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大夫診所”是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詩歌報月刊》開設(shè)的一個欄目,在當時曾產(chǎn)生一定影響。不記得想法最初是如何產(chǎn)生的,或許是有感于當時評論界流行的西式文風,或許那天身體剛巧有點不舒服去過醫(yī)院,因事情過去實在太久,具體細節(jié)記不起來了。但出于當年刊物負責人蔣維揚先生的建議是可以肯定的,時間應(yīng)該是1990年下半年。好像在一封信里他先問起,還說可以考慮專欄形式。然后雙方通過信件反復(fù)討論,把有關(guān)內(nèi)容、篇幅、風格等基本確定下來,其中甚至還談到了稿費,說短文不易,要寫好的話付出精力也不會少,主動提出可以適當提高。另外文責自負,作者想怎么寫就怎么寫,編輯部不會改動,總之,雖是千把字的小玩意,作為刊物一方的辦事風格卻體貼而溫情,依稀透出幾分民國范兒,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具體實施已是次年初,這也是所有專欄的一個慣例。但不知為什么是從第二期開始而不是第一期,是寄得晚了,還是稿子中途出了問題,同樣也想不起來。只知在每期的四十八頁中占據(jù)了一頁,真正屬于我的大約是半頁,其余半頁要用來刊登所謂“病人”的作品,而我的工作就是確診他的病情并寫出合格的“診斷報告”,同時還要附上有效的處方,以利他的詩歌身體能盡早康復(fù)。敬業(yè)是肯定的,不然對不起刊物的信任,效果如何就不敢保證了。有一次為了一個復(fù)雜的“病例”,一時吃不大準,不得不請來其他詩人朋友一起“會診”。還有一次寫“處方”時涉及美國詩人勃萊的一首詩,為了確保療效,特意比較了各種版本,努力找出其中最好的,為此自然也付出了不少時間。
以現(xiàn)在文壇的玩法來看,這樣的“胡鬧”已經(jīng)不會吸引多少眼球,但在當初,不僅驚世駭俗,甚至還有另張異幟的嫌疑,如“診所”開張時貼“開業(yè)啟事”,關(guān)閉時貼“停業(yè)啟事”,專欄題簽為白大褂和紅十字,在編輯部所在地合肥宿州路九號還有正式的“掛號室”,簡直像是要跟白求恩搶飯碗的樣子。這顯然得益于刊物的寬容與開放,讓我這個沒有行醫(yī)執(zhí)照的江湖郎中,技術(shù)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卻能在長達兩年的時間內(nèi),隨心所欲地“玩”了一把。后來欄目有點小名氣,碰到詩壇朋友也有以“柯大夫”相稱的,回想起來真是很有意思。如今時間過去差不多有近三十年,至于當初為什么會選中我,不是別人,而自己又怎么會想出這樣的點子來,至今仍然胡里胡涂。
柯平,1956年12月生于浙江湖州,曾任湖州師范學院教授。著有詩集《歷史與風景》《詩人毛澤東》《寫給小白的71首情詩》《詩話浙江》《文化浙江》等。專著有《陰陽臉——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生態(tài)考察》《都是性靈食色:明清文人生活考》《素食者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