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璐
古巴音樂是在美洲、歐洲、非洲、亞洲等多種文化混合的基礎上經(jīng)過自己的加工、創(chuàng)造而生成的一種不斷“吸收—融合—創(chuàng)生—擴散—返流—再擴散”的“多元混生”①混生音樂(Hybrid music或Mixed music):全球化語境中的用語,亦為音樂人類學和后殖民批評語境中的用語。相對于“原生音樂”,混生音樂是由不同文化中的既有音樂混合而成的音樂,發(fā)生在跨文化交流之中。宋瑾:《混生音樂族性的美學分析》,《樂府新聲》,2017年,第4期,第61頁。音樂文化,并且都是融語言、舞蹈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對整個拉丁美洲乃至全球的音樂都有著廣泛影響,尤其對世界流行音樂和各種混合風格音樂影響最大,其中打擊樂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古巴音樂的靈魂和走向世界的關鍵因素。
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筆者赴古巴考察,師從哈瓦那布拉薩文化之家(Casa de la Cultura de Plaza)的胡安·卡洛斯·佩納·西馬德維亞(Juan Garlos Pena Cimadevilla)老師重點學習了古巴的打擊樂,并參加了第13屆哈瓦那節(jié)奏和舞蹈節(jié)—鼓節(jié)(Havana Rhythm and Danca Festival—Fiesta del Tambor)②該節(jié)通常每年3月在哈瓦那城舉行,涉及古巴的所有樂器及樂種,包括音樂會、大師課、比賽等多項活動,每年都有不同年齡、不同國家的人前去參與,場面盛大。、舞會、晨練、康加狂歡節(jié)等藝術文化生活,還采訪了著名音樂學家奧拉波·阿倫·羅德里格斯()先生和安娜·維克多利亞·卡薩諾瓦·奧利瓦(Ana V.Casanova Oliva)女士。在此過程中筆者深刻認識到古巴打擊樂的價值及其在不同音樂種類中的功能,以及每一種樂器的記譜、節(jié)奏、音高、和聲、色彩等特征,從而發(fā)現(xiàn)古巴音樂是一種多元混生的音樂文化,即在混合的基礎之上不斷加工創(chuàng)造而生成了屬于自己風格特點的音樂。
古巴的音樂種類非常繁多、非常混雜,包括:非洲古巴音樂(Afrocuban Music)、古巴音樂(Cuban Music)等不同分支,并且每一個大類都包括了很多小類,或稱“風格”“流派”,它們之間既有密切的親緣關系,又有各自獨特的音樂風格,其中“各種各樣的古巴大眾音樂(Popular music)大都集中于以下五種類型:頌(Son)、倫巴(Rumba)、古巴歌曲(Cuban Song)、丹松(Danzón)、蓬多-瓜希羅(Punto guajiro)?!雹跲lavo Alén Rodrguez.From Afrocuban Music to Salsa.(Book+CD).Berlin:Piranha, 1998, p.9.對此古巴學界通常用Géneros來特指某一個音樂種類,比如Género Son,即頌類,Género Danzón,即丹松類。同時還用Complejo來特指某一種音樂的綜合性,比如Complejo Son,即頌綜合體,這一類又發(fā)展出傳統(tǒng)(Tradicional)、蒙杜諾(Montuno)、瓜拉?。℅uaracha)等風格;Complejo Danzón,即丹松綜合體,這一類又發(fā)展出曼波(Mambo)、恰恰恰(Cha cha chá)等風格;Complejo Rumba,即倫巴綜合體,這一類又發(fā)展出揚布(Yambú)、瓜關果(Guaguan?o)、哥倫比亞(Columbia)三種風格④Ruy López-Nussa Lekszycki.Ritmos de Cuba Percusíon y Batería.Madrid: Fundación Autor, 2004.。
基于以上研究和現(xiàn)狀,筆者初步將古巴音樂分為:宗教音樂、傳統(tǒng)音樂、流行音樂和康加狂歡節(jié)音樂四大類。⑤以上分類由筆者在2015年第五屆中國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年會上的發(fā)言《古巴打擊樂的價值、功能及音樂分析》中首次提出。其中傳統(tǒng)音樂主要包括頌、丹松、倫巴等流行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音樂品種,然而現(xiàn)如今除了倫巴,其他大都已經(jīng)不流行了,但是都化為了一種音樂元素匯集到了薩爾薩(Salsa)、汀巴(Timba)、雷嘎動(Regatón)⑥雷嘎動:起源于波多黎哥的一種音樂舞蹈,但卻被古巴人重新發(fā)展,融入了頌(Son)、波萊羅(Bolero)等音樂特點。等新的音樂品種當中,而且這些音樂元素大都取自打擊樂的節(jié)奏,多元混生的特征也越來越鮮明,所以無論是教學、比賽,還是表演,這些傳統(tǒng)音樂的打擊樂節(jié)奏都必須牢牢掌握,因為新的音樂品種都是在傳統(tǒng)音樂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可以說所有的這些傳統(tǒng)音樂既是學習古巴打擊樂的基礎,也是古巴音樂發(fā)展演變的源泉。
然而古巴的音樂似乎永遠都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古巴人也似乎更關注當下,更喜歡主動去改變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音樂,而且很少用“傳統(tǒng)音樂”(Traditional Music)這個詞,然而當我向胡安老師表示想學習古巴的傳統(tǒng)音樂時,他便重點教了我頌、丹松、倫巴、波萊羅等,對此他還很好奇地問我:“你為什么要學習古巴過去的音樂,而不學現(xiàn)在的音樂?這些音樂已經(jīng)不流行了。”我也曾追問:“那古巴的傳統(tǒng)音樂是什么?我想先學好傳統(tǒng)音樂,再學習現(xiàn)在這些音樂?!敝笏贿呑鲋袷窃跀嚢琛⒃谕颇サ膭幼饕贿吇卮穑骸肮虐鸵魳肪褪怯肋h在mix,它的傳統(tǒng)就是mix?!彼砸陨戏诸惡退伎純H是筆者作為一個局外人對古巴音樂的初步認識,也是一個跨文化學習和研究者理解古巴多元混生音樂文化的基礎。
古巴的打擊樂器主要源自非洲,而弦鳴樂器主要源自歐洲,但大都經(jīng)過了古巴人的改造而成為古巴人自己的樂器,并不斷吸收外來樂器為己所用,其中打擊樂器的節(jié)奏和音色是古巴音樂的核心因素,推動著古巴音樂不斷混生出新的音樂品種并走向世界。
根據(jù)霍恩博斯特爾和薩克斯的樂器分類法,古巴打擊樂器主要包括體鳴和膜鳴樂器,其中體鳴樂器有:克拉維、圭羅、馬拉卡斯、呱呱(Guagua/Catá)、牛鈴、切克利(Chekeré)等;膜鳴樂器有:東巴朵拉(Tumbadora)、天巴(Timbal/Paila)、邦戈(Bongó)、巴大(Batá)、嘎洪(Cajon)等各種鼓。其中圭羅和馬拉卡斯是印第安土著留下來的,其他打擊樂器雖然都或多或少地繼承了非洲和歐洲音樂的特點,但大都誕生并定格于古巴,其中克拉維、天巴鼓、邦戈鼓、東巴朵拉被廣泛用于世界各國的流行音樂。此外還吸收了中國南梆子(Cajita China)、美國爵士鼓(Bateria)等樂器,而且古巴的弦鳴樂器也追求打擊樂的音色,常常用打擊樂的演奏手法和節(jié)奏,而使古巴音樂擁有了更加豐富的表現(xiàn)力。
打擊樂是掌握古巴音樂風格、區(qū)分古巴音樂種類、推動古巴音樂傳播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可以說古巴音樂的風格本身就是打擊樂的節(jié)奏,其種類完全可以通過打擊樂的節(jié)奏進行區(qū)分,所以有效地推動了古巴音樂在世界范圍的傳播和發(fā)展。
1.古巴打擊樂決定了古巴音樂的風格
古巴音樂激情、狂野,韻律極強,這些特點大都源自非洲,并且都通過打擊樂來實現(xiàn)。僅僅通過打擊樂的節(jié)奏就可以判斷出古巴音樂的風格,因為古巴的打擊樂器在每一個音樂種類中都有其相對固定的節(jié)奏模式和特點,比如在鼓節(jié)中對所有打擊樂手的考核都是通過樂種來進行的,并且不是以獨奏的形式,而是在樂隊的合奏中進行。樂手必須根據(jù)評委現(xiàn)場給出的不同音樂種類來演奏與之相應的節(jié)奏模式并進行即興發(fā)揮。第一輪是固定的節(jié)奏模式,以測試樂手對不同種類中各個樂器的基本節(jié)奏是否把握;第二輪是即興演奏,并特別注重每一位樂手在樂隊中的solo,以衡量樂手即興演奏的水平和整體的音樂表現(xiàn)力。在此,所有人都必須基于這些固定的節(jié)奏模式來塑造不同的音樂風格,并且在教學中也是將這些固定的節(jié)奏模式作為基礎,可以說這些固定的節(jié)奏模式是古巴音樂中最基本、最典型的元素,奠定并決定了古巴音樂的風格。
2.古巴打擊樂體現(xiàn)了古巴音樂的種類
僅僅通過打擊樂的節(jié)奏就可以辨別其種類,比如一聽到哈巴涅拉的節(jié)奏就知道是功德拉丹薩、丹薩、丹松這一類;一聽到頌克拉維的節(jié)奏就知道是頌、薩爾薩等;一聽到恰恰恰的節(jié)奏就知道是恰恰恰等。當然每一個種類也都有其具體差異,要想準確把握其風格也必須仔細地去辨別,并且它們也相互混合,比如當前最流行的汀巴(Timba)就融合了頌、恰恰恰、哈巴涅拉、倫巴、薩爾薩、爵士樂等多種元素,其中頌的音樂元素更多,所以古巴人認為汀巴主要是從頌這一類演變而來。
3.古巴打擊樂推動了古巴音樂的傳播
古巴音樂的傳播主要是靠打擊樂的節(jié)奏模式和演奏方式來推進,正如古巴音樂學家奧拉波所說:“近代以來世界上很多打擊樂器的演奏手法都產(chǎn)生于古巴或是由演奏古巴音樂的樂手發(fā)明的。”⑦2014年3月19日筆者對奧拉波教授的訪談記錄。在古巴幾乎人人都會演奏打擊樂,而且小孩都特別偏愛打擊樂,所以古巴的打擊樂老師和樂手都特別多,如今不僅可以聽到古巴-拉丁音樂(Cuba-Latin Music)、非洲-古巴爵士(Afro-Cuba Jazz)等混合音樂品種,也可以在很多國家的流行音樂及各式各樣的混合風格音樂中聽到古巴音樂的節(jié)奏和打擊樂器,而且這些打擊樂器的演奏手法也被應用于德累斯(Tres)⑧德累斯:是古巴的一種弦鳴樂器,由西班牙人帶來的吉他發(fā)展而來,開始時體積很小并有六根琴弦,是由三組成對的琴弦構成,每對都是八度音程關系。同注③,第73頁。、拉烏德()⑨拉烏德:是從西班牙傳到古巴的一種弦鳴樂器,其音板分梨形、山峰形等,中間有一個圓形的像口腔一樣的開口,通常有12根成對的可以調節(jié)的琴弦,用撥子來撥奏,最早從古巴的西部開始流行,后主要盛行于蓬多-瓜希羅等古巴鄉(xiāng)村音樂中。Victoria Eli Rodríguez, Zoila Gómez García.Haciendo Música Cubana.Habana: Editorial Pueblo y Educacíon, 1989, p.49.、吉他、鋼琴、豎琴等弦鳴樂器,同時這些弦鳴樂器也通過敲擊音板等打擊樂的演奏手法來豐富其自身的音色并傳播到世界各地,可以說打擊樂是推動古巴音樂走向世界的核心力量。
在漫長而又混雜的文化變遷中,無論古巴音樂如何變化,打擊樂的節(jié)奏總是萬變不離其宗,讓人一下子就能判斷出古巴音樂的風格和種類,在五彩繽紛的古巴音樂中,本文僅選丹松、頌、倫巴、康加這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音樂種類進行分析。
根據(jù)奧拉波《古巴的音樂種類》一書記載:“丹松起源于功德拉丹薩,后從丹薩舞發(fā)展而來,最早產(chǎn)生于馬坦薩斯(Matanzas),是由20對男女各自拿著一束花來跳,也是一種以造型為主四方步舞蹈,但由于其動作更加符合哈巴涅拉(Habanera)的節(jié)奏,而且音樂比之前的長,造型也不一樣了,所以人們就稱其為丹松。其結構類似于回旋曲式,即ABACAD,其中A被稱為‘利多奈羅’(Ritonello),是引子部分,B是第一個丹松,通常由單簧管或長笛來演奏,速度較快并帶有炫技性;C是第二個丹松,由小提琴演奏,連貫而歌唱,是全曲最抒情的部分;D是第三個丹松,樂隊全奏,并逐漸加快?!雹釵lavo Alén Rodríguez.Géneros de la Música de la Cubana.Habana:Editorial Pueblo y Educación,1981, 2.pp.6-16.后來由此發(fā)展出曼波(Mambo)、恰恰?。–ha cha chá)等種類,并對頌、剛西翁(Canción)、波萊羅(Bolero)等產(chǎn)生影響。
如今很難看到丹松的表演了,除非在一些音樂會中,但也發(fā)生了很多變化。比如:筆者在此次鼓節(jié)上看到的丹松是由一對黑人男女來跳的,女士一邊拿著扇子,一邊與男士手挽手走到舞臺中間,之后環(huán)抱著跳舞。而且音樂加入了電聲樂器,尤其是電鋼琴,并帶有華彩和即興的因素,與其他古巴舞蹈相比,丹松最慢、最典雅,也最富有貴族氣息。所以今天的丹松早已不是有著白人血統(tǒng)的貴族舞蹈了,而是歷經(jīng)了20世紀不斷大眾化之后一直保留到今天的一種屬于古巴人自己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
1.丹松整體打擊樂器的功能分析
當今丹松的打擊樂器主要有:天巴鼓、圭羅、克拉維、東巴朵拉、馬拉卡斯、爵士鼓等?;诠P者學習和考察將其中主要的一些打擊樂器的節(jié)奏、演奏法、風格等記錄、分析如下:
譜例1?譜例2、5、6、9、10、11、12、15、16:Ruy López-Nussa Lekszycki.Ritmos de Cuba Percusíon y Batería.Madrid: Fundación Autor, 2004, p.92, p.98, p.98, p.110, p.116, p.120, p.110, p.123, p.114.譜例3、14:丹松圭羅:Domigo F.Aragú.Instrumentos Cubanos de Percusión para Aficionados Percusión 1.Habana: Editorial Pueblo y Educación,1990, p.25, p.45.譜例7:Robin Moore.Music in the Hispanic Caribbea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93.
(1)較高的色彩層:主要由圭羅擔任,圭羅是丹松中色彩最鮮明的樂器,在整個樂隊中起到加強節(jié)奏、增強色彩的作用,尤其是其采用哈巴涅拉式的切分節(jié)奏,更能表現(xiàn)出高貴、典雅的氣質。
(2)中間的韻律層:主要由天巴鼓擔任,天巴鼓在丹松中是節(jié)奏性最強、音色最豐富的樂器,在整個樂隊中起加強韻律、烘托氣氛的作用,尤其是新的樂段開始前所使用的顫音是在打破了正常律動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基本的律動,而使丹松的韻律感更為強烈。
(3)較低的節(jié)拍層:主要由東巴朵拉鼓擔任,由于東巴朵拉鼓是用手來拍擊的,所以其音色要比天巴鼓更加厚重、圓潤一些,可以起到穩(wěn)定節(jié)拍和平衡音色的作用。
2.丹松特色打擊樂器的音樂分析
丹松與其他的古巴音樂一樣,都具有很強的舞蹈性,或者說都是從舞蹈發(fā)展而來,在丹松中幾乎所有的樂器都是圍繞哈巴涅拉這個節(jié)奏展開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樂器是圭羅。
圭羅,也稱刮器、刮魚,是一種用天然的葫蘆制作而成的刮奏樂器,源自印第安土著文化,屬于色彩性節(jié)奏樂器,被廣泛的用于整個拉丁美洲,以及世界上很多不同風格的音樂當中,在丹松中圭羅的音樂分析如下:
(1)記譜:除了以上筆者記錄的方式,圭羅的節(jié)奏還有以下幾種記法。
譜例2
譜例3
(2)節(jié)奏:在丹松中圭羅的節(jié)奏是比較活躍的,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稱為“五音組”(Cinquillo)?Victoria Eli Rodríguez, Zoila Gómez García.Haciendo Música Cubana.Habana: Editorial Pueblo y Educacíon,1989, p.72.,是以切分音為主的一個“長短長短長”的節(jié)奏模式,具有哈巴涅拉的節(jié)奏特征,與第二部分的均勻節(jié)奏形成鮮明對比,以表現(xiàn)丹松高雅而又慵懶的風格。
(3)重音:在這個節(jié)奏中第一部分“五音組”的重音分別在第一、三、五這三個長音上,第二部分的重音主要在第一個音上。
(4)音色:圭羅的音色較為干澀、尖銳,是丹松中色彩性最強的樂器,也是古巴打擊樂中唯一的刮奏樂器,現(xiàn)在的圭羅除了有葫蘆制作的,也有木頭、塑料等其他材質的,所以音色上也會有一定的差異,其中用葫蘆做成的圭羅在音色上的變化是最大的,也最有表現(xiàn)力。
(5)音高:由于圭羅是用天然的葫蘆制成的,其形狀都是不規(guī)則的,所以每個圭羅的音高變化也是不一樣的,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葫蘆來制作。通常越往上越細的部位聲音就越高,越往下越粗的部位聲音就越低,在丹松中圭羅的音高是比較細膩的,尤其是“五音組”中的三個長音,由于必須將每一個音向下和向上連起來刮奏成一個完整聲音,而使其在音高上的變化非常細膩而快速。
(6)演奏方式與動作要領:其演奏通常是左手拿圭羅,右手拿一根細小的木棒,雙手呈垂直交叉狀上下刮奏,或由樂手站立演奏,或由歌手拿著一邊歌唱一邊演奏,并都會伴隨一些舞蹈動作。在演奏中要特別注意手腕一定要放松,兩只手的力量要相互平衡才可以產(chǎn)生較好的共鳴,尤其是“五音組”中的那三個長音,一定要長而有力,并快速流暢,這樣才可以表現(xiàn)出這個樂器節(jié)奏特點,以及音色和音高的變化。
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如今丹松的打擊樂在節(jié)奏上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在配器上卻豐富了很多,比如爵士鼓等都是后來增加的,此外也注入了一些即興。總體來看,丹松是古巴音樂中歐洲元素最多的,與其他古巴音樂一樣都源于舞蹈,起初主要流行于上流社會,之后波及其他人群,19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后不再流行,而被曼波、恰恰恰等新的音樂種類所發(fā)展,其打擊樂的韻律性非常強,并具有鮮明的哈巴涅拉節(jié)奏特征,其中切分音是丹松最重要的節(jié)奏因素,也是所有古巴音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奏特點和創(chuàng)作方式。
頌是古巴傳統(tǒng)的音樂舞蹈,被認為是:“第一個具有古巴特性的種類,是西班牙文化和非洲文化融合的結果,最早起源于農(nóng)村,19世紀初來到城市后由于受到非洲打擊樂和歐洲音樂的影響,在樂器、演奏法、結構、和聲等方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經(jīng)歷了6人、7人、10多人等不同的樂隊編制,并發(fā)展出:傳統(tǒng)(Tradicional)、蒙杜諾(Montuno)、瓜拉?。℅uaracha)等多種音樂流派?!?同注⑩,第17-23、20頁。
1.頌整體打擊樂器的功能分析
頌的樂器非常豐富,主要有:體鳴樂器—克拉維、圭羅、馬拉卡斯(Maracas),沙球、沙錘等;膜鳴樂器—邦戈鼓、天巴鼓、東巴朵拉鼓、爵士鼓等;弦鳴樂器—吉他、德累斯(Tres)、低音提琴(Bass)等;氣鳴樂器—小號(Trompeta)等?;诠P者的學習和考察將其中主要的一些打擊樂器的節(jié)奏、演奏法、風格等記錄、分析如下:
譜例4
古巴音樂學家奧拉波曾將頌的樂器分為四層:“第一層是彈弦樂器,比如德累斯或吉他,主要用來支持和聲、旋律和節(jié)奏;第二層是帶有獨立性格的邦戈鼓,是即興、自由、不穩(wěn)定的;第三層是引領其他樂器的,起穩(wěn)定節(jié)奏的作用,比如馬拉卡斯、克拉維;第四層是低音樂器,主要是對和聲和歌唱的支持,比如低音提琴等?!?同注⑩,第17-23、20頁。
基于奧拉波對頌的樂器的劃分及頌樂的整體特點,筆者將頌的打擊樂器分為以下五個功能層,它們之間相互支持、補充和平衡。
(1)持續(xù)的引導層:克拉維是頌樂中最為重要的節(jié)奏樂器,在整個樂隊中起到一個持續(xù)性的引導作用,這也表明了克拉維在頌樂中的引導地位,即“沒有哪個頌樂是沒有克拉維的?!?同注③,第77頁。
(2)較高的即興層:邦戈鼓被認為是頌樂中最具標志性的樂器,是最具獨立性格的即興性樂器,也是技巧性最強的樂器。
(3)較中的平衡層:主要是馬拉卡斯,相對于邦戈鼓和克拉維,馬拉卡斯的音色比較柔和,力度也比較弱,音高也比較適中,在整個樂隊中起到平衡音色和穩(wěn)定節(jié)拍的作用。
(í4)較低的支持層:頌最早是用馬林布拉(Mar mbula)?馬林布拉:其發(fā)音原理與被稱為“Sanza”的一種撥簧盒(拇指鋼琴)相同,它們都屬于非洲班圖文化的一部分,是在一個木箱上固定金屬板,并將長度不同、音高不同的金屬片嵌在上面,演奏者將其夾在兩腿中間用手指彈奏,音域較低,起基礎低音的作用。同注③,第71頁。和波蒂哈(Botija)?波蒂哈:是一種用泥做的陶罐式的氣鳴樂器,其演奏是對著它側面的一個孔吹奏。同注?,第85頁。這兩個低音樂器作為和聲的基礎,并采用撥奏的方式,后來被貝斯(Bass)、電貝斯(Electric bass)取代。?同注③,第77頁。在整個樂隊中起支持和聲、豐富音色和織體的作用。
(5)整體的指揮層:主要是由東巴朵拉鼓來控制整個樂隊的速度、力度并變換風格,比如:采用一架東巴朵拉演奏通常是傳統(tǒng)風格,采用兩架演奏通常是蒙杜諾風格。
2.頌特色打擊樂器的音樂分析
頌的打擊樂器非常豐富,幾乎囊括了古巴所有打擊樂器,其中最重要是克拉維。古巴的音樂學家費爾南多·奧爾蒂斯在《古巴音樂中的木琴克拉維》一文中把克拉維的聲音說成是:“古巴心靈的最最深邃的感情表現(xiàn)。”?〔美〕尼·斯洛尼姆斯基:《拉丁美洲音樂》, 吳佩華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第220頁。正如其名稱“Clave”在西語中是“鑰匙”的意思,是開啟古巴音樂之門的一件非常關鍵的樂器,對整個古巴音樂都非常重要。
克拉維,也叫打棒、響棒等,是由硬木制成的一對小圓棒構成的一種擊打的體鳴樂器,分非洲和古巴兩種類型,它既是一種樂器、一種節(jié)奏,也是一種音樂種類。非洲克拉維比古巴克拉維的體積和共鳴都要大一些,其中稍大的一根是共鳴棒,空心的,中間部位還一個凹槽,長約25厘米,直徑約4厘米,另外一根稍細的是擊打棒,實心的,其節(jié)奏稱“倫巴克拉維”。古巴克拉維由兩根大小相同的實心木棒構成,長度約20厘米,直徑約2.5厘米,其節(jié)奏稱“頌克拉維”。在實際演奏中兩種克拉維經(jīng)常通用,主要通過節(jié)奏來區(qū)分,而且也可以在東巴朵拉鼓、天巴鼓、塑料木魚(Jam Block)、帕里特斯(Palitos)等其他樂器上演奏克拉維的節(jié)奏。在頌中的音樂分析如下:
(1)記譜:根據(jù)頌的不同種類和風格,頌克拉維有4/4、2/2、2/4等多種記譜方式,以及4拍、2拍等不同的律動模式和2-3、3-2兩種不同節(jié)奏模式。常用于頌傳統(tǒng)、頌蒙杜諾等不同流派,以及丹松、曼波、恰恰恰等音樂種類。除了以上筆者的記錄方式,還有以下幾種常見的記法:
譜例5 頌克拉維2-3
譜例6 頌克拉維3-2
譜例7 頌克拉維2-3
(2)節(jié)奏:頌克拉維包括2-3和3-2兩種節(jié)奏模式,也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開始,其核心是“三音組”(Tresillo)?Robin Moore.Music in the Hispanic Caribbea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7.,這個節(jié)奏也來自哈巴涅拉。胡安老師在教學中通常讓我根據(jù)東巴朵拉鼓來判斷該如何進入,如果東巴朵拉鼓演奏兩個開放的聲音之后,就是從2音組開始,即從反拍(Contra Tiempo)起;如果東巴朵拉鼓演奏一個開放的聲音之后,就是從3音組開始,即從正拍上(Tiempo)起,作為演奏者必須根據(jù)音樂的需要和變化靈活的選擇這兩種不同的開始,然而對于古巴人來說這完全是一種聽覺習慣,完全靠默契來配合。
(3)重音:主要落在“三音組”的第一個音上,其中3和2的第一個音都比較突出,如果速度漸快、情緒激烈的時候每個音都必須強調。
(4)音色:克拉維的音色非常圓潤、響亮而不尖銳,在演奏中只演奏開放的聲音,且必須擊打在共鳴棒的中間部位才可以產(chǎn)生更為充分的共鳴和飽滿的音色。
(5)律動:在頌、恰恰恰、瓜吉拉、波萊羅等較慢的音樂中通常采用4拍律動,在蒙杜諾、瓜拉恰、曼波等較快的音樂中常采用2拍律動。
(6)演奏方式與動作:克拉維的演奏是將共鳴棒懸置在左手的掌心之上,用指肚將其撐起并固定,然后右手拿另一根木棒來敲打,通常由歌手一邊歌唱一邊演奏,并很自然地舞蹈著,身體的律動和克拉維的律動相協(xié)調。
以上分析表明:在頌中除了邦戈鼓是即興的,其余的打擊樂器都有其固定的音型,這些音型復合起來就得到一個復節(jié)奏的效果。其中,東巴朵拉鼓相當于整個樂隊的統(tǒng)領,邦戈鼓就像是整個打擊樂上方的一個旋律聲部,是最為突出和自由的。而且整個打擊樂隊也具有一定的和聲性,比如:邦戈鼓被調成五度,貝斯等也是通過節(jié)奏性的撥奏來支持整個頌樂的和聲的??傮w來看,如今頌的打擊樂器在配器上沒有太大變化,但在節(jié)奏上卻出現(xiàn)了不同流派相互混合的現(xiàn)象,此外也加入了一些電聲樂器,而且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學習者能夠準確的掌握并辨別每一種樂器在不同流派中的節(jié)奏型及其差異和變化,其中克拉維是頌樂的標志,也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節(jié)奏。
倫巴是古巴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音樂舞蹈種類。“倫巴(Rumba)這個詞最初是黑人帶到古巴的,后與歐洲的語言、音樂相融合,是指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一種世俗性的慶?;顒樱钤缙鹪从诠虐统擎?zhèn)中的貧民窟和棚戶區(qū),通常用瓶子、抽屜、鍋、勺子等金屬類東西,以及大小不同的箱子(Caja)來為歌舞伴奏,后逐漸涉及到其他人群,成為了一種綜合的音樂舞蹈種類并發(fā)展出揚布(Yambú)、瓜關果(Guaguan?o)、哥倫比亞(Columbia)三種不同風格?!?同注?,第26-37頁。至今非常流行并影響到世界各地。
如今在古巴的社區(qū)里倫巴依然非常流行,并且有很多專門表演倫巴的場所,大都是在室外的平地上表演,演員與觀眾面對面圍成一個圓形的互動場。其中,演員都是黑人,觀眾大多數(shù)是黑人,也有一些白人、混血人,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雖然是表演,但非常注重與觀眾的現(xiàn)場互動,通常先表演揚布、瓜關果,最后由哥倫比亞將整個倫巴推向高潮,然后觀眾和演員混成一片,大家都上去跳,非常歡樂。此外倫巴也會在音樂廳里表演,并且其音樂元素也被汀巴等其他音樂種類所吸收。
1.倫巴中整體打擊樂器的功能分析
當今倫巴使用的打擊樂器主要有:東巴朵拉鼓、切克利、呱呱/中國梆盒、克拉維等,而且所有的樂器都有高中低三個不同層次,都喜歡3個一組來使用,其目的是通過音高、音色、節(jié)奏等的相互補充,而使整個樂隊有一個更加豐富的節(jié)奏,并產(chǎn)生了一個比較豐滿和均衡的音高效果?;诠P者的學習和考察,將其中主要的幾個打擊樂器的節(jié)奏、演奏法、風格等記錄及分析如下:
譜例8
古巴音樂學家奧拉波認為:“倫巴的節(jié)奏有兩層,一層是固定的,一層是即興的,類似于頌的第二層和第三層?!?筆者2014年3月19日對古巴音樂學家奧拉波先生的訪談記錄?;趭W拉波的劃分及打擊樂在倫巴中的特點和作用,筆者又進一步將其分為以下五層:
(1)較高的即興層:由景多鼓(Quinto)擔任,景多是東巴朵拉鼓家族中尺寸最小的最高音的鼓,經(jīng)常采用非洲那種間斷的、自由的、說話式的節(jié)奏即興,并與歌者和舞者進行互動。
(2)較中的韻律層:由3/2鼓(Tres-dos)擔任,也叫“康加”(Conga)是東巴朵拉家族中位于中音區(qū)的鼓,俗稱“馬丘”(Macho),象征男性,節(jié)奏相對固定且持續(xù)不斷,比低音鼓更為活躍。
(3)較低的穩(wěn)定層:由薩里多爾鼓(Salidor)擔任,也叫“東巴/東巴朵拉”(Tumba/Tumbadora),是東巴朵拉家族中位于低音區(qū)的鼓,俗稱“埃布拉”(Hembra),象征女性,節(jié)奏相對固定且持續(xù)不斷,以表現(xiàn)重音為主,在整個樂隊中起穩(wěn)定節(jié)拍、支持整體的作用。
(4)較響的色彩層:主要是牛鈴、中國南梆子(Cajita China)或呱呱(Guagua)?呱呱,也稱“嘎大”(Catá),是剛果人在古巴留下來的唯一的木質類打擊樂器,是用兩個樹枝打擊中間挖空的一個竹桿,自中國南梆子傳入古巴后經(jīng)常代替呱呱。同注③,第87頁。等,在整個樂隊中主要起到增加色彩、強化節(jié)奏的作用。
(5)較柔的色彩層:主要是切克利(Chekeré, 約魯巴名為“Agbé”),切克利源自西非的尼日利亞,是一種在葫蘆外面環(huán)繞著串珠的搖奏樂器,主要用于倫巴,通常是三個大小不同的切克利同時演奏。傳統(tǒng)的切克利在頸部纏繞著皮革,在底部也有一塊皮革,用來保護葫蘆底部的同時也能調節(jié)葫蘆而得到聲音和共鳴,現(xiàn)在也有用塑料、合成材料等的,在整個樂隊中切克利是演奏動作幅度最大的樂器,通常由歌手一邊歌唱一邊演奏。
如今倫巴的打擊樂在配器、風格、流派等方面較之前沒有太大變化,但部分樂器的節(jié)奏卻發(fā)生了變化,尤其是東巴朵拉鼓,但都是在傳統(tǒng)節(jié)奏的基礎上演變的。
2.倫巴特色打擊樂器的音樂分析
倫巴中更多是非洲的音樂元素,幾乎所有的樂器都是成組來使用,通常都是三個一組。其中東巴朵拉鼓是倫巴中最重要的樂器,也是古巴打擊樂器中音域最寬、表現(xiàn)力最強、音色最豐富、語言因素最多,且在世界范圍內(nèi)應用最廣的打擊樂器。
東巴朵拉鼓(Tumbadoras)也稱“康加鼓”(Congas),是一種用手來拍打的圓錐式桶形單面鼓,最初起源于倫巴演奏中的一種木箱子,后經(jīng)古巴人改造,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形制,通常是兩個一對或三個一組來演奏,甚至更多,每個鼓大小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音高和性格。當成對演奏時,通常把小的、較高音的稱“馬丘”(Macho),大的、較低音的稱“埃布拉”(Hembra);當三個一組演奏時,通常由景多鼓、3/2鼓(康加)、薩里多爾鼓(東巴)分別擔任高、中、低不同音區(qū)。?同注?,第55頁。當它為復數(shù)時指東巴朵拉家族中的所有鼓,當它為單數(shù)時通常指低音鼓“東巴”,這些鼓組合起來有著鮮明的復音色和復節(jié)奏特點,并帶有一定的和聲性。在倫巴中的音樂分析如下:
(1)記譜: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胡安老師教我的有關倫巴東巴朵拉鼓的節(jié)奏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并吸收了狂歡節(jié)音樂康加(Conga)、丹松等樂種的元素。比如:馬丘的節(jié)奏來源于瓜關果3/2鼓的節(jié)奏(譜例9);埃布拉1的節(jié)奏基于圣地亞哥康加中薩里多爾鼓(譜例10)和哈瓦那康加中班波鼓(譜例11)的節(jié)奏;埃布拉2來源于揚布和瓜關果中薩里多爾鼓的節(jié)奏(譜例12);埃布拉3又源于丹松中圭羅的節(jié)奏(譜例3)。
譜例9
譜例10
譜例11
譜例12
(2)節(jié)奏:在倫巴中通常有3個高中低不同音高的東巴朵拉鼓一起演奏,其中,景多鼓主要是以即興為主,剩下的都有各自相對固定的節(jié)奏型,這些節(jié)奏相互補充,但音色不同,合起來便形成了一個復節(jié)奏、復音色模式,但整體上以突出和加強切分節(jié)奏為主。
(3)音色:在古巴打擊樂中東巴朵拉鼓的音色是最豐富的,其中“東巴”的聲音低、重、暗,更加開放,具有支持性;“景多”的聲音尖、干、亮,更加鮮明、靈活;“康加”的聲音比較適中,起平衡作用。這些鼓在打法上通常包括:低音音色B(Bajo)、開放音色A(Abierto)、覆蓋音色T(Tapado)等不同音色,以及掌指音色M(Palma-Dedo/Manoteo)等不同混合,其中,I(Izquierda)表示左手演奏,D(Derecha)表示右手演奏。
(4)音高:這些東巴朵拉鼓在音高上相互補充,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有著高中低三個音高層次的、非常豐滿并具有一定和聲性的復音層,其中高音鼓“景多”和低音鼓“東巴”更為鮮明,“康加”在中間音區(qū),起到加強節(jié)奏,豐富音高層次的作用。
(5)律動:倫巴中所有的風格都是2拍律動,速度快的時候可達1拍律動,其中哥倫比的速度是最快的,揚布最慢。
(6)演奏方式與動作:在倫巴中通常是坐著演奏東巴朵拉,但是有時候舞者會將東巴朵拉作為一種道具來進行舞蹈,比如:和著音樂將東巴朵拉旋轉起來進行舞蹈。
總體來看,倫巴中最有特色的樂器就是東巴朵拉鼓,幾乎使用了東巴朵拉家族中所有的鼓,比起丹松、頌等其他古巴傳統(tǒng)音樂來說,倫巴更具有非洲音樂狂野、激情和自由的特點,其打擊樂家族更為龐大,即興性也更強,速度也更快,至今仍保持著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斷地發(fā)展、演變,與其他樂種相混合,并被拉丁音樂及世界音樂所吸收。
康加(Conga)是古巴的狂歡節(jié)音樂,主要包括:哈瓦那康加、圣地亞哥康加、莫桑比克康加等不同風格,其樂隊主要包括:牛鈴、切克利等體鳴樂器,東巴朵拉鼓、班波鼓(Bambo)、波拉鼓(Tamboras)、圓錐形鼓(Bocues)等膜鳴樂器,以及長號、中國嗩吶等氣鳴樂器。其中哈瓦那康加使用長號,而圣地亞哥康加則使用中國嗩吶。
此次考察筆者有幸看到了哈瓦那布拉薩文化之家(Casa de la Cultura de Plaza)的康加表演,其中打頭陣的是穿著卡通人偶服的舞者,中間是穿著康加狂歡節(jié)傳統(tǒng)服裝的舞者,黑人、白人、混血人都有,站在最前面的是最漂亮、最高挑的,手里拿著錦旗,站在舞隊最后的是一位男性舞者,身背一個圓形的裝飾。最后是樂隊,前面站著一個人用牛鈴來指揮。所有人都是一邊行進一邊舞蹈和演奏,起初只有舞者和樂隊,后來跟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一起舞蹈,非常熱鬧,把整個社區(qū)繞一大圈之后,最后到布拉薩文化之家再演奏、舞蹈一番,康加就結束了,同時真正的節(jié)慶活動正式開始。此外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在當天該社區(qū)的居民不僅表演了康加,還表演了中國太極,這也表明當代古巴康加狂歡節(jié)的多元化發(fā)展,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古巴的傳播與融合。
1.康加中整體打擊樂器的功能分析
康加的打擊樂器與倫巴相似,但由于是在室外的行進式舞蹈和節(jié)慶音樂,所以需要更大的音量和更大的低音來支持,所以牛鈴等金屬類樂器,以及班波等大鼓使用的更多,基于筆者學習和考察將其主要的打擊樂器的節(jié)奏、演奏法、風格等記錄和分析如下:
譜例13
(1)較響的指揮層:在康加中牛鈴起指揮作用,通常至少使用3個大小不同的牛鈴,其中的一個人站在樂隊的最前面,引領整個樂隊一邊行進、一邊演奏。
(2)固定的節(jié)奏層:主要由薩里多爾鼓(Salidor)、瑞巴哈多爾鼓(Rebajador)、班波鼓(Bombo)等高中低不同層次的鼓來擔任。
(3)即興的旋律層:在哈瓦那主要是由長號來擔任,在圣地亞哥主要是由中國嗩吶來擔任,據(jù)古巴的音樂學家安娜說:“嗩吶雖然來自于中國,吹的也是五聲音階,但卻賦予了非洲音樂說話式的節(jié)奏和即興的特點,并且那種特有的鼻音在音色上很有特點?!?2014年3月19日筆者與安娜和奧拉波的訪談記錄。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樂器在古巴的本土化發(fā)展,以及中國音樂與非洲音樂在古巴的融合。
2.康加中特色打擊樂器的音樂分析
康加中最有特色打擊樂器就是牛鈴,牛鈴是從掛在動物的脖子上的鈴鐺發(fā)展而來的體鳴類打擊樂器,主要用于古巴的倫巴和康加,是金屬類樂器中最重要的,用木槌或金屬槌敲擊,可以發(fā)出接近于五度的高低音,并能產(chǎn)生開放、關閉、顫音等多種音色。傳統(tǒng)的牛鈴通常有大中小三種型號,也有兩個一組的阿哥哥(Agogo),還有將5個、7個不同音高的牛鈴組合在一起的可以演奏音階的牛鈴。在康加中通常使用3個不同型號的手持牛鈴。
(1)記譜:康加牛鈴的節(jié)奏非常豐富,以上三種只是最基本的。其中,牛鈴1與倫巴克拉維的節(jié)奏一樣,是所有康加牛鈴的核心節(jié)奏和整個樂隊的引導;牛鈴2是圣地亞哥康加牛鈴的典型節(jié)奏,有時也會被記成2/2拍;?同注④,第116頁。牛鈴3通常前后兩個小節(jié)會顛倒(譜例14和譜例15)演奏,這顯然與頌克拉維2-3和3-2的節(jié)奏思維相似。此外,還有莫桑比克康加中的牛鈴節(jié)奏(譜例16)。
譜例14
譜例15
譜例16
(2)節(jié)奏:在以上三個節(jié)奏中,康加牛鈴的基本節(jié)奏是與倫巴克拉維的節(jié)奏一樣,由于康加要行進著跳舞,基本上是快速行進的速度,可以說在康加中使用牛鈴代替了克拉維的,起引導律動和加強節(jié)奏的作用。
(3)音色:在康加中,牛鈴主要是開放的音色,因為康加是狂歡節(jié)音樂,需要很響亮的音色,其中第一個牛鈴全部都是在開口處演奏的開放音色,其他牛鈴是在開口和頸上交替演奏。
(4)音高:牛鈴是古巴打擊樂器中唯一能演奏出相對固定音高的金屬樂器,多個牛鈴以五度的音高關系形成的復節(jié)奏,而使康加的情緒更加熱烈、粗獷,不僅在音色上更加豐富,也有了一定的和聲性特點。
(5)重音:牛鈴的重音主要是在第一拍上,情緒熱烈、速度加快時每個音都很強。
(6)演奏方式與動作:牛鈴可以手持,也可以懸掛在天巴鼓上敲擊,可以在牛鈴腔體外面敲擊,包括口部、中部、頸部等,以及開放、關閉等音色;也可以在牛鈴腔體里面快速敲擊而產(chǎn)生顫音,通常是將其放在左手的掌心,通過食指的接觸制造出關閉的音色,在倫巴中是手持演奏,通常演奏者一邊舞蹈一邊演奏。
以上分析表明:丹松和頌受歐洲音樂影響多一些,而倫巴和康加則受非洲音樂影響多一些,其中丹松受法國音樂影響較大,頌受西班牙音樂影響較大,倫巴和康加在繼承非洲音樂傳統(tǒng)的同時,不僅吸收了歐洲音樂元素,還使用了中國的南梆子和嗩吶。如今古巴的音樂流派越來越多、越來越混雜,其中倫巴的即興性和節(jié)奏變化更為突出,對此古巴音樂學家奧拉波對頌和倫巴的打擊樂器及節(jié)奏劃分主要是從和聲與即興、穩(wěn)定與自由這兩個層面來劃分,而筆者則進一步考慮到這些打擊樂器在音色、音高、律動等多方面因素及其在不同音樂種類中的具體功能,這與筆者作為一個中國人對音色的敏感,以及將音樂舞蹈等融為一體的審美情趣有很大關系。
打擊樂是古巴音樂中最具特色的,而且在每一個音樂種類中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節(jié)奏模式和韻味,然而要想演奏出韻味來,不是僅僅掌握節(jié)奏就可以了,而是必須把握這些節(jié)奏在音色、重音、音高、韻律、速度等方面的細微特點。
總體來看,古巴打擊樂主要是在非洲音樂的復節(jié)奏模式上建立起來的,并具有強烈的即興性特征,同時也受到了歐洲音樂和聲性思維的影響,并融合了印第安、歐洲、非洲、中國等多種音樂文化元素,如今古巴的打擊樂更加豐富多元、激情炫麗,整個古巴音樂呈現(xiàn)出越來越混雜、越來越激情、越來越快速的特點。
具體來看,古巴打擊樂大都包括高中低三個明顯的音高層,而且大部分都是按五度的原則來調音;涵蓋了明、暗、低、尖、柔等不同音色,呈現(xiàn)出復音色的特點;古巴的打擊樂器不僅是表現(xiàn)節(jié)奏,也能夠表現(xiàn)旋律、和聲、色彩等諸多方面,并顯現(xiàn)出打擊樂器和聲化、旋律樂器節(jié)奏化等相互交融的特征;雖然古巴的打擊樂既有譜傳,也有口傳,但樂譜只能描繪出一個基本的節(jié)奏,關于具體的演奏手法、律動感、音色、音高等都必須通過聽覺和具體的動作來把握,并通過口傳心授和口傳身教來教學?參見何璐:《世界音樂教學中的跨文化比較—以巴厘甘美蘭、古巴打擊樂和西安鼓樂為例》,《中國音樂》,2015年,第3期,第148-154頁。,而這點又區(qū)別于歐洲的書寫音樂體系,更加具有非洲和東方通過整個身體,以及“詩舞樂”整體藝術進行習得和表達的特點。
如今古巴打擊樂不僅被廣泛應用于爵士、搖滾、說唱等各種世界流行音樂,也被奧爾夫原本性教育、鼓圈、打擊樂音樂治療等領域所應用,其中的核心力量就是節(jié)奏,甚至筆者認為古巴的每一種音樂的產(chǎn)生都是因為吸收了新的節(jié)奏元素、改變了原有的節(jié)奏模式,才創(chuàng)生出各式各樣的音樂品種,這些音樂互相影響和吸收,不斷發(fā)展變化出新的古巴音樂,并迅速向外傳播,正如奧拉波所說:“整個拉丁美洲的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創(chuàng)作古巴音樂,而使古巴音樂在20世紀以后傳播的更加強烈?!?2014年3月19日筆者與安娜和奧拉波的訪談記錄。
筆者認為之所以能夠產(chǎn)生如此廣泛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原因:從人本的角度來看,打擊樂以表現(xiàn)節(jié)奏為主,采用的拍、搖、刮等手法都是人類最初的本能;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古巴打擊樂具有多元混生的音樂文化特質,所以更容易被不同文化的人所接受和發(fā)展;從地理的角度來看,古巴自古以來就是拉美的交通要道和經(jīng)濟文化貿(mào)易中心,對于音樂文化的傳播與交融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從音樂的角度來看,打擊樂沒有固定的音高和音律限制,與其他國家的音樂融合度更高,對于跨文化學者和樂手而言也最容易掌握。
綜上所述,古巴的音樂對整個拉丁美洲和世界音樂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打擊樂是古巴音樂的靈魂,也是古巴音樂傳遍世界的核心因素,其節(jié)奏、音色、音高、配器、奏法等方面都顯現(xiàn)出非常典型的多元混生音樂文化特征,并被廣泛的應用于表演、教育、治療、娛樂等不同領域,而且古巴人也非常善于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凡是進入到古巴的音樂和樂器都會被古巴人改造成他們自己的模式并重新向外傳播。數(shù)百年來整個古巴音樂就是在“文化涵化”和“文化濡化”??〔美〕盧克·拉斯特:《人類學的邀請》,王媛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75頁。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變遷,并按照自己的審美需要不斷地混生出新的音樂。如今,古巴音樂正以它獨有的魅力在世界上大放異彩并產(chǎn)生更為廣泛的影響,而且由于古巴引領了整個加勒比海地區(qū)的音樂風潮,并不斷出口且吸收新的音樂元素,而導致古巴的這種多元混生音樂文化特征也成為整個加勒比海地區(qū)共有的現(xiàn)象。正如陳自明教授所說:“世界上最為多樣、豐富的音樂地區(qū)就是不同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共存并融合的地方,加勒比海正是這樣的地區(qū)。它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開出了燦爛的音樂之花,世界上很多最有影響的音樂體裁都出自這些島國的文化,而且直至今日,它還在不斷地更新、創(chuàng)造出新的音樂、歌舞品種,為世界民族音樂的百花園增添亮麗的色彩?!??陳自明:《拉丁美洲音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8頁。然而古巴音樂在世界音樂中還是比較年輕的,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它才更加適應當代的全球化語境,才更容易流行和傳播,并在人類的文明交流互鑒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