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尚
文學翻譯,就其本質而論則是文化的譯介。文學與文化的復雜交織是民族文學研究者繞不開的課題。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的特殊性要通過文學表現(xiàn)出來。民族文學中的許多語詞,都負載著本民族的文化密碼,有著獨特的含義,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土壤之中。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與“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民族文學的傳播與發(fā)展既有大好機遇,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zhàn):民族文學如何為異域文化所理解與接受。民族文學要走向世界,就離不開文學的譯介。然而,民族文學的特殊性,即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給翻譯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文學與文化的傳播遇到尷尬的處境。如果一味順應譯語文化,照顧到譯語讀者,則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則會喪失殆盡,迷失了自我,造成文化的“失語”。反之,如果過分強調民族文學的特殊性,不顧譯語讀者的感受,彰顯自我,以我為中心,則會造成文化的“囈語”,同樣達不到傳播與交流的目的。因此,本文的邏輯起點與研究目的,就是要找到一條適合民族文學域外傳播的路徑。為了言之有據,本文特以裕固族文學的譯介為個案展開論述。
裕固族是生活在祁連山腳下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是中國“眾小”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和酒泉市的黃泥堡鄉(xiāng),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青海省祁連縣境內。
裕固族有兩種民族語言,同屬阿爾泰語系,西部裕固語屬于突厥語族,東部裕固語屬于蒙古語族。二者互不相通,以漢語為中介語。裕固族的先祖曾使用回鶻文,但由于歷史原因文字在明末清初逐漸失傳。它現(xiàn)在只有本民族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普遍使用漢字??趥餍氖谑窃9套逦幕饕膫鞒行问健1]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異族通婚的增多,裕固語面臨萎縮困境,使用人數(shù)日益減少,使用范圍逐漸縮小。裕固族語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就顯得更加迫切。
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文學一樣,裕固族文學,也可以區(qū)分為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兩個部分。由于沒有文字,長期以來以口頭傳承為主要形式。因此民間文學是裕固族文學的核心。裕固族嚴格意義上的作家文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90年代以來得到迅速發(fā)展,但作家文學依然帶有濃厚的口頭傳統(tǒng)印記。本文所說的裕固族文學,主要指的是民間文學。對裕固族文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探險家的到來。從1914年開始,俄國突厥學家馬洛夫對裕固族的民間口傳文學進行了搜集整理,并在俄國陸續(xù)發(fā)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是依托民間文學開展語言方面的研究。國內系統(tǒng)的整理研究工作始于20世紀60年代,研究隊伍的主力是裕固族學者,后來一些漢族學者也加入進來。裕固族文學,是裕固族人民長期社會生活經驗的結晶,內容豐富,體裁多樣,包括神話,傳說,敘事詩,民間故事,民歌,諺語等。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背景下,借助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以翻譯為橋梁,讓裕固族文學“走出去”,在國際范圍內得到傳播,以保護語言文化的多樣性,這是裕固族文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為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對外譯介與研究,一直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而裕固族文學的譯介更是一片蠻荒之地。已有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外譯成果,分布極不平衡,主要集中于蒙古族、藏族、彝族、維吾爾族、壯族等幾個民族,且多數(shù)是海外漢學家的譯本。進入21世紀以來,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對外譯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人口較多的少數(shù)民族更是如此。在這樣的背景下,裕固族文學的外譯工作舉步維艱。如前所述,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這應該是困局最深層的原因。在對外譯介方面,20世紀初前蘇聯(lián)的一些學者出版了為數(shù)不多的研究成果,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1967年,俄國突厥學家馬洛夫在莫斯科出版了《裕固語》一書,主要內容是裕固語長篇話語材料及其俄語譯文,屬于語言研究。在國內,裕固族學者鐘進文多年來致力于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于2018年2月出版新著《西部裕固語366句會話句》,采用漢、英、日、俄多語對照的方式編排,同樣也是對語言方面的實證研究。[2]
就裕固族文學的英文譯介工作而言,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成果極少。目前國內更多的研究工作,局限于將口傳文學轉譯為漢語并進行文字記錄。2017年5月,郭秀娟、秦銀國的著作《裕固族文化資源的整理與外宣翻譯》正式出版,使得局面有了極大改觀。[3]本書涵蓋范圍廣泛,包括了裕固族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裕固族文化的域外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民族文化要走向世界,民族文學的域外傳播是開路先鋒,那么有什么路徑可走呢?有無規(guī)律可循呢?
“深譯”,全稱“深度翻譯”,是美國翻譯理論家受到文化人類學“深描”的啟發(fā),于1993年在其同名論文中提出的概念?!吧钭g”為民族文學的對外傳播提供了開辟了一條重要路徑。
1.阿皮亞認為,由于語言結構的不同與意識形態(tài)因素,完全的翻譯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理想。深譯是學術性翻譯,借助于注釋和術語表,力圖把譯文置于豐富的文化與語言語境之中。[4]我們從“深譯”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兩大重要信息:一是深譯的文體標記,是各種各樣的解釋性材料,可以是序言,腳注,或是文后的術語集釋,以提供大量的背景信息;二,與此相應,這樣做的目的是,譯文有了豐厚的語言文化語境,為譯文的生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原文的生命在異域它邦獲得了“來生”。其深層動因,是讓譯文讀者對生活于原語語境中的人們的思維方式與表達方式有更多的認識,對原文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與尊重,而這也是翻譯之最終目的。翻譯也是創(chuàng)作新的文本,它在異域文化中起到的作用應該等同于原語文本在本土文化中的作用。譯者的根本任務,是把文化異質性譯入他者文化,并被他者文化所接受,即促進異質文化之間的理解與溝通。譯者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彰顯,譯者的話語空間得到極大拓展。他強調意圖的重要性。話語是行為的產物,而行為必有意圖,因此話語的背后都有意圖的身影,了解意圖是理解話語的必要前提。還有語境的重要性。意圖與語境密不可分,只有理解了話語發(fā)生的語境,才能把握它的意圖。再者,還要關注差異。從事翻譯活動,一定要有文化差異意識,必須對他者文化抱有敬意,這也是“深度翻譯”的基本觀點。
2.英國翻譯理論家西奧赫曼斯,也對深譯進行了探討。他在“作為深譯的跨文化翻譯研究”一文中,主要考察了翻譯研究中對外國譯論術語的翻譯問題?!拔覀冃枰g才能研究翻譯”,離開了翻譯就無法研究外國的翻譯思想,這是不得已的事情。他舉了嚴復的例子。“信達雅”三字進入英語,就是很困難的事情,有15位譯者進行了翻譯,在信的意義上共識度最高;其次是雅;爭議最大的是達的翻譯,有8種不同的譯文。理解是第一步,對意義的理解不同,翻譯自然就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所謂完全對等的翻譯只是幻想。所以,在他看來,我們應該摒棄這樣一種認識,認為我們能夠對外國的譯論概念找到完全準確對等的傳達,這是一廂情愿的,也是無法完成的任務。因此深譯理論還有其他的功能,翻譯研究的任務,就是創(chuàng)造新的詞語,讓異國的翻譯概念在本國文化中找到合適的位置,讓本土文化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在翻譯實踐中,很多譯者都采用了深譯的策略。以理查茲為例,他對于孟子很多倫理和哲學的術語概念的翻譯,就采用了所謂的“多重定義技巧”。[5]
3.在中外翻譯史上,盡管譯者也許沒有意識到這一做法的方法論意義,過去的研究者也許沒有從理論高度予以挖掘、提煉,其實利用深譯策略的實例還有很多。美國漢學家霍克斯,在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譯本中不僅有長篇序言,還加入了大量的注釋,附錄,對于中國文化特有的語詞、風土人情等作出了詳盡的解釋。一方面,有助于英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欣賞中國文學之美,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再如,蕭乾、文潔若在翻譯有著“天書”之稱的《尤利西斯》時,有學者統(tǒng)計,他們做的注釋達到近6000條。[6]張谷若的翻譯實踐也是深譯方法一個很好的注腳。在其翻譯的《德伯家的苔絲》中,各類注釋達到438處。譯者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既能保留原文的用詞之妙,又能幫助中國讀者更好理解原作。
從以上這些實例中,我們似乎可以得出結論:在跨語際實踐中,深譯策略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也就是規(guī)律性,并非單純的個人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深譯策略是跨文化交際的必由之路。
從仔細研讀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深譯理論有三個最突出的關鍵詞:差異,語境和尊重。三者內在聯(lián)系,相輔相成。理解差異是前提,深描語境是手段,表達尊重是目的。與此相對應,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展開對裕固族文學“深譯”路徑的探討。
各民族的生存環(huán)境不同,生產生活方式自然有著極大的差異,差異無處不在。對此要有深刻的理解,看似簡單的任務實則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我們習慣于以自己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為準繩,對“他者”進行價值判斷,這也是許多紛爭,小到人際矛盾,大到種族、宗教、政治沖突的主要原因。對于裕固族文學的翻譯,挑戰(zhàn)同樣來自于對于文化差異的理解。文化差異反映在文學話語中,而話語都是行為的產物,任何行為都有其背后的理由或者動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其行為方式不千差萬別,都有其原因。對差異的深刻理解,對差異背后原因的仔細分析,其基礎是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塑造。這既是對譯者的要求,更是對譯本讀者更高層次的要求,也應該是哲學教育的任務。
如果理解并承認了各個民族由于生存環(huán)境的不同而產生的各種差異,諸如思維方式,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那么,對于反映民族文化身份的裕固族文學、尤其是民間文學的翻譯,我們就要充分關注它的生產語境,即是文學作品賴以生存的土壤。我們要利用我們感知的差異信息,并把這種信息在譯作中忠實地表達出來,讓譯語文化的讀者能夠真切地理解這種差異,領會差異產生的原因。誠如是,文學翻譯的任務方可完成,文化傳播的目的才能達到。以裕固族諺語為例:“水的源頭是泉水,人中最大的是舅舅?!薄叭酥凶畲蟮氖蔷司恕?,如果僅僅按照字面的意思,可以譯作:A maternaluncle has authority over his nephews and nieces.這樣的譯文難免讓讀者產生困惑,為什么舅舅是最大的權威?可以說,文本與語境的關系極似冰山與水面下山體的關系:原文就像是冰山,是浮在海面我們可以看到的部分,其實還有更大的部分在海面以下,我們看不到,這就是作品的語境。沒有海面下的部分就沒有冰山,沒有語境也沒有原文的話語。因此,我們必需補充文本缺失的信息,揭示文本在原語文化中的語境、在語意關系網中的位置,讀者才能理解文本,達到交流的目的。對此諺語的翻譯,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通過腳注或者尾注的方法,補充讀者在文本中看不到的語境信息。其實,舅權是母權制的反映。裕固語中,舅舅被稱作“達嘎”或“達更”,意思是“有權威的人”、“有影響力的人”。舅舅在外甥家的婚喪嫁娶、財產繼承、矛盾調處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與權力,是必須出場的重要角色。很多的民歌中,首先被懷念的是舅舅,還有母親,哥哥、弟弟,很少有父親的影子,這些都帶有母系氏族社會的痕跡。[7]這些語境信息如果在譯文中沒有注釋,讀者就完全無法理解原文信息,交流效果無從談起。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護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各民族共存共榮,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世界格局,日益受到各方面的挑戰(zhàn)。對于“他者”文化,西方文化應該更加具有包容意識,這也是西方很多學者——包括文化人類學者、翻譯學者——共同的心聲。阿皮亞的“深譯”理論,有著明確的倫理訴求,目的是要尊重“他者”的文化身份,反對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克服非洲民族的文化自卑情結,挑戰(zhàn)西方的文化優(yōu)越感。當然,這種理論對于裕固族文學的翻譯與傳播有著豐富的啟示意義。通過深度翻譯,裕固族文化能夠走出祁連山,走向世界,得到各民族的廣泛認同與尊重。我們以鄂博的翻譯為例。祭鄂博,即是祭祀當?shù)氐纳缴?,也是裕固族傳統(tǒng)的宗教儀式,起源于古老游牧民族對大自然的崇拜。每年的農歷四月至七月,肅南水草豐美,牛羊肥壯,這正是農牧民祭鄂博的時候。鄂博一般建于兩山山腰之間,多用石塊堆積而成,形狀似塔,正中樹一高高的旗桿,桿頂掛滿經幡。每年祭鄂博期間,農牧民攜帶著各種祭品趕到鄂博處,先煨桑,再獻上哈達和祭品。祭祀儀式結束后,常舉行賽馬、射箭、摔跤、文藝表演等活動,意為迎接喜神。在翻譯這樣一種宗教儀式的過程中,僅有字面的翻譯文本是遠遠不夠的,譯者有更多的任務要做,即通過加注的方法,對儀式的過程加以詳細的說明。有了“副文本”的幫助,譯語的讀者獲得了豐富的信息,對于裕固族文化有了深刻的領悟,對于“他者”的文化身份產生深深的敬意,從而達到文化域外傳播的目的。
文學文本是民族文化的濃縮,文學翻譯的基本單位是文化,而不是文本或者語詞。各民族的語詞除了表達語音和詞義之外,還體現(xiàn)了該民族的價值觀和文化底蘊。[8]可以說,凡是表達民族文化中特有現(xiàn)象的語詞,都可以而且應當采取深譯的模式。深譯作為文學翻譯策略,不僅適用于裕固族文學及其文化的對外傳播,而且具有規(guī)律性、普適性,對于任何一個民族文學與文化的域外傳播都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