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海恒記肉鋪坐落于東街自西向東第一家,坐南朝北,一間鋪面,卸下手掌厚的木排門,臨街一張要數(shù)人抬的雜木肉案,黝黑的案板足有半尺厚,整塊案板中間低四周高,縱橫交錯深淺不一的刀痕,仿佛告訴每一個看見的人,這塊案板有些年頭了。
說起來趙大海的肉鋪也算是祖產(chǎn)了,據(jù)說他的爺爺就是城東一個走村串戶的殺豬佬,他的父親子承父業(yè),父子兩代節(jié)衣縮食,到了趙大海出生,才算兌下了這東街轉(zhuǎn)彎的小鋪面,行商成了坐商,才有了恒記肉鋪這份趙氏產(chǎn)業(yè)。
趙大海從小就跟在父親后面,或許是殺豬人家不缺少肉吃,十四五歲就長成了別人十七八歲的個頭,已經(jīng)能夠單獨殺豬了。他從年邁的父親手里接過肉鋪之后,整天想著的就是把生意做大,讓一間鋪面擴大成兩間,甚至更大的鋪面,這樣才是光宗耀祖。
趙大海心里想著,手里做著,東街幾家肉鋪里,他每天幾乎是第一家開張營業(yè)。頭頂著星星出門宰豬,一早手腳麻利地卸下鋪板,精神抖擻地站到那塊父親傳下來的案板前,揮動最厚的斬肉刀,“砰砰”一陣響,夾心、肋條、腿肉等一樣樣分類排好,豬肚、豬腸用箬殼絲扎好掛在一旁的墻上,這些豬下水下端“滴里搭拉”的血水滴到磚砌的地面,是他最喜歡聽的聲音。做好這一切,趙大海就在案板后的板凳上坐下,等待顧客上門。一天上午,新鮮肉賣得差不多了。下午趙大海把店鋪交給老婆,有客人上門買點自制的腌肉、臘腸,老婆可以應付,他就走村串戶到鄉(xiāng)下找第二天要殺的豬,付下定金,約好早晨殺豬的時間等。
中午時分,鮮肉賣得差不多了,只剩一點零零散散的小生意,這個時候才是趙大海天馬行空琢磨發(fā)財?shù)狞S金時間。賣了幾十年的肉了,每天基本就是這點水口,不可能一下子冒出許多客人來,即使周圍或親朋遇上大事,一般會提前一天預訂。提價就是趕客人,就這東街幾百米的地方,肉店就有三家,自己一提價,客人還不跑到另外二家去。鄉(xiāng)下的殺價都差不多,聽說東街另一家三星肉店有時候低價出賣,可人家兒子身強力壯,肉是百十里外的山里低價收來的?。∠霘w想,真要發(fā)財不是件容易的事啊!趙大海愁得頭發(fā)都白了。
“不準以次充好,祖訓!不準短斤缺兩,祖訓!不準欺老凌幼,祖訓!……”年邁老父親一遍遍的絮叨,時不時縈繞耳邊,讓趙大海心里總是怪怪的。祖訓祖訓,如果一代代人永遠遵循上一輩人的活法,追溯趙家的先人,說不定還守著一畝三分田在鄉(xiāng)下那個山村里種田。哪怕是按著爺爺?shù)穆纷?,挑著擔子走村串戶賣肉,父親也不可能在縣城里買下一家鋪面。一代新人換舊人,自己這腦子又不比父親笨,也愿意吃苦耐勞,這輩子怎么說也要比父親更上層樓,不然老了怎么和子孫們交代呢!
春去秋來,趙大海感覺肉鋪每天的流水從悄無聲息漸漸成為細流淙淙,只是自己臉上的笑容沒法子燦爛起來。這邊店鋪里的生意是水漲船高,一天比一天好,舒坦的心里卻被家里發(fā)生的事弄得七上八下。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先后犯了同樣的病,先是兒子,不明的肚子痛和腹瀉,沒幾天女兒也跟著一樣的病癥。隔壁的葆和堂,東街另外兩家康濟堂、太和堂,幾個大夫輪流會診,中藥湯劑、丸劑、針灸,都是一樣的結(jié)果。癥狀緩解一二天,然后又是外甥打燈籠——照舊。眼看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像秋天里霜打的草木,一天天萎靡下去,趙大海心里急得不知道如何是好,城里城外的大夫幾乎都找遍,孩子還是那樣。
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肉,趙大海的老婆更是心如火焚,除了看大夫,瘋了一樣去城南的城隍廟、關(guān)帝廟,城北的白鶴圣殿、城東的太極宮,還有城外仙姑山上的仙姑廟、寶掌谷寶掌寺……見寺廟就進,見神佛就拜,祈求神靈保佑自己的孩子早日康復。
有人到東街給趙大海帶來白鶴圣殿長清道長的口信,讓趙大海自己去見道長,說是能告訴孩子的病因,趙大海連忙帶上老婆,關(guān)了店門直奔城北白鶴圣殿。
一身青袍端坐蒲團上的道長用手中的拂塵,指著趙大海說,“天作孽尤可饒,自作孽不可活。趙掌柜自己做的孽報應在你孩子身上啊!”趙大海心里一凜,連連磕頭,“請道長明示,請道長明示!”“你這半年多來,店里賣的是什么肉你自己心里清楚,人在做天在看?。∪绻俨桓男皻w正,不僅你的子女,恐怕全家人都遭報應了?!壁w大海嚇得一身冷汗,這道長是修道之人,怎么會知道自己店里的事呢,莫非真的有老天爺?“是,是,謝謝道長,我一定改正,一定改正!” 趙大海把頭磕得山響,連皮蹭破鮮血直流也顧不得了。
從趙大海違背祖訓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開始,很快被偶爾來店里的老父發(fā)現(xiàn),老爺子幾次勸解都沒用。后來看到媳婦到處求神拜佛,就專程去找長清道長了。不知情的趙大海老婆是個節(jié)儉人,每天挑些顏色黯淡或又瘦又老的肉回家,煮燒給無肉不歡的孩子吃,她哪里知道這些肉其實是一些母豬肉、死豬肉,日積月累,孩子自然吃出病了。家里肉不斷,病自然沒法徹底痊愈。
【作者簡介】徐水法,浙江浦江人,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出版小小說集《金手指》《誰是誰的恩人》《享受陽光》、散文集《紅塵寄情》《石門檻上不老的歌謠》《都市陽臺上的天空》《一個人的江南地理》等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