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
【摘要】中國古典戲曲美學中關于劇本創(chuàng)作的理論是中國美學史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戲曲家們或著眼于純粹的理論研究,或從自己參與戲曲創(chuàng)作和表演的實踐活動出發(fā),從不同的層面對其做了全面而精彩的論述,成為指導中國戲曲美學體系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理論基礎。
【關鍵詞】戲曲美學;劇本創(chuàng)作;技巧
【中圖分類號】J801 【文獻標識碼】A
在元代大盛之前,中國古典戲曲已經經過了先秦歌舞、漢魏百戲以及唐代參軍戲的漫長孕育和發(fā)展。到元代,政權更替帶來文化變革,雜劇走向鼎盛,出現(xiàn)了大量創(chuàng)作型的元曲及曲作家。元代后,明代北方雜劇逐漸式微,南戲開始繁榮,后發(fā)展為傳奇,中國古典戲曲的發(fā)展進入另一個高潮。戲曲家們不僅繼續(xù)創(chuàng)作,而且開始注意到了許多戲曲理論層次的問題。至清代,中國戲曲理論的集大成者當屬李漁,他以自身豐富的戲曲實踐活動為基礎,比較全面而深刻地總結了中國古典戲曲的美學理論。而關于劇本創(chuàng)作的論述,則是其戲曲美學思想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
中國戲曲歷來重視情節(jié)設計與結構技巧。元代戲曲家喬吉以“鳳頭、豬肚,豹尾”六字概括劇本創(chuàng)作。李漁在自己參與演出的經驗基礎之上,明確指出“填詞之設,專為登場”,他認為戲曲劇本的創(chuàng)作完全是為了舞臺演出。根據(jù)戲曲舞臺演出的要求,李漁提出了戲曲劇本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標準和技巧。
一、題材方面
戲曲應該移風易俗,多講世間可見之事,少言魑魅鬼怪之說:
“王道本乎人情,幾作傳奇,只當求于耳目之前,不當索諸聞見之外。無論調曲,古今文字皆然。凡說人情物理者,千古相傳;凡涉荒唐怪異者,當日即朽。”
李漁認為,近來的戲曲劇本熱衷描寫荒唐之事,只是文人掩蓋自己笨拙的辦法而已,因為“畫鬼怪易,畫狗馬難”。而戲曲是夏商周三代以后的正統(tǒng)樂曲,既然“殷俗尚鬼,猶不聞以怪誕不經之事被諸聲樂奏于廟堂”,那逢此太平盛世,就更應該崇尚真實、移風易俗了。也許有人會說,家常之事已經被前人反復描寫,幾乎沒什么可以再寫的了。李漁卻認為,人的性情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人情就在不斷變化,因此戲曲就會有常新的素材。如果戲曲創(chuàng)作者能夠設身處地、細致耐心地去挖掘這些有價值的細微之處,那自然便會達到文思泉涌、妙筆生花的狀態(tài)。戲曲創(chuàng)作若達到讓人忽略題材的陳腐,而沉迷于極其新艷的曲詞中流連忘返,那就是最高境界了。這是他戲曲創(chuàng)作的一大追求,不過尚未實現(xiàn)。
二、結構方面
(一)“節(jié)節(jié)俱要想到”
戲曲結構要完成,應注重前后“照應”和“埋伏”:
“編戲有如縫衣,其初則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湊成?!彩谴藙≈杏忻?、關涉之事,與前此后此所說之話,節(jié)節(jié)俱要想到,寧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p>
李漁用縫衣服的方式來比擬編戲的過程,認為編戲猶如縫衣,開始時將一塊完整的布料剪成碎塊,然后又把碎塊縫合成一個整體。要想將碎布料縫合成一件精美的衣服,關鍵在于針線是否緊密。編戲過程中人物、語言、情節(jié)等的前后呼應就是戲文的“針線”,能將整個戲曲完整地串聯(lián)在一起,防止每部分各自說話,使戲曲產生破綻。“節(jié)節(jié)俱要想到”是編戲的要求,也是戲曲品評的標準之一。
(二)“文情專一,其為詞也”
曲中人物不能太多,不然有限的演員數(shù)量就不能很好地表演:
“作傳奇者,能以“頭緒忌繁”四字,刻刻關心,則思路不分,文情專一,其為詞也?!?/p>
戲曲的主線并不是越多越好,主線多了,不但思路混亂,使觀眾應接不暇,而且有限的演員在表演過程中也疲于頻繁變換角色,忽然姓張忽然姓李,不能全神貫注于某一個特定的角色,就會削弱觀眾的看戲趣味。
(三)“使人想不到、猜不著,便是好戲”
戲曲情節(jié)要曲折,引人入勝,避免平鋪直敘。首先是“小收煞”:
“上半部之末出,暫攝情形,略收鑼鼓,名為“小收煞”。宜緊忌寬,宜熱忌冷,宜作鄭五歇后,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結果?!瓚蚍o真假,戲文無工拙,只是使人想不到、猜不著,便是好戲法、好戲文?!?/p>
小收煞指劇情上半部分的結束。這部分重在制造懸念,要使觀眾忍不住猜測下文,保持繼續(xù)觀戲的愿望,小收煞就要“宜緊忌寬,宜熱忌冷”,意思是小收煞情節(jié)適宜緊湊,切忌松松垮垮,適宜熱鬧,忌諱冷冷清清。如果戲文在演出之前觀眾都已經知曉了結果,那便索然無味,還不如不演為好。接著是“大收煞”:
“全本收場,名為“大收煞”。此折之難,在無包括痕,而有團圓之趣?!鋾现剩氁匀欢?,水到渠成,非由車戽。”
在處理戲文結尾時,不能為了一個所謂的“大團圓”而將所有人物和事件生硬地拉拽在一起,這樣只能使戲曲的趣味憑空削減,沒什么意思。要讓團圓顯得有趣味,就應該在故事情節(jié)看似山窮水盡之處突起波瀾,發(fā)生急劇的轉折,將各種不同的情感都融入其中,才能使觀眾跟著劇情的轉折而產生強烈的心理震撼,從而獲得持久的審美享受。
三、創(chuàng)作技巧方面
(一)“與其長而不終,寧無短而有尾”
劇本宜短不宜長,劇本太長,人們會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不能看完。
“予嘗謂好戲若逢貴客,必受腰斬之刑。雖屬誠言,然實事也。與其長而不終,無寧短而有尾?!?/p>
對于看戲之人來說,看到戲尾是十分重要的,哪怕這部戲本身很短。演員演出前,就要掌握使戲可長可短的方法,以應對不同觀眾的需求,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會出于各種原因而不能看完太長的戲。但在縮短戲文時,去掉的部分不能影響戲文整體的完整性和統(tǒng)一性。
(二)“本傳中有名腳色,不宜出之太遲”
主角不能出場太遲,否則會讓觀眾難以把握戲中人物。
本傳中有名腳色,不宜出之太遲。……雖不定在一出二出,然不得出四五折之后。
(三)“務使開門見山,不當借帽覆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