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鵬翔 李勝杰 李博睿
【摘 要】抗菌纖維制備的原材料來源廣泛,往往不僅具備抗菌功能,同時還伴有醫(yī)療、除味等作用,由此研究多功能協(xié)同作用的抗菌纖維成為了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介紹了國內(nèi)外廣泛使用的主要具有抗菌作用的新型功能纖維,對新型抗菌功能纖維的研究進展及現(xiàn)狀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探討了新型抗菌功能纖維的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新型纖維;抗菌性;功能纖維
一、引言
在自然環(huán)境中,存在著多種微生物,包括一些菌類,例如:細菌、真菌等。作為微生物,它們具有超強的繁殖能力和降解能力,并且可以通過接觸繁殖傳染疾病,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人體皮膚作為一種良好的營養(yǎng)基,是微生物良好的能量來源,而各種各樣的紡織品則是這些微生物的優(yōu)良寄居場所,也是疾病的重要傳播源[1],因此研發(fā)具有抗菌性的功能纖維就顯得十分重要。
二、聚合物基抗菌纖維
(一)竹纖維
竹纖維具有天然良好的抗菌性能,這是因為竹纖維中含有竹醌,可以與纖維素大分子很好的結合從而達到抗菌作用。根據(jù)加工工藝的不同,可以把竹纖維分為竹原纖維和竹漿纖維,竹漿纖維又稱再生竹纖維、竹黏纖維[2]。
竹子生長在山區(qū),很少受到農(nóng)藥以及外界環(huán)境的污染,因此竹纖維具有無毒、無污染等特點,并且透氣性、吸濕性和抗菌性十分優(yōu)良,已成為紡織面料中的新型材料。
(二)甲殼素及殼聚糖纖維
甲殼素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天然堿性多糖,具有抗菌性、生物降解性等優(yōu)良性能。甲殼素在堿性條件下加熱脫去乙酰基得到殼聚糖纖維,殼聚糖分子間結構較為有序,取向度高,具有良好的成纖維性。殼聚糖纖維對蛋白質(zhì)有高度的親和性,并且透氣性好,對使用者沒有毒性,且對各種細菌、真菌有較好的抗菌效果。
Nargess Aghamohamadi等[3]制備了不同濃度的蘆薈-維拉-聚乙烯吡咯烷酮(AV/PVP)和蘆薈-乙酸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AVAC/PVP)靜電紡纖維,并對其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
(三)明膠纖維
Hyo Won Kwak等[4]采用紫外-可見光(UV-VIS)輔助銀納米粒子合成和濕紡方法,以水和果糖為綠色溶劑和交聯(lián)劑,成功地制備了各種含銀納米顆粒的明膠纖維,這種水合材料可以作為組織工程中更好的支架材料。
Hu Zhou等[5]研究采用原位有機-無機法成功制備了具有光催化和抗菌活性的銀鹽/膠原纖維復合材料。該纖維復合材料具備良好的抗菌性能,證實了該纖維復合材料的耐用性和可重復使用性。
三、結語展望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抗菌纖維的要求越來越高,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種纖維材料,面臨著這樣一個現(xiàn)實,如何制備高效、環(huán)保、經(jīng)濟的抗菌性功能纖維成為研究的熱點。這類產(chǎn)品應滿足以下基本特性:(1)具備多功能協(xié)同作用;(2)符合綠色節(jié)能、低碳環(huán)保的要求;(3)對纖維的力學性能、電性能等影響較小。
【參考文獻】
[1] 王玉鵬, 王春華, 曲榮君, 駱萬興, 抗菌纖維的研究進展 魯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5(03) (2009) 256-262.
[2] 張長歡, 陳麗華, 抗菌纖維, 天津紡織科技 (02) (2009) 10-12.
[3] M. Dumont, R. Villet, M. Guirand, A. Montembault, T. Delair, S. Lack, M. Barikosky, A. Crepet, P. Alcouffe, F. Laurent, L. David, Processing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chitosan-coated alginate fibers, Carbohydrate Polymers 190 (2018) 31-42.
[4] H.W. Kwak, J.E. Kim, K.H. Lee, Green fabr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gelatin fiber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 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 136 (2019) 86-94.
[5] H. Zhou, J. Zhou, T. Wang, J. Zeng, L. Liu, J. Jian, Z. Zhou, L. Zeng, Q. Liu, G. Liu, In-situ preparation of silver salts/collagen fiber hybrid composites and their photocatalytic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359 (2018) 274-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