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彭 豐智
教學目標:提高閱讀效率,鍛煉思維遷移能力;體味文學作品中“歸去”主題的傳承;借助古人與今人對于“歸去”的選擇與思考,引發(fā)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教學重點:三篇文本“歸去之因”的概括;《我心歸去》中作者在法國生活狀態(tài)的體悟。
教學難點:三篇文本“歸去之處”的同與異;《我心歸去》中故鄉(xiāng)的抽象意義。
一、課堂導入
師:很高興今天能跟咱班同學一起完成這樣一節(jié)課。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同學,更應該是“師弟師妹”,這是一次“回家”之旅?;貧w,歸去,這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咱們今天就聊聊這個話題。同學們,古往今來,“歸去”一直是諸多文學作品青睞的內(nèi)容。如,《詩經(jīng)》中“之子于歸”的嫁娶、《楚辭》中“魂歸來兮”的呼喚,人們一直在尋找著這樣一個地方,讓自己的身與心都能有所安放。那么古人所找到的歸去之所,究竟是哪里?今人又需要做出怎樣的選擇?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文本。
二、古人的歸去
(一)歸去之因
出示文本《歸園田居》(其一)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學生齊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陶潛·《歸園田居》(其一)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波》
師:大家讀完了兩首詩,其實很明顯能體會到二位作者都選擇了“歸去”。一位是“守拙歸園田”,另一位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然而人們做一個選擇總要有一些原因,選擇的結(jié)果也總會給我們方向上的指導,我們來看看,二位作者是在怎樣的心境或處境下選擇了歸去。我們回到文本,在這兩句之前的位置,哪些詞語最能表現(xiàn)作者此刻的心境或處境?
師:以第一首陶潛的《歸園田居》為例。這位同學,我看到你畫出了一個句子,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嗎?
生: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我覺得他應該是在世俗中、社會中,他的心情應該是……因為他說到了一個“誤落”嘛,我覺得他的心情應該不是很喜歡當時的生活。
師:哪個詞最能體現(xiàn)?
生:誤落。
師:大家把“誤”這個字圈上。還有嗎?
生:暫時沒有了。
師:對于這句話,其他同學有沒有什么想補充的呢?
生:“誤落”我認為,出仕做官是我做錯了。他說一去三十年,是因為他覺得這些時間都浪費了,浪費在官場里,所以他十分著急想返自然,過上自己本來喜歡的生活。
師:返自然是詩歌最后一句,我要回到自然當中去。這里他提到一個三十年的問題,有一個細節(jié)要跟大家說一下,其實他在官場生活十三年,但這里卻說三十年。他可能記錯了,更多的可能是在描述一種……度日如年的狀態(tài),煎熬。
師:我們再來看看這句話當中的落、網(wǎng),這是這句話中的謂語和賓語,哪位同學想聊聊這個細節(jié)?
生:我覺得這里寫出了他一種被束縛住、纏住的感覺。
師:從詞義的角度,網(wǎng)的作用是捕獵的,捕什么?下一句話就告訴你了,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我就仿佛一個被網(wǎng)住的獵物一樣,被囚禁著。囚禁著我的身體,更囚禁著我的內(nèi)心。大家再想想落這個詞語……
生:這就好比鳥在天上飛,然后掉下來的感覺。一種失落,就是……
師:鳥在天上飛是什么感覺?
生:自由的,然后被束縛住了。下落的過程也非常痛苦。
師:而且這樣的下落想停止也不能做到。失控而又迫不得已。
師: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似乎給我們勾勒出陶淵明選擇歸去前的心境:我的內(nèi)心被囚禁住了。那么蘇軾的《定風波》又是怎樣的處境和心境呢?
生:烏臺詩案,他寫的詩里沒有駁斥新政的意思,但是有些人抓住這里的某些細節(jié),誣告他反對新政。
師:于是他就被流放到黃州,這也是此詩的背景,那么在這首詩的文本當中,我們來找一找他經(jīng)歷了什么?
生:文中是途中遇雨,雨具先去。就是下雨了自己還沒有雨具。當時雖然很冷,但他自己心里也無風雨也無晴,說明他內(nèi)心很泰然。
師:雖然他經(jīng)歷了一場大雨,當然這里的雨除了身上的雨,也有可能暗指剛剛那位同學說的仕途上的風雨,“我”依然能安然自若。
師:二位作者經(jīng)歷的事情共同點都是波折,或是內(nèi)心上的束縛,或是事業(yè)上的不順,于是他們選擇了歸去。那我們來看看,在選擇歸去后,曾經(jīng)的波折,又有哪些改變呢?請同學們討論一下,歸去之后,二位作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有哪些變化。(小組討論)
(二)歸去之果
生:第一首詩(陶詩)的后半部分,可以說是有山有水有樹林,找到了一個讓自己安心立命的地方,也是最一開始“我”就很喜歡的地方,也就是田園生活;再加上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可能是迫于無奈“我”選擇了官場,但后來“我”找到了內(nèi)心最開始的地方,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是回歸,不如說他找到了一種自己最舒服的方式。
師:田園生活,這是一個歸去的地點,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這種最舒服的方式,讓他進入了一種境界……
生:升華,不,回歸本真,返璞歸真。
師:那我們從文本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哪些詞語最能表現(xiàn)他這樣的心境?
生:返自然、余閑。
師:返自然可以說是他的生活境界,那么余閑則更加直接地表現(xiàn)了他的內(nèi)心。能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句話嗎?
生:庭院里沒有灰塵等雜亂的東西,空空的屋子里,“我”還很閑??梢杂凶鰟e的事情的時間。
師:沒錯,這樣,“我”就有了一種安逸閑適的感覺,請坐。從表面來看,戶庭和虛室都是詩人居住的具體的房屋院落,而實際上,虛室這個詞語有著更深的意義。莊子說:“虛室生白?!鼻f子覺得,雜念叢生之心,謂之有蓬之心,那么虛室,就應該是一種……無雜念的心。而生白,白的特點是……干凈純粹,那么這樣的心可以讓我有一種最質(zhì)樸的境界。陶淵明也正是找到了自己這顆本真無雜念的心,讓這顆心也不再被曾經(jīng)官場上的一切拘束。可以說,陶淵明選擇歸去了“自然”,而這種“自然”,讓他的內(nèi)心寧靜,有了一個真正的精神家園。(板書:自然即吾鄉(xiāng))
師:如果說陶淵明找到的是一種內(nèi)心的平靜,返璞歸真,那么蘇軾他找沒找到這樣的狀態(tài)?
生:我覺得他想表達一種刮風吹不動的感覺,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狀態(tài)。簡而言之,無所謂。對世俗功名利祿看得很淡,得到也好,得不到也罷,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很有價值了。
師:自己想要的生活……現(xiàn)在的生活他想不想要?(有學生說不想要,有學生說想要。)有同學說不想要,是因為想出官入世一展抱負,當然不喜歡無端被貶的生活;但從文本中看,他對于現(xiàn)在的生活抱有什么態(tài)度?
生:我覺得他是喜歡現(xiàn)在的生活,因為“竹杖芒鞋”嘛,應該是一種很樸素的生活狀態(tài),而“馬”往往說的是當官,他說“竹杖芒鞋輕勝馬”,在他的心里,現(xiàn)在這種生活是好過官場的。
師:這位同學沒有把“竹杖芒鞋”定義為隱士,這很好,因為農(nóng)民下地干活時也可能是這樣的打扮;而“馬”與其說是做官,不如說是一種忙忙碌碌行色匆匆在世上打拼的生活方式?!拜p勝馬”,從字面上看,剛剛走過雨中泥濘的路,甚至是粘著一地落葉的“蕭瑟處”,穿著芒鞋拄著竹杖,明明是不如騎馬走著方便;可他卻覺得輕,是身輕嗎?是心輕。那么現(xiàn)在這種閑適的生活,我也可以很喜歡它,它也可以讓我心安。
師:那么就大家對蘇軾的了解,可以讓蘇軾喜歡、心安的生活有哪些呢?
生:東坡肉……
師:不錯,東坡先生在美食開發(fā)方面可算是文人中的翹楚,除了大家耳熟能詳?shù)臇|坡肘子、東坡肉,還有讓他想要就地定居的嶺南荔枝,還有其他的佳肴。我們來看。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蘇軾《初到黃州》
這是他剛到黃州寫下的詩句。第一次看,我會覺得,魚美、筍香,蘇軾這個吃貨!結(jié)合個人經(jīng)歷再讀我會覺得,不見得所有人在遭遇這么大的波折,無端被貶后還能“知”魚美,“覺”筍香了,我們可能食不知味,輾轉(zhuǎn)反側(cè)。而蘇軾卻能感受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美好。
東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貽書叔黨曰:“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p>
——《清暑筆淡·東坡海南食蠔》
這是他被流放到當時及其窮荒貧瘠的海南時寫的:別讓他們知道,要不該來跟我搶生蠔咯!很可愛的一個老人家,但是能到達這個境界的確不容易,你能看開自己生命中的起起伏伏,還能不為之所動,去欣賞現(xiàn)實生活中的點滴小美好,不容易。
然而如果僅僅是解讀到這里,我們似乎會覺得,蘇軾愛的生活就是吃喝玩樂,他似乎成了個享樂主義者,實則不然,他還在做很多實事。
收葬暴骨,助修兩橋,施藥造屋,務(wù)散此物,以消塵障。今則索然,僅存朝暮,漸覺此身輕安矣。
——《與南華辯老九首》之九
整體來看,他修筑了當?shù)氐男l(wèi)生防疫站,消除了當?shù)氐膫魅静∫咔?。而當他覺得自己生命走向盡頭的時候,他有了這樣的感覺:“今則索然,僅存朝暮,漸覺此身輕安矣。”我們想到剛才的“竹杖芒鞋”“輕勝馬”了吧!也就是說,蘇軾其實把更多的關(guān)注點放在了自己當前的現(xiàn)實生活上,我來到黃州,我離不開黃州,我既然沒辦法回到過去,也沒辦法像陶淵明一樣回到家鄉(xiāng)的田園,那么我就在身邊打造出一個新的家園。如果說陶淵明將自然作為自己的精神家園,那么我們可以說蘇軾將現(xiàn)實當作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板書:現(xiàn)實即吾鄉(xiāng)。)
師:古人們面對自己的追求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會有著這樣的考量。在思考過后,他們會做一個決定,歸去。那么今人,社會活動更加豐富,見到的世面遇到的情況也更多了,困惑會變多,那么今人又面臨什么問題,又該怎樣處理呢?我們來看下一篇文章:韓少功先生的《我心歸去》。
三、今人的歸去
(一)歸去之因
師:大家已經(jīng)預習過這篇文章了,接下來請同學們默讀這篇文章,并思考一個問題:韓少功先生在法國的生活狀態(tài)是怎樣的?我們試著概括一下。(學生默讀,預計結(jié)束時老師范讀前三段——韓少功在法國的生活狀態(tài)。)
師:文章的前三段集中描寫了韓少功先生在法國出差。之后等待回國的這樣一段經(jīng)歷。那么,這是一種怎樣的生活狀態(tài),我們該如何概括呢?哪些語句哪些詞語最能打動你?
生:我覺得他的生活狀態(tài)是萎靡消極,令人崩潰的。因為他說電視廣播及行人的談話全是法語法語法語,把他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jiān)獄。他還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
師:咱們順著這位同學的速度找一找相關(guān)詞語。他找的第一個地方是關(guān)于法語的問題。你來給大家讀一下這句話。
生:“電視廣播和新人的談話全是法語法語法語,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語監(jiān)獄中,無所遁逃?!?/p>
師:大家看,在這里,對于法語這個詞語一個手法:反復。全是法語法語法語。這樣的重復有什么好處?營造出一種怎樣的氛圍?
生:被法語包圍,內(nèi)心是崩潰的。
師:如果周圍是中文中文中文,哪怕是英文英文英文也好;而這里卻是我聽不懂的法語,這樣就會產(chǎn)生一種……陌生感。那么我是誰?我該怎么辦?陌生的環(huán)境下我該如何自處,這就成了他當前最嚴峻的問題。
師:這位同學又找到了第二方面是“不知道”,我們來看一下,第一處是拿起電話,不知道打向哪里,第二處是拿著鑰匙出門后不知道走向何方。往后還有一句,不知道該做什么。具體說說?
生:我覺得他在巴黎的生活沒有目標。感覺到自己被孤立了,打電話不知道打給誰,沒有人可交談。
師:打電話這個行為就是在尋找交流?!拔摇辈婚_心,“我”想找人傾訴,可是沒有人。
生:第二處是打開門,不知道要去何方,我覺得他是沒有什么事做,不知道該做些什么。
師:開門走向門外這個行為似乎就可以看作是我走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我將會面對什么?又該如何去面對這一切呢?
生:第三處落實在生活的每一分鐘,每一刻鐘,就是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空虛的。
師:完全放空,完全空虛的一個人,迷失掉了。其實還有一處在生活中也可能會經(jīng)歷到。
生:我覺得是第一段,兩層樓六間房子四個廁所全屬于我。如果是我們直接面對他的話,可能會覺得很新奇,畢竟有錢,但是時間久了就會覺得很冷清,甚至覺得害怕。
師:偌大的房子讓我覺得冷,這可不是虛室有余閑,而會產(chǎn)生恐懼。我該怎樣繼續(xù)存在著?
師:還有一處可能要調(diào)動你的生活體驗,當然這個例子可能不是很好。當你在衛(wèi)生間里忘了帶手機,你可能恨不得把洗發(fā)水的說明配料表都背下來——有一個細節(jié),第六或六十次研究。我什么時候會研究吊燈?我躺在床上無所事事看著天花板,無聊到對吊燈研究六次,甚至六十次。韓少功先生此時身在異鄉(xiāng),雖然是一種積極主動地走出去的方式。但是我們說的孤獨、空虛、寂寞、冷清,可能都是淺層的痛苦;更多、更深的是當他面臨陌生環(huán)境的時候,對自己的定位、對自己的審視出現(xiàn)的迷惑。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知道韓少功先生選擇了回故鄉(xiāng)。在經(jīng)過了對異鄉(xiāng)和故鄉(xiāng)的一番對比、比較之后。他在文章的后三段很冷靜地提到了他為什么決定回去家鄉(xiāng)。請這位同學給大家讀一下文章的倒數(shù)第三段,隨著這位同學的語言思考一個問題:韓少功先生在法國最為難過、內(nèi)心最為困頓的狀態(tài),故鄉(xiāng)能否解決。
(二)歸去之果
故鄉(xiāng)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處,不是按照一定價格可以向任何顧客出售的往返車票和周末消遣節(jié)目。故鄉(xiāng)比任何旅游景區(qū)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
——韓少功《我心歸去》(節(jié)選)
師:沒有交流對象,“我”被周圍人給排斥,或者說“我”是被自己的陌生感給排斥掉了。大家將目光聚焦到這句話上?!耙呀?jīng)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在這里“我”找到了一個能夠解答“我”疑惑的地方,能夠讓“我”明確自己定位的地方。故鄉(xiāng)那里是曾經(jīng)的自己。韓少功先生在另外的一篇文章當中也提到了類似的觀點,我們來看一下。
我們無須夸張故鄉(xiāng)的意義,無須對文化的地域性積累過分地固定。我們在不可逆的時間里遠行,正在卷入越來越范圍廣闊的文化融匯,但我們無論走出多么遠,故鄉(xiāng)也在我們血液里悄悄潛流,直到有一天突然涌上我們的心頭,使我們?nèi)滩蛔』仡^眺望?;赝枢l(xiāng),是每一個人自我辨認的需要,也是遠行的證明。
——韓少功《遠行者的回望》
師:回頭看看曾經(jīng)的自己,故鄉(xiāng)是能給我們解決這樣的問題。那么又有一個新的問題,難道當我們走出故鄉(xiāng)遇到了挫折,遇到了痛苦,遇到了困惑時,就一定要我想家回家嗎? 迫于時間和空間的條件束縛。我們可能不能隨時隨地都能回到最初。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又該怎樣處理呢?這位同學請給大家讀一下文章最后一段。
故鄉(xiāng)意味著我們的付出——它與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xiāng),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鄉(xiāng)”的情懷——無論這個故鄉(xiāng)烙印在一處還是多處,在祖國還是在異邦。沒有故鄉(xiāng)的人身后一無所有。而萍飄四方的游子無論是怎樣貧困潦倒,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涌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
——韓少功《我心歸去》(節(jié)選)
師:這段文字中表現(xiàn)出韓少功先生對故鄉(xiāng)這個詞語的理解,似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故鄉(xiāng)大多數(shù)人第一反應都是出生地。而這里韓少功先生給了一個新的命題。故鄉(xiāng)意味著我們的付出,和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出生地只是一個地方,它只是一個地理因素,那么故鄉(xiāng)比出生地多了些什么呢?
生:有情感有情懷。
師:故鄉(xiāng)承載著我們的勞動,我們的奉獻,我們的青春,像剛才說的,它是我們自己的寫照。那這樣來看,除了小的時候的故鄉(xiāng),其實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階段,只要你在那個地方。有所付出,把你的勞動,把你的青春,把你的年華,把你的一切生命力都放在了那里。它都可以是你的故鄉(xiāng)。這個故鄉(xiāng)烙印在一處或者多處。從這個概念上來看,我們尋找故鄉(xiāng),不是非得回到故鄉(xiāng)這個地方。而是可以……把故鄉(xiāng)帶到身邊。哪怕是身在異邦,我也可以找到故鄉(xiāng)的感覺。承載我們生命歷程的地方就是故鄉(xiāng)。這里說把故鄉(xiāng)作為自己的精神園地,那么故鄉(xiāng)我們應該加上引號。(板書:“故鄉(xiāng)”即吾鄉(xiāng)。)
師:無論是誰,從古代人。從陶淵明到蘇軾經(jīng)歷不同,但他們最后的選擇卻大體相似。而當現(xiàn)代人走得更遠的時候,最終的結(jié)果也是在尋找一種內(nèi)心的平靜。緣何歸去?源自心亂;歸去哪里?歸去心安。
四、探究意義
師:其實誰都在尋求心安,我也在尋求心安。跟大家分享一個我找工作的經(jīng)歷。我的班主任曾經(jīng)也告訴過我,當年她找工作的時候,十分困難,甚至有的時候那種痛苦、那種難過不時地涌上心頭,那種迷惘、那種不知所措,讓你走在十字街頭的時候恨不得就站在當中,突然停下,大不了一了百了。我當時也在經(jīng)歷著這樣的事情,我到底該何去何從?我到底該把什么地方作為我人生下一個階段。我內(nèi)心很惶恐,很慌亂。我想了想,不行,這個狀態(tài)絕對不能解決當前的現(xiàn)實問題,糾結(jié)于這種難過的精神狀態(tài)中,毫無意義,我需要平靜下來解決真正的問題。大家看一下這張照片(出示照片)。這是在我內(nèi)心很苦悶的情況下,我去了一個地方,在那個地方的路邊坐了坐,然后往那邊看,那邊是夕陽。
…………
師:我背后就是咱們學校的后門。那是一段很難過的經(jīng)歷。想起我當年在122念高中的時怎樣一步步努力,考上一個不錯的大學,那接下來我應該怎么做,我要有平靜的心態(tài),才能穩(wěn)扎穩(wěn)打地去面對接下來的一切困難。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你生活居住的每一個地方,都會成為讓你內(nèi)心平靜的歸去之處,工作之后如果遇到困頓、瓶頸或者是重壓,我也時常會想回到我的大學,去尋找那份內(nèi)心的平和。
師:如果說陶淵明給了我們一個可以隨時回去的精神家園,那是他最初的熱愛;那么蘇軾就在回不去的情況下告訴你:沒關(guān)系,看好現(xiàn)實,堅定地走下去;而如今當我們面對著更廣遠的世界,用腳步丈量了更多的土地,我們會面臨更加難以解決的新問題,韓少功先生告訴你:也沒關(guān)系,試著把全天下、把你步履所到之處都變成讓你自己心安的故鄉(xiāng)。這是古往今來的文學母題的傳統(tǒng),也是我們當今研究歸去主題的意義所在。大家也是,再過一年半,各位就要進入大學。很多同學就要離開這片土地,面臨著新的環(huán)境,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甚至新的價值觀,甚至是中西方國內(nèi)外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在那種情況下你又該如何自處、何去何從呢?我想聽完這節(jié)課,你們心中應該已經(jīng)有了答案。
教學反思:
之前看過一篇論文,文章提到,串聯(lián)起群文的原則主要有這樣四種:以“主題”為線索,深層挖掘文章內(nèi)涵;以“題材”為線索,拓展閱讀視野;以“考點”為線索,夯實學生的基礎(chǔ);以“作者”為線索,知人論世,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懷。通過回顧比較熟悉的文本,我想到的有登高主題(杜甫的《登高》、辛棄疾的《水龍吟》——“登高”中的孤獨意識)、赤壁主題(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杜牧的《赤壁》),歸去主題(《歸園田居》組詩、《飲酒》組詩、《歸去來兮辭》《采薇》《定風波》,甚至想到了《春江花月夜》《十五從軍征》《渡漢江》),曾和一位大學同學交流,還想了一個憫農(nóng)詩主題(《憫農(nóng)》《山中寡婦》《觀刈麥》),綜合了自己的性格、風格之后選擇了歸去主題。
就我個人感覺,群文閱讀更像是一種閱讀方式,如果說那種與考試相關(guān)的能力目標,我覺得更適合“群題解讀”,所以我更想在其中放入更多的人生體驗,用設(shè)計的問題來引導他們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
當然,由于閱讀篇章的增加,與有限的課堂時間相配合,必定是一種粗讀、略讀的閱讀方式,而我總覺得,文本精讀應該是我們閱讀課的根本,如果只是為了一個我想講的結(jié)果而將一篇文本簡單處理,生拉硬拽推理出一個結(jié)論,那樣對學生來說,無異于講了一道不咸不淡的考試題,對文本來說,也是一種浪費。而一節(jié)公開課時間有限,我只好從他們比較熟悉的文本中選取篇幅比較短的《歸園田居》和《定風波》,而這樣又只是比較閱讀,并沒能體現(xiàn)出“主題”意識,于是我在蘇教版高一語文教材中找到了《我心歸去》這篇文章,力求講出“歸去”這一主題在文學作品中的源流與傳承。而這樣的課,形式上是群文閱讀,內(nèi)核是探究。形式上旨在讓學生閱讀容量變多,內(nèi)容上則希望基于學生對文本準確理解打通他們的思路,樹立由此及彼的遷移能力,聯(lián)合多篇文本樹立對母題的理解。但實際上,我還沒能真正利用好這三篇文本,那種打通的程度還遠遠不夠,也是自己能力有限,不能舉重若輕,接下來我會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另外提一下,我覺得最初上報的課題有些大,我的課堂里沒能體現(xiàn)出外國文學的“歸去”主題,其實有很多類似的文本,印象中尤以拉美文學為主。這也反映出了自己的問題,讀書還是太少,在做題的同時荒廢了閱讀。我覺得我還是要多讀書,無論現(xiàn)階段的高考試卷中有沒有。
在課的內(nèi)容設(shè)計上,一開始也陷入了誤區(qū),我將《定風波》作為重點,用《歸園田居》和我心歸去印證、解讀了定風波的歸去。一方面是個人對蘇東坡的莫名喜歡,一方面是還沒有走出之前設(shè)計的框架,最后做成了蘇軾的豁達境界探究,換湯不換藥地跑題了。最后我還是將三篇文本放在同一個層級上,力求探究出歸去的實質(zhì)與內(nèi)涵。
而在課堂表現(xiàn)上,還有很多準備的資料和細節(jié)并沒來得及講,像蘇軾是模仿陶淵明追求田園之樂,山頭斜照與回首向來蕭瑟處的對比,吟嘯、徐行的細節(jié)描寫都沒有提到,但好在不影響對“歸去”的理解;課堂的最后,總結(jié)陳詞的時候,如果能站在文學歷史源流的角度上把這個傳統(tǒng)明確地、完整地闡述出來,或許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意義能體會得更好一些。
(本文系教育部“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型課程體系構(gòu)建》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FHB160578。)
編輯/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