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實驗中學
成玉丹
歷史在很多人潛意識中就是一些一成不變的條條框框,沒有生機與活力。其實,歷史是具有思想的、情感的和生活的。所以,只有構建生命生長的歷史課堂,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歷史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意蘊和人類智慧。
1.“填鴨”式的課堂。
當下的有些歷史課堂是以學科知識為本位的課堂,追求的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時間,使學生掌握盡量多的知識。于是,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歷史的趣味性與生動性,割舍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及原因,一味地將一個個趣味橫生的歷史故事人為地分割為一個個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要求學生死記硬背。
2.程序式的課堂。
當下的有些歷史課堂是老師事先準備好的按部就班的程序式課堂。這樣的課堂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模式、經驗固然重要,但教學的對象離不開人,是人就有自己的思想意識,不能由教師的經驗代替學生的體驗,不能以規(guī)律代替事實,不能以個體代替群體。教師不能將自己的思想強加于學生,要讓課堂有異樣的聲音,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學生只有在爭論交鋒中才能更深入地挖掘知識本身以外的內涵。在知識快速更新的今天,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權威,教師應是助學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陪伴者。
1.經典誦讀。
“借鑒歷史、資治育人”是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更是歷史教學的最高境界。但在中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誰還能心平氣和地吟詩作賦呢?把經典誦讀引入初中歷史課堂就是讓素質教育真正落地開花。進行經典誦讀不僅可以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凈化心靈、磨礪意志、陶冶情操。由于經典大多是朗朗上口的,誦讀也是學生容易接受的學習方式,所以誦讀經典能使學生在身心愉悅的狀態(tài)中學習歷史知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經典誦讀能引領學生從“苦讀書,讀書苦”的迷途走向寓教于樂、寓智于趣的“快樂學習”“學習快樂”的康莊大道。
例如,在教學“赤壁之戰(zhàn)”時,在音樂的伴奏下師生齊讀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把學生帶入濃濃的詩情畫意中,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在學生意猶未盡時教師提出問題:赤壁那里發(fā)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交戰(zhàn)的雙方分別是誰?結果如何?有何影響?在學生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教師講解相關知識,解讀一個個枯燥無味的歷史事件及人物特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歷史情景劇。
歷史課堂本應該就是充滿活力的課堂,如果教師把這些趣味橫生的事件和個性鮮明的人物用條條框框的形式強加于學生,那么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一定的史料與人物特征,指導學生編排小型情景劇,寓教于樂。這樣,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輕松地突破重難點。
例如,把商鞅變法編成短劇,使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把秦王、商鞅、守舊的貴族等人物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編排、觀看短劇,學生不但輕松愉快地學習了歷史知識,而且領悟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3.鄉(xiāng)土資源。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善于使用鄉(xiāng)土資源,因為鄉(xiāng)土資源是“土生土長”在我們身邊的歷史資源。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恰當地引入鄉(xiāng)土資源,課堂就會變得生機盎然,學生也會樂于探尋身邊的歷史。
例如,在學習“非遺”文化傳承時,引入南通家喻戶曉的“鄉(xiāng)土非遺”——藍印花布,讓學生領略南通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學生在看到這些耳熟能詳的鄉(xiāng)土資源時,更能激發(fā)愛國愛家的情懷。我們甚至還可以將課堂搬到地方博物館,讓學生在參觀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歷史知識,拓寬視野。
4.漫畫。
在歷史教學中恰當地使用漫畫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迫切需要通過學習來解釋畫面隱含的意義。
例如,在教學義和團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呈現《時局圖》,讓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熊、狗、太陽、蛤蟆等,聯(lián)想它們分別代表哪些國家。然后,教師可拋磚引玉,結合《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這樣,既復習了兩個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又為后面知識的學習埋下了伏筆;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又以畫激趣,以畫啟智,使得歷史課堂充滿活力,讓生命之花綻放。
綜上,如何使初中歷史課堂成為學生喜歡的、魅力十足的、充滿活力的生命生長的課堂還有待各位教師繼續(x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