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賓 岳峰偉 胡俊美
青島譜尼測試有限公司 山東青島 266000
白粉病普遍發(fā)生于小麥各個生育階段,可造成小麥減產(chǎn)及品質(zhì)下降。隨著矮稈品種的普遍種植及氮肥的大量使用,白粉病的危害日趨嚴重。推廣品種中抗源狹窄、抗病基因單一的生產(chǎn)現(xiàn)狀,極易引起白粉菌生理小種的變異,使抗病品種喪失抗性[1]。
抗病親本CH1532、感病親本臺長29及其F1、F2、BC1和374個F2:3家系用于白粉病抗性鑒定。所用的白粉菌菌株為E09,來自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幼苗活體繁殖的方法保存。感病對照為臺長29。
試驗材料的抗病鑒定采用苗期接種鑒定的方法。將用于苗期抗病鑒定的小麥材料播種于72孔育苗盤中,每孔播5粒種子,重復4次。感病對照臺長29播種于育苗盤四角及中心位置。種植約7d后,小麥幼苗長至一葉一心,采用掃抹的方法人工接種白粉菌,且控制溫度為16-21℃,濕度65%左右,利于白粉菌生長。待對照臺長29完全感病時,即可進行抗病調(diào)查。采用0-4級標準進行記錄,IT=0,為免疫;IT=1,為高抗;IT=2,為中抗;IT=3,為中感;IT=4,為高感。
取少量臺長29/CH1532的F2群體單株及親本葉片置于離心管中,液氮冷凍后在Scientz-48型高通量組織研磨器上將葉片打碎,利用CTAB法提取基因組DNA。根據(jù)F2及F2:3家系抗病鑒定結(jié)果,采用分離群體分組法選取25株極抗(反應型為0或0;)或極感(反應型為4)F2純合單株,每株取等量DNA混合成抗病池和感病池,進行iSelect90KSNP芯片掃描。
根據(jù)SNP芯片掃描結(jié)果,篩選出抗親和感親間具有多態(tài)性的SNP標記,進一步篩選出在抗、感病池間具有多態(tài)性的SNP標記,去除信號缺失的標記和等位位點為雜合型SNP的標記。對獲得的SNP標記分析,根據(jù)SNP側(cè)翼序列,在中國春小麥全基因組序列(IWGSCRefSeqv2.0)中進行BlastN比對,獲得篩選到的多態(tài)性SNP位點的染色體位置信息,并利用染色體畫圖軟件MapInspect進行作圖,根據(jù)SNP標記的富集區(qū)域確定抗病基因所在染色體位置。
利用國內(nèi)白粉病優(yōu)勢菌株E09對臺長29、CH1532及其F1、BC1、F2及F2:3家系進行接種鑒定,結(jié)果表明,CH1532對E09表現(xiàn)為免疫,臺長29表現(xiàn)為高感,其正反交F1全部表現(xiàn)為免疫,與抗病親本CH1532表現(xiàn)一致;與臺長29回交的45株BC1中有25株表現(xiàn)為免疫或近免疫,20株表現(xiàn)為高感,抗感比例符合1:1(χ2=0.556,P=0.456),說明CH1532中的抗白粉病基因為顯性核基因。374個F2單株中有289個單株表現(xiàn)為抗?。↖T=0-2),85個單株表現(xiàn)為感病(IT=3-4),抗感分離比例符合3:1(χ2=1.030,P=0.310)。374個F2:3家系中,純合抗病的有96個,抗、感分離的有190個,純合感病的有88個,抗感分離比例符合1:2:1(χ2=0.439,P=0.803)。因此推斷,CH1532的白粉病抗性受1對顯性核基因控制,暫命名為PmCH1532。
SNP芯片掃描結(jié)果表明,在iSelect90KSNP芯片的81587個標記位點中,有7870個SNP在抗、感親本間具有多態(tài)性,占總標記數(shù)的9.65%;其中,有358個SNP在抗、感病池間具有多態(tài)性,占總標記數(shù)的0.44%;進一步去除信號缺失或等位位點為雜合型SNP的標記,共獲得89個多態(tài)性SNP標記。根據(jù)NCBI(https://blast.ncbi.nlm.nih.gov/)公布的中國春小麥全基因組序列(IWGSCRefSeqv2.0),對89個多態(tài)性SNP標記的側(cè)翼序列進行BlastN比對,獲得其所在染色體位置信息。多態(tài)性SNP分布于小麥的14條染色體上,其中,69個位于小麥第2同源群的3條染色體上,占總數(shù)的77.5%,其余染色體上均為零星分布。而位于2A、2B、2D染色體上的標記分別為14、11、44個,分別占總數(shù)的15.7%、12.4%和49.4%。根據(jù)MapIn-spect軟件進行染色體作圖,可以看出,SNP標記在2A和2B染色體上分布較少,而在2D染色體上多且分布集中。
小麥白粉病是一種小種?;驼婢『?,由于白粉菌繁殖、適應能力強,變異快,小種復雜多樣,極易引起抗病基因失效[2],因此,持續(xù)挖掘新的抗病基因是防治白粉病危害的長期任務。迄今,小麥上已定位了85個抗白粉病基因,分布于除3D、4D、5A之外的其他18條染色體上。2D染色體上存在2個抗白粉病基因Pm43和Pm58,而Pm43與本研究定位的PmCH1532都位于2D染色體長臂上,Pm58則位于2D染色體短臂上。根據(jù)對PmCH1532與Pm43進行的分小種接種鑒定結(jié)果,13個白粉菌株中,它們對5個菌株的抗性反應明顯不同,因此,推測PmCH1532是一個與Pm43不同的新基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