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林歆
2月13日 晴
我喜歡讀周國平的文章,我爸爸是個老師,也許是受他的影響,我從小就喜歡哲理與文學(xué),而周國平的文章,又包含著一定的哲理與韻味,他曾在《消費=享受?》一文中講過:在他看來,我們時代的迷誤之一就是把消費看作享受,而其實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他們并不相排斥,有時會重合,不過他們之間的區(qū)別又是顯而易見的。沒錯,就是這樣,人們總是會把它們混合在一起,但其實它們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
我的媽媽喜歡帶我去人山人海的旅游景點,景區(qū)中,人與人之間摩肩接踵,導(dǎo)游的介紹詞總是千篇一律,毫無感情色彩,像噪音一樣“嗡嗡”的在耳邊響起。但這時,旅客們正在貪婪地拍照,想讓自己多看幾眼風景,根本不會去聽導(dǎo)游的介紹,我被媽媽拉著拼命往前擠,媽媽不停地給我拍照,“耶”笑一個,各種噪音塞滿了我的耳朵。何必呢?不如去家門口的江邊走走,無需門票,安靜自在,看看爺爺奶奶跳的廣場舞,不要拍照,只要用心去感受這皎潔的月光,清澈的湖水,就夠了。對我而言,這樣的旅游不是享受,而是消費。
我的阿姨最近在戀愛,對方總是會給她買名牌皮包,名牌化妝品和珠寶,為此,阿姨很高興,覺得他是一個富翁,跟著他一定會有好日子過。但時間一久,那個人對阿姨越來越冷淡,而且晚上出去的次數(shù)愈發(fā)頻繁,一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他竟不止阿姨一個女朋友,阿姨很傷心,逢人就說自己的遭遇,媽媽也覺得阿姨很慘,不停地責罵那個男人,但我卻有更深的感受:消費不等于享受,阿姨并不愛他,只單純覺得他能給自己消費,能讓自己享受便跟了他,最后的結(jié)果也是她自作自受。
媽媽和外婆總是喜歡看電視劇,看完了之后仿佛話匣子被打開了一樣,一天就知道說電視里的人怎么樣,那個人怎么壞……,曾為了看電視劇,還消了費,開通了VIP。爸爸喜歡足球,在空余時間總會訂購許多有關(guān)足球的書籍雜志來解悶,但這只是的普通的文化消費,我認為,真正的享受便是啟迪心智的讀書和藝術(shù)欣賞,一顆心靈與另一顆心靈無聲地歡聲對話,就是真正地享受。
別再把消費與享受混為一體了!它們雖貌似相同,但是它們的差異更為明顯,要知道,消費始終是不會等于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