吉崗地區(qū)的擦擦造像值得學(xué)界更加關(guān)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意)G·圖齊.梵天佛地(第一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劉棟.擦擦藏傳佛教模制泥佛像[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0.
[3]李西·新甲旦真.雍仲本教法相寶典[M].寧艷娟,編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3.
[4]毛爾蓋·桑木旦.藏族史·奇樂明鏡[M].贊拉·阿旺措成,佘萬治,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5]湯紹波.藏傳佛教脫模泥塑“擦擦”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
[6]幸饒巴蘭卡,范久輝.四川阿壩州吉崗地方“秘藏”擦擦[J].西藏人文地理,2018(4).
[7]熊文彬,李逸之.西藏古格擦擦藝術(shù)[M].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16.
[8]澤絨洛吾.認(rèn)識本教[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