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君子;君子之道;治國;時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9 — 0032 — 12
提起“君子”二字,盡管有魯迅先生筆下“‘正人君子之流”(《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這種帶有諷刺意味的用法,但在絕大多數(shù)場合,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塑造的君子形象都是比較正面且積極的。君子,既可以作為一個群體來看待,也可以作為在古代傳統(tǒng)思想意識形態(tài)下形容人所具備的高尚品質(zhì)特征。君子作為一群具有重要政治力量的群體,在古代中國的治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關于君子所形成的思想理念也貫徹在治國邏輯之中。朱承(2017)在反思“君子”觀念之時指出“君子”是在一定政治社會里屬于優(yōu)秀而杰出的成員共同體,既可承擔引領社會前進的重任,亦是共同體成員的榜樣及楷模。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之下,君子既是塑造傳統(tǒng)文化的中堅力量,也是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下來的繼承者與發(fā)展者,并且所塑造的君子形象亦是承載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中心語詞。傅道彬(2018)系統(tǒng)地從文學角度解構(gòu)了君子形象,將中國文學的本質(zhì)上升到君子文學的高度。先秦諸子百家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物在闡述自己思想時都會運用君子這一語詞,盡管其語義褒貶不一,但儒家所塑造的君子都是正面與偉大的形象。蔣國寶(2016)指出儒家倡導的君子人格可歸結(jié)為志道、為仁、懷德、守義、知恥以及誠信等方面,同時呼吁當代人應該從儒家君子人格之中汲取精神養(yǎng)料。張茂澤(2016)著重分析了孔子的君子觀、陳紅玲(2018)系統(tǒng)闡述了孟子所建構(gòu)的君子意象、涂愛榮(2018)與臧宏(2019)均從《論語》中去解讀君子,這些研究對當代理解儒家的君子觀提供了有力支撐。張毅(2016)通過梳理《左傳》中的史料,認識到在孔子之前的百余年,貴族政治家對于“君子”的行為規(guī)范以及判斷標準已經(jīng)進行過反復探討,可見君子在倫理道德層面上的延續(xù)性與傳承性。孟憲清(2017)在闡述儒家治國理政方略時認為以“仁”為“道”是其最高原則,而“仁”就是君子的心性修養(yǎng),從而儒家治國首先要培養(yǎng)治國主體即君子。趙立慶(2017)在梳理《周易》思想時更是從君子的多個維度予以闡述治國方略??傊诠糯闹螄I域,君子是一群重要的人。
在中國古代統(tǒng)治架構(gòu)下,君子所發(fā)揮的作用及其與最高統(tǒng)治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是復雜的,其中所蘊含的治國思想也是深奧的,隨著文化基因傳承下來的思維理念對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影響也是存在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自己的治國理政思想時就引用過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及“君子檢身,常若有過”這類有關“君子”語詞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因此,有必要系統(tǒng)闡述中國古代統(tǒng)治架構(gòu)下君子及其在治國中的影響,進而形成新時代的治國啟示。
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君子是道德品質(zhì)高尚的一群人,君子之道亦是儒家闡述思想的重要載體?!吨芤住ね恕ゅ琛分赋觥拔ň訛槟芡ㄌ煜轮尽保粗挥芯硬拍軠贤ㄅc整合天下人的意志。社會中不能缺少君子,沒有君子就會擾亂一切社會秩序,即“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tǒng),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荀子·王制》)?!熬觿佣罏樘煜碌?,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中庸·第二十九章》),言之君子既是社會中的模范與榜樣,也是建構(gòu)社會基本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如此,社會對君子必然要給予足夠的尊重,《禮記·曲禮上第一》記錄在“侍坐于君子”之時,如果“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莫”的話,“侍坐者請出矣”,同時“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意思是說在和君子坐在一起的時候,君子如果有一些諸如打哈欠、伸懶腰、拿起手杖要穿鞋子或者看看天色早晚等行為,那么陪坐的人就應該主動請辭,同時在和君子說話的時候,君子改變談話主題,答話的人需要起立回答君子的問題。對于君子,除了在禮節(jié)上給予重視以外,也需在物質(zhì)上提供豐裕的生活保障,“君子居位為士民之長,固宜重肉累帛,朱輪四馬”《昌言·損益篇》),表明那些獲取官位的君子作為士民之長,應該要享受更多肉食以及穿多套絲綢衣服,出行要有駕四匹馬的朱輪車。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為“百人農(nóng)一人居者,王;十人農(nóng)一人居者,強;半農(nóng)半居者,?!保ā渡叹龝まr(nóng)戰(zhàn)第三》),即不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獲得生活資料的人包括君子在內(nèi)所占的比率不能太高。即使社會實現(xiàn)了尊重君子并給予寬厚的生活待遇,但是“君子難說,說之不以道,不說也”(《荀子·大略》),即君子是難以被取悅的,對于不以正當途徑來取悅的事情,君子永不會感到快樂。君子會因為父母與兄弟健康長壽、做事不違背道義以及得到天下英才作為弟子而感到快樂,即“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對這三件事感到快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盡心上》),即稱王于天下并不能引起君子高興。這在諸侯紛爭、權(quán)力欲望極度膨脹的春秋戰(zhàn)國年代可謂“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的獨特群體。君子具有如此高尚的品質(zhì)讓民眾從心底里呼喚君子的出現(xiàn),從而感嘆“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既見君子,我心則降”(《詩經(jīng)·小雅·出車》)。
君子作為儒家著述的核心概念,那些披著君子外衣的偽君子卻極其令人反感。墨子就批評過那些“世俗之君子,貧而謂之富,則怒;無義而謂之有義,則喜”(《墨子·耕柱》),即對偽君子來說,他生活貧困而別人稱他富有就會引起他惱怒,但是他不義而別人稱他義就會令他高興,這足以說明偽君子做事虛偽與刻意重視名聲的性格特點。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也批評過偽君子現(xiàn)象,他說“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盡心下》),即只有先讓自己弄明白道理的賢者才會試圖讓別人也弄明白,但是有些人自己沒有明白事理就力圖要讓別人明白,這是偽君子清高浮躁、自以為是與夸夸其談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老子就對人告誡過“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衿者不長”(《老子·二十四章》)。偽君子力圖讓世人對君子那樣認可并尊重自己,但是別人不會真的對其給予尊重,最終落得一個危難與侮辱的境地,如列子所說“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強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為雞狗禽獸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則危辱及之矣”(《列子·說符》)。偽君子畢竟不是儒家所闡述的真正君子,儒家的真君子是仁義化身的代名詞。不過,商鞅認為即便那些君子真的具有仁與義,他們也不會對社會產(chǎn)生太多作用,因為“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于人,而不能使人愛”,所以他感慨僅“知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商君書·畫策第十八》)。
為了避免偽君子披著君子的外衣而對社會產(chǎn)生消極影響,儒家的理論體系對君子之道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并且認可君子這一話語體系的其他思想家也在努力界定君子?!吨芤住だぁの难浴酚涗洝熬狱S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體現(xiàn)出君子如同能夠中和其它顏色的黃色那樣通達于文理,端正地居于正當?shù)奈恢弥希瑑?nèi)心飽含美德而舒暢于四肢,將這種品德發(fā)揮到事業(yè)上也能取得美好的結(jié)果。君子高尚的品德讓其內(nèi)美外舒并有利于事業(yè)發(fā)展,而君子在樸實的本質(zhì)之外也需具備文采,孔子認為“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即樸實超過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樸實就會顯得浮夸,只有做到“文質(zhì)彬彬”以后才能稱為“君子”(《論語·雍也篇第六》)。對于君子,有時候與“士”的概念基本上重合,但兩者又不完全相同,“士”是那些有志于想成為君子的讀書人(吳寧,2016),可見君子要比“士”高級一些。在闡述君子之時,有時候也會涉及到“圣人”這一概念。賈誼概括“守道者謂之士,樂道者謂之君子,知道者謂之明,行道者謂之賢,且明且賢,此謂圣人”(《新書·道術》),可見“圣人”要比君子與“士”更高級一些。老子闡述思想時也將“圣人”作為行為標桿,指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七章》),但也不盡然,比如莊子闡述的“圣人”就帶有諷刺與批評的意指(鄧夢軍,2017)??傊?、君子與圣人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不盡相同,在作為品德與行為標準時,他們之間的共通之處更為普遍。那么,君子品德究竟有哪些呢?《周易》象辭對64卦中的53個卦以“君子”稱謂來進行解釋,形成了對君子品德的系統(tǒng)性概述,具體可見表1。
注:象辭對《比》、《泰》、《豫》、《觀》、《噬嗑》、《剝》、《復》、《無妄》、《離》、《姤》以及《渙》這11個卦象盡管沒有用“君子”這一稱謂來進行解釋,但其用了“后”、“上”、“大人”或者“先王”等稱謂,其中的某些稱謂所指代的群體與“君子”并沒有差異,但為了論述的簡潔,此表中只摘錄直接用“君子”稱謂描述一卦卦象的象辭。
梳理表1可以看出君子的道德品質(zhì)包含了許多方面,既勸勉自身應該“自強不息”地努力奮斗,也要求以“厚德載物”的心胸去待人接物。對于道德的培養(yǎng),君子既要以“果行”與“振民”來“育德”,還應該以“自昭”來“明德”且以“反身”來“修德”。君子也要承擔帶領民眾培養(yǎng)道德的任務,要求其能夠“容民畜眾”,但需要分出等級上下即“辯上下”以“定民志”。對于社會不法分子,君子既要以“折獄致刑”來進行處罰,也要以“赦過宥罪”的寬容來實現(xiàn)“議獄緩死”。對于生活起居習慣亦有要求,比如君子要“飲食宴樂”即規(guī)律飲食并適當?shù)难鐣e客,同時君子該休息之時就應該要注意休息,即“向晦入宴息”??傊@些君子品德中的任意一項都是古代讀書人努力去實現(xiàn)的目標。
君子能夠“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荀子·不茍》),君子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所面對的人讓其能夠由近及遠地認識這個世界,進而總結(jié)出人生應該要具備的態(tài)度。君子對自身的要求與期望非常之高,孔子說“君子之行己,期于必達于己??梢郧鼊t屈,可以伸則伸”(《孔子家語·屈節(jié)解第三十七》),即君子做事希望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需要委屈的時候就應該委屈,需要伸展的時候就應該伸展,因為孔子認為“眾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恥之”(《孔子家語·好生第十》),即在眾人任務相同情況之下,別人的功勞與收獲如果要比自己多出一倍,那么君子應該要感到羞恥。不過,君子委曲求全并非是一種茍且,君子所堅持的道是指導行為的根本標準。孟子就說過常人可以用那些看似合理的言辭去欺騙君子,但是永遠也無法做到用違背于道的方法去誆騙君子,即“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孟子·萬章上》),從而更不可能讓君子違背道而一味地求全。君子愿意幫助他人,但是提供幫助也是講究道義的,比如“君子周急不繼富”(《論語·雍也篇第六》),即君子應該幫助那些窮急之人,但是不要向為了增加財富的富人提供援助?!翱梢陨?,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梢陨簧炝P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罰也”(《列子·力命》),生與死屬于不可逆轉(zhuǎn)的自然想象,這讓君子能以坦然的態(tài)度面對死亡。然而,在生命續(xù)存期內(nèi)君子會重視自己的生命,孔子認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也”(《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第一》),孔子拿銅鞮伯華即羊舌赤舉例說道“國家有道,其言足以治;無道,其默足以生”(《孔子家語·弟子行第十二》),即在國家處于正道之時,君子的言行足以治國,當國家處于無道之時,君子應該保持沉默以不危及自己的性命。君子不應該去做些無謂的犧牲,否則會浪費自己生命本應會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是對父母的一種不孝。“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孟子·公孫丑下》)道出了君子對其雙親的孝道是一種高尚的品格,這種道德不應該受到其它事情哪怕是國家大事的干擾。在古代中國,儒家孝道對于社會控制來說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湯二子,2018a)。
在君子之道的思想話語體系中,作為對比的“小人”讓君子的道德品質(zhì)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顯。荀子把小人總結(jié)為“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荀子·修身》),即小人胡作非為制造混亂,但卻怨恨別人會責備自己,小人能力很差卻非常渴望別人說自己賢能,小人之心像虎狼一樣兇狠且行為如同禽獸一般險惡卻又討厭別人會因此而厭惡自己。荀子更進一步解釋了小人為何與君子在道德上存在如此差距,他說“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荀子·榮辱》),即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他們的資質(zhì)、秉性、智力以及才能等方面沒有什么兩樣,同時他們都愛好榮光而厭惡恥辱、喜歡利益而憎惡禍患,只是他們在求得方式上存在差異而讓他們分離開來。對于君子與小人,儒家思想以及其它話語體系中都有詳細的比較,表2摘錄了一些重要的論述。表2中第1、第2以及第3條分別描述了君子追求團結(jié)但不勾結(jié)、講究和諧但不盲目附從、安寧舒泰但永不驕傲,小人卻恰恰完全相反。不同的為人處世方式讓君子能夠“坦蕩蕩”地生活,而小人卻經(jīng)常局促憂慮。孔子告誡道人需要“勇”,但必須接受“義”的調(diào)節(jié),否則即使是君子也會制造混亂,小人更是會成為十惡不赦的強盜。第6條表明君子會把困難的事情留給自己而讓別人去做容易的事情,小人則反過來。第7條是荀子對比君子與小人分別在自己有能力與沒能力時候的行為區(qū)別來闡述兩者的不同?!昂驼叽笸谖?,物無得傷閡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列子·黃帝》),盡管這種論調(diào)有些脫離實際,但是君子之“和”的確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品德的典型表征之一。
注:第1~8條用于文章的第二部分,第9~17條用于文章的第三部分,第18-22條用于文章的第四部分。
在了解君子所應具備的品德以及君子之道的內(nèi)涵以后,那么這些道理是否離民眾過于遙遠而只適合于極少數(shù)人呢?“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第十二章》),表明君子之道是從普通的匹夫匹婦都可察知并能實行的道理開始,以至于更加深邃的洞察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大道理。表2中第8條說明君子之道深藏不露但日益彰明,小人之道顯露無遺卻日益消亡,但要實現(xiàn)“君子之道”,如同“行遠,必自邇”,也類似“登高,必自卑”(《中庸·第十五章》),即要從基礎做起以求得到點點滴滴的進步,如同老子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鬃釉u論子產(chǎn)在四個方面合于君子之道,即“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篇第五》),但實行起來并不容易,需要不斷地磨煉與專注,正所謂“土積而成山阜,水積而成江海,行積而成君子”(《鹽鐵論·執(zhí)務第三十九》)。就拿孔子本人來說,他的“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即孔子的力量能夠舉起城門上的門閂,但他不以力氣聞名,同樣“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列子·說符》),即墨子制定攻防策略使得公輸般即魯班心悅誠服,但是他不想借此而出名,其原因可能正是他們想成為君子或圣人而專注于塑造自己的品德?!熬又豢杉罢撸湮ㄈ酥灰姾酢保ā吨杏埂さ谌隆罚┍磉_了君子是常人無法企及的主要原因是當別人看不見他的時候,君子也能嚴格要求自己。那么,究竟怎樣才能把自己塑造成君子呢?
君子之道的深邃以及君子品性的極度高尚使人想成為一名君子并非易事,“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管子·權(quán)修》),培養(yǎng)君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君子一開始指代古代諸侯貴族群體,而君子在孔子的話語體系中變成貴族之外的人亦有可能成為的對象??鬃颖救说某錾砭秃懿缓?,他自己說“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論語·子罕篇第九》),即他小時候出身貧賤而學會了很多鄙賤的技藝,但孔子是君子的典型代表。儒家理論體系之所以得到古代大部分人的認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給每個人都提供了走向成功即成為君子的路徑,而這條路徑就是讀書。換言之,在孔子的理論體系中,君子一定是從讀書人之中產(chǎn)生的。普通人學習有可能會成為君子,君子維持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也不能終止學習,正所謂“夫?qū)W,所以成材也”(《人物志·體別第二》)。鑒于君子之道的深邃,所以要想成為君子應該廣博地學習并不斷地對自己進行反省,最后達到智慧明達且不會出現(xiàn)大的過錯,正如荀子所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對于什么是好學,孔子下的定義為“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篇第一》),即君子不會在飲食充裕與居住安適方面過于關注,只會在行事勤敏并說話謹慎方面下功夫,同時尋找有道的人來為自己辨正是非,這就是好學??鬃舆€認為學習的態(tài)度一定要莊重,否則學習所獲得的知識也不會牢固,即“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論語·學而篇第一》),這種儀表整潔、儀容尊貴且神情莊重令人望而生畏,這是君子的威嚴,即“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論語·堯曰篇第二十》)??傊?,“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乾·文言》),學與問是君子磨煉自己的主要手段,同時要順從上天賦予的德行而不斷地溫習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即“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當然,在君子學習與答辯的過程中,其領路人即老師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這讓君子始終保持對老師的尊重,甚至將老師上升到“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增廣賢文·重訂增廣》)。孟子將君子的教育方式歸納為五種,分別為如同及時雨那樣滋潤萬物、成全道德、培養(yǎng)才能、解答疑問以及流傳后世讓后人學習,即“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孟子·盡心上》)?!胺颉兑住?,廣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周易·系辭上》),諸如《易》等文獻資源為君子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支撐。
盡管任何人都有機會通過讀書讓自己成為君子,但這不代表所有的人都能通過讀書而走向成功,那些“讀書失志之人”成為乾隆皇帝筆下與“奸僧”類似的人(孔飛力,1999)。在生產(chǎn)力非常低下的古代中國,讀書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實現(xiàn)的事情,一個普通家庭很可能只能讓一個人讀書,一般會把女性群體排斥在外,這對女性來說是一種殘酷的歧視(湯二子,2018b)。為了讓家中男性能夠安心讀書,女性還需要在勞力上給予最大的支持?!额伿霞矣枴ぶ渭业谖濉匪龅摹皨D主中饋,惟事酒食衣服之禮耳。國不可使預政,家不可使干蠱。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助其不足,必無牝雞晨鳴,以致禍也”可謂是古代女性的明確定位,即婦女主持家中的飲食事項,操辦一些酒食衣服等禮儀方面的事情;對于國家來說,不可讓婦女參與政事,對于普通家庭來說,亦不可讓婦女主持家政;即使某個婦女具備聰明才智且見識能夠通達古今,她也只能服務于丈夫以彌補男人所存在的不足,凌駕于男子之上就如同母雞代替公雞報曉一般而招致禍殃。因此,在通過學習實現(xiàn)君子之道中,嵌入了對女性的歧視。法家思想家從實用主義角度對儒家君子之道的學習之路提出了嚴厲批判,韓非子認為“居學之士,國無事不用力,有難不被甲”(《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即那些沽名釣譽的隱居學者在國家太平的時候不用力于農(nóng)耕,在國家有難之時更不會披甲上陣去打仗,他借用李疵的話告誡道如果國君“好顯巖穴之士而朝之,則戰(zhàn)士怠于行陣;上尊學者,下士居朝,則農(nóng)夫惰于田”(《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那么這樣的國家就容易招致滅亡。韓非子之前的商鞅對儒家學者以更加堅決的態(tài)度予以反對,他認為“學者成俗,則民舍農(nóng)從事于談說,高言偽議”,所以“《詩》、《書》、禮、樂、善、修、仁、廉、辯、慧,國有十者,上無使守戰(zhàn)”(《商君書·農(nóng)戰(zhàn)第三》)。商鞅與韓非子從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生產(chǎn)決定綜合國力以及在諸侯紛爭中戰(zhàn)斗部隊的極端重要性兩個方面排斥儒家道德傳播中的君子之道,這確實較為符合戰(zhàn)時體制下的政策抉擇。在和平環(huán)境之中,盡管無法消除對女性群體的歧視問題,但儒家君子之道的學習依然是傳播道德的主要途徑以及塑造君子的最大出路。
除了學習之外,君子會從日常生活中的多個維度去培養(yǎng)自己的品性,避免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子貢說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篇第十九》),君子不去隱瞞自己的行為,如果有了過錯就會像日食或月食一樣人人可見,同樣君子改正錯誤也會受到大家的仰望。在沒有人看得見的時候,君子總是謹慎地對自己進行檢查,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君子也會心懷恐懼而不敢有任何怠慢之處,即所謂“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中庸·第一章》)?!熬佑腥罚何诽烀?,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天命、大德大才的人以及圣人之言語都是君子應該去敬畏的。君子時刻保持謹慎并畏懼超越禮法的各種行為,甚至連立志都不敢超越規(guī)定的軌道,從而使其遠離怨恨責難,長久擁有榮光與幸福,即“君子舉不敢越儀準,志不敢凌軌等,內(nèi)勤己以自濟,外謙讓以敬懼。是以怨難不在于身,而榮福通于長久也”(《人物志·釋爭第十二》)。君子更會小心地對待任何外來事物,特別是那些“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愬”,經(jīng)不正當?shù)耐緩降絹碇畷r,“君子慎之”(《荀子·致士》)。君子對所居住的地方以及出游所結(jié)交的人都很謹慎,防止因為外在環(huán)境影響自己而做出奸邪之事,即“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勸學》)。謹慎的處事風格讓君子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論,孔子指出君子應該要行事敏銳但言語應該表現(xiàn)得遲鈍一些,即“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篇第四》),同時君子不應該只根據(jù)一個人的言辭就輕易地推舉他,也不能根據(jù)一個人的行為就全盤否定他的所有言辭,應該做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即使別人冒犯了自己,君子也不會過于計較,從而避免了別人的妒害,即“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則無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人物志·八觀第九》)。
君子修煉崇高的品德,要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作為參考標準。君子要知命、知禮與知言,否則“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篇第二十》)?!熬芋w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周易·乾·文言》),圣人根據(jù)乾卦卦辭總結(jié)出君子實行仁德之本就能成為尊長、匯聚美好事物就符合于禮、有利于人與物則為義、堅持正直與正義的品質(zhì)就能做成大事。仁的內(nèi)在品質(zhì)使得君子不忍心看到殘忍之事,比如不愿看到供應于菜食的牲畜屠宰情況而遠離廚房,即孟子所說的“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君子恭而不難,敬而不鞏,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并遇變態(tài)而不窮,審之禮也”(《荀子·君道》),這種禮的調(diào)節(jié)使得君子始終端正自己的行為而符合于義。中庸之道告誡君子應該安心地處在自己的位置之上去做自己應該去做的事情,絕不羨慕本分之外的名與利,即“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這就是君子“貞固”品德的外在表現(xiàn)。然而,老子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老子·十八章》),倡導順其自然的道使得老子認為仁義這種道德要求只有在大道被廢棄了以后才會出現(xiàn),同時那些智謀出現(xiàn)以后才使得社會上存在了虛偽與狡詐,親人之間原本和睦的關系破壞以后才會提倡孝與慈。儒家君子的道德修養(yǎng)必須回歸于真正的仁義范疇,不要因為愛好的誘惑或邪惡的威脅就放棄品德的純真以追求巧智與世故,即“君子不怵乎好,不迫乎惡,恬愉無為,去智與故”(《管子·心術》)。君子日常的舉手投足都會按照禮的標準予以約束,比如《禮記·玉藻第十三》規(guī)定君子應該“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坐如尸”。在飲食上甚至都要求“君子不食圂腴”(《禮記·少儀第十七》),即君子不要吃豬狗的內(nèi)臟。君子的恭敬之德使其內(nèi)心保持正直,行為仁義讓其外形端方,這讓君子在道德上永遠不會處于孤立的境地,即圣人從坤卦中總結(jié)得出的“君子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周易·坤·文言》)。在培養(yǎng)道德過程中存在共鳴者,讓君子具備信心專注于謀求道而不因衣食感到煩惱,耕田的人經(jīng)常會挨餓但學習君子之道的人常能得到俸祿,所以君子只會因不能求道而憂慮,即孔子所言“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這種只憂道而不憂貧的心境使得君子能夠役使萬物而不會被任何外物所支配,即“君子使物,不為物使”(《管子·內(nèi)業(yè)》)。盡管君子“博聞強識”但能謙讓,勉力行善且從不懈怠,即“敦善行而不怠”,在與他人交往中,君子不強求別人要全心全意地喜歡自己,更不要求別人盡心竭力地對自己絕對忠誠,這種品德修養(yǎng)讓君子能夠保持住與他人之間的交情,即“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禮記·曲禮上第一》),以使道德上的共鳴者始終能對君子保持認可并在物質(zhì)生活資料上給予支持。
日常行為處事方面的小心謹慎修煉了君子的品德,這種內(nèi)在的道德修養(yǎng)指導君子妥善處理與解決各種問題。比較君子與小人在日常行為處事方面的差異,能看出培養(yǎng)君子品德的不易。前已論述先秦法家排斥讀書人與君子較為符合戰(zhàn)時體制下的選擇,從而君子一般要在和平時期才能宣揚自己的道德風尚。在亂世之中,君子一般都會困頓而小人則會得到尊貴與寵愛,即“亂世則小人貴寵,君子困賤”,在這一時刻,君子即使十分小心也很難避免遭遇災禍,即“當君子困賤之時,局高天,蹐厚地,猶恐有鎮(zhèn)厭之禍也”(《昌言·理亂篇》)。在表2中,第9條表明君子心懷道德與法度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小人一心考慮土地與恩惠。第10條顯示君子遇到任何事情都會要求自己按照道德規(guī)范行事,相反小人只會對別人提出嚴厲的要求。在與人交往之中,“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相交淡泊能夠保證他們之間做到親切,小人相交甘甜卻容易斷絕,即“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第11條是從一個曾子的故事之中所得到的啟發(fā),話說曾子病重臥床不起,其弟子樂正子春、兒子曾元與曾申在床邊服侍,有個少年在旁邊拿著燭火驚嘆曾子所墊的竹席很美,問是否是“大夫之簀與”,樂正子春連忙打住小孩的話,但是曾子聽到了并要求曾元幫自己換掉竹席,因為按照禮制曾子不應該墊這樣的竹席,曾元勸說道病太重不宜翻動身體,曾子說出了“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禮記·檀弓上第三》)這樣的名言,堅持要換掉竹席。大家抬起曾子,換掉竹席后再把曾子放回床上,還沒有安頓好曾子就去世了。這個故事表明君子為了符合禮節(jié)是不會茍且的,君子愛戴別人也應該成就別人實現(xiàn)美德而不能幫助別人選擇茍且以偏離君子之道,這類似于第12條引用孔子所說的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其中君子的好事就是修德悟道。第13條說道君子根據(jù)從前圣王遺留下來的淳美教化來推崇賢德并親愛應該親愛的人,小人(這里更有可能是代表普通百姓這種更寬泛的領域)只是享受安樂與利益。第14-16這3條分別說道君子會等待、不會用壯大的聲勢去做事、該隱退就會隱退,反之小人會通過冒險以求得到僥幸的收獲、小人會虛張聲勢、小人不知進退有度。君子行善積德,小人會慢慢積累邪惡進而走向滅亡,即“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因此對待小人實施小的懲罰是為了防止其造成更大的災禍,這是小人之福,即“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周易·系辭下》)。君子如果掌握對小人的斷獄之權(quán),應該做到表1中所提到的在獄訟方面所應具備的各種品德,因為獄訟應該致力于減少怨民的數(shù)量,實現(xiàn)“國無怨民”以便成為“強國”(《商君書·去強第四》)?!罢灾蚊瘢桃哉?。既無德政,又無威刑”(《左傳·隱公十一年》),這樣民眾就會做出邪惡之事。表2中第17條顯示君子懂得自損以獲得收益,而小人永遠不知道自益其實是一種損失。當然,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中的損益之道如同君子之道一樣深邃,此處不再展開與贅述。通過對比小人與君子的日常行為處事,了解到人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君子,君子要保持謹慎畏懼的心態(tài)持續(xù)修煉自己才能造就一名真正的君子而非偽君子。通過修煉成為君子以后,他們能為治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治國框架中,參與人可以被劃分為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大致來說,秦始皇之前的中國最高統(tǒng)治者是天子以及各方諸侯國君,秦始皇之后直到清朝滅亡的中國最高統(tǒng)治者是各代皇帝。在儒家的敘事語境中,一些統(tǒng)治者如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等天子被列為君子甚至圣人之中,即有少部分君子直接成為了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來從事國家治理。這些統(tǒng)治者謹慎對待治國,甚至因擔心出現(xiàn)治國失誤而時刻保持警懼之心,即“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jīng)·小雅·小旻》)。春秋時期魯國大夫臧文仲說“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左傳·莊公十一年》),即作為明君的禹和湯,他們遇到國家災難之時會責罰自己,從而他們勃然興起,而作為暴君的桀與紂只會責罰別人,從而很快就滅亡了。統(tǒng)治者要實現(xiàn)并維持天下大治絕非易事,因為“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孫子兵法·勢篇》),他們的首要目標是延續(xù)統(tǒng)治的合法性與權(quán)威性。歷史經(jīng)驗表明任何時候政權(quán)都有被顛覆的危險,這在理論上被解釋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六韜·文韜·文師第一》),即天下不是某個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據(jù)此告誡統(tǒng)治者必須妥善處理治國理政中的各種事項,并給出維持統(tǒng)治的解決辦法,即統(tǒng)治者要代表全天下人的利益而不能渴望獨占所有利益。統(tǒng)治者會采取各種手段去管理民眾,但首要目標是要解決被統(tǒng)治者的生活問題,因為“人非食不活,衣食足,然后可教以禮義,威以刑罰”(《政論·闕題七》)。英明的統(tǒng)治者除了管理民眾之外,自身還要做好民眾的表率,因為“道民之門在上所先”(《商君書·君臣第二十三》)。治國如同人的身體一樣,如果作為主宰的心的功能正常,那么心臟下面的肺、肝等其它十二個器官就能相安,據(jù)此來養(yǎng)生就能健康長壽,演繹到治國層面就是英明的君主會讓國家繁榮昌盛,這就是中醫(yī)理論中的“主明則下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役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黃帝內(nèi)經(jīng)·靈蘭秘典論篇》)。孔子具有類似的論述,他說“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從而“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禮記·緇衣第三十三》),表明國君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表2中第18條提到利用法制這一手段從事國家治理,君子用法制就會實現(xiàn)治理,而小人用法制就會演變成混亂,“均是一法制也,或以之化,或以之亂,行之不同也”(《昌言·損益篇》),可見所采用的治國手段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完全取決于統(tǒng)治者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傊?,統(tǒng)治者自身就是一位君子的話,實乃國家與民族之幸事。更為一般的情況是君子屬于被統(tǒng)治者的范疇,“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孟子·盡心上》),君子如果得到國君重用就能安享富貴與榮耀,跟從他的子弟也會孝順友愛、忠誠守信。統(tǒng)治者選擇人才,相對于學識淵博而言,其更愿意選擇能夠聽從君令并與君主時刻保持一致的人,即“昔者圣王之治人也,不貴其人博學也,欲其人之和同以聽令也”(《管子·法禁》)。在不違背君子之道的前提之下,君子相對小人來說更加易于治理。表2中第19條提出君子自身的道德使其能夠容忍一些小的嫌隙而避免大的爭訟,小人卻無法容忍小的憤怒以至于招致失敗與屈辱,表明君子在生活中一般不會制造大的混亂。第20條表明即使對君子有些過失,君子的怨恨也是很淺的,可一旦對小人有了過錯,小人過強的報復心理可能會造成很大的禍害,因而“寧過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管子·立政》)。第21條甚至從奏樂唱歌的角度闡述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君子喜愛音樂是想通過音樂來增強修養(yǎng)以防止驕橫自滿,小人聽樂唱歌卻是為了虛張聲勢以壯膽逞能。不驕傲自滿當然有益于社會和諧而增強國家治理,壯膽逞能更容易引起社會糾紛而干擾國家治理??傊幼鳛楸唤y(tǒng)治者而言,相對更為容易地利用合理的方法即正道去管理他們。
在治國架構(gòu)中,聯(lián)系最高統(tǒng)治者與基層民眾的橋梁是龐大的官僚集團。對于官吏來說,他們既可以看作是接受最高統(tǒng)治者領導的被統(tǒng)治者,也可以看成是管理民眾的統(tǒng)治集團一部分?!叭f乘之國,兵不可以無主;土地博大,野不可以無吏;百姓殷眾,官不可以無長”(《管子·權(quán)修》),官長是治國理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易中天(2016)指出儒家先圣孔子的學問要想得以使用,只有做官這一條路。君子這一群體為古代中國官僚體系輸入了大量的人才,“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孟子·滕文公上》),君子做官以管理民眾,民眾反過來通過生產(chǎn)勞動獲取生活資料去養(yǎng)活君子。君子應該理解養(yǎng)活他們的基層民眾生產(chǎn)與生活的困難,這樣在做官期間就不會追求安逸,即“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尚書·周書·無逸》)。韓非子這段論述“救火者,吏操壺走火,則一人之用也;操鞭使人,則役萬夫”(《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形象地表明官吏應該從發(fā)揮民眾力量方面去處理事情,統(tǒng)治者并不需要官吏親力親為做具體的事情。在生產(chǎn)能力非常低下的古代中國,能夠調(diào)動民眾的積極性對于國家建設與社會治理是很有必要的。君子警懼修身的內(nèi)在品德使其在做官的時候亦能“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這能實現(xiàn)“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周易·系辭下》),同時“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quán)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新書·過秦下》),表明君子參與治國能夠?qū)崿F(xiàn)長期的“國?!迸c“社稷安”。然而,君子并不一定都能做官,做官的人也未必都是從君子之中選拔上來的。對于真正的君子來說,是否接受統(tǒng)治者的聘用應該取決于自己,孔子就說過君主盡管能夠選擇臣子,但臣子亦能選擇君主,如果君主按照正道行事就聽從于他,否則就隱居不仕,即“君擇臣而任之,臣亦擇君而事之。有道順命,無道衡命”(《孔子家語·弟子行第十二》)。尊重人才的思想家墨子把賢能之人比喻為難以拉開但能射遠的好弓、難以駕馭但能背負重物行走遠路的良馬,這些人才盡管可能難以驅(qū)使,但他們可以幫助君主得到民眾的尊重即能夠協(xié)助君主治理好國家,即“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墨子·親士》)。墨子也深感一些偽君子只迎合天子而不去告誡天子應該合理使用上天所賦予的權(quán)力,即“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天子之正天下也,而不明于天之正天子也”(《墨子·天志下》)。商鞅則更為直接地批評臣子侍奉君主只會投其所好,從而君主喜歡什么樣的臣子,身邊就會聚集什么樣的人,如他所言“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則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則臣以言事君。君好法,則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則毀譽之臣在側(cè)”(《商君書·修權(quán)第十四》)。當官的君子要能做到“義之所在,不傾于權(quán),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荀子·榮辱》),這種大勇才能讓君子在侍奉國君的時候只想著努力讓其走上正道,在儒家治國理論中就是實行仁政,正是孟子所言的“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shù)?,志于仁而已”(《孟子·告子下》)?/p>
君子協(xié)助統(tǒng)治者按照恰當?shù)姆椒ㄈブ螄螄缤尾∫粯有枰捎庙樞械姆椒ǘ苊饽嫘校缤饵S帝內(nèi)經(jīng)·師傳》上所記載的“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鬃铀浴熬由W民,不臨以高,不導以遠,不責民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孔子家語·入官第二十一》)可謂將這種順民而治的思想闡述得非常清楚,即君子治國不能高高在上并試圖去做那些遠不可及的事情,同時不要求民眾去做那些不愿意做的事情以及不強求民眾去干那些無法完成的事情。君子按照正道去治國的志向不會隨情況改變而轉(zhuǎn)移,因為“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篇第九》),匹夫都能如此堅定自己的志向,何況君子。然而,君子的這種堅持很可能得不到最高統(tǒng)治者的同情,甚至會否定或排斥君子的各種主張。在這種情況下,君子要么發(fā)出諸如“惜誦以致愍兮,發(fā)憤以抒情。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楚辭·九章·惜誦》)這類懷才不遇的感嘆,要么繼續(xù)以“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來詮釋自己的主張以求得到統(tǒng)治者的采納。孟子概述過同姓之卿在國君有極大過錯的時候應該反復勸諫,如國君不聽則可另立國君,即“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然而異姓之臣反復勸諫國君依然不聽則選擇離去,即“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孟子·萬章下》),孟子對異姓之臣的建議秉承了《周易·坤·文言》所提出的“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這一思想。誠然“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莊子·天地》)是讓人避免受辱的藥方,但君臣之間的矛盾沖突會讓統(tǒng)治者對做官的君子制定較為嚴格的規(guī)定。先秦法家認為英明的君主所雇用的臣子“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陳言而不當”(《韓非子·二柄》),甚至提出君主要利用重刑來防止大臣欺騙自己,這樣會讓一些具有遠見的人遠離這些大臣,君子也會覺得與這些欺騙君主之臣在一起而感到羞恥,即“臣有大罪者,其行欺主也,其罪當死亡也。智士者遠見而畏于死亡,必不從重人矣;賢士者修廉而羞與奸臣欺其主,必不從重臣矣”(《韓非子·孤憤》)。君主對臣下的這種防備,在君子堅持君子之道來治理國家與君主自身訴求產(chǎn)生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之時,很有可能會使得君子落得非常凄慘的下場,甚至會丟掉性命,如秦朝時的焚書坑儒事件(陳生璽,2011)??鬃幼陨淼慕?jīng)歷同樣論證了這一點,他“明帝王之道,應時君之聘,伐樹于宋,削跡于衛(wèi),窮于商周,圍于陳蔡,受屈于季氏,見辱于陽虎,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民之遑遽者也”(《列子·楊朱》)。在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成為實現(xiàn)皇權(quán)專制的指導(郭炳潔,2015)。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認為治國的正確思想掌握在自己手里,從而他們時刻準備對現(xiàn)實政治給予批判,以求捍衛(wèi)孔孟的王道文化傳統(tǒng)(陳桐生,2015)?!蔼氉鹑逍g”讓統(tǒng)治者一般會在形式上容忍儒學君子所給予的某些批判,比如漢代著名的鹽鐵會議就是當時無權(quán)無位的文學、賢良等人與代表統(tǒng)治集團的御史大夫桑弘羊等重臣之間對有關治國問題所進行的辯論,其激烈程度令人震驚,摘錄《鹽鐵論·地廣第十六》中的幾條記載可見一斑。當政者的大夫評價儒家學者為“能言而不能行,居下而訕上,處貧而非富,大言而不從,高厲而行卑,誹譽訾議,以要名采善于當世”,進而對其進行人身攻擊道“儒皆貧羸,衣冠不完,安知國家之政,縣官之事乎”,文學利用顏淵與孔子為例反駁道“賤不害智,貧不妨行。顏淵屢空,不為不賢。孔子不容,不為不圣”,認為君子應該“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時,不為窮變節(jié),不為賤易志,惟仁之處,惟義之行”,進而相當清高地談論道“臨財茍得,見利反義,不義而富,無名而貴,仁者不為也”。這次鹽鐵會議最終在高級官僚代表與儒家學者之間相互攻擊與嘲笑之中結(jié)束,但會后這些文學、賢良不僅沒有受到迫害,反而得到了官方的委任。然而,這種幸運并不多見,更為常見的情況是那些與統(tǒng)治者欲望相背離但又堅持君子之道的士君子會落得生前凄涼而死后哀榮的境地(白國紅,2018)。表2中記載的關于生命終止的叫法,一般人生命結(jié)束叫做“死”,君子生命結(jié)束卻被稱為“終”。這些不符合統(tǒng)治者意愿的君子唯有在死后才能得到君主或皇帝所給予的具有象征性的榮耀,而生前的治國主張卻無法得以實現(xiàn),這是古代中國很多君子所倍感凄涼的地方。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不能拋棄的民族文化源泉,文化基因的傳承性使得君子品德與君子之道、君子修身養(yǎng)性方式方法乃至君子如何參與治國等理念,對新時代中國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價值。
在新時代的中國,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與激發(fā)中華民族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在經(jīng)濟與社會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一些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讓人去思考道德在調(diào)節(jié)人的行為方面所應發(fā)揮的作用。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其中“全民守法”應該是民眾日常行為的根本底線。對于諸如碰瓷、扶老人反被訛、問題疫苗等引發(fā)民眾普遍關注的惡劣行徑,司法程序在事發(fā)以后致力于給予公正的裁決,而人們更想去思考在文明高度化的當今社會這些道德淪喪現(xiàn)象為何會發(fā)生的問題。人的外在行為受其內(nèi)心欲望的支配,自古至今“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即飲食與求偶等基本需求是人最大的欲望,死亡與貧苦等不利處境是人最大的厭惡,由于“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禮記·禮運第九》),即人的欲望與厭惡深藏人的心中而不可測。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但必須符合道德以及法律的基本要求。道德作為事前調(diào)節(jié)機制,讓人在追求內(nèi)心所欲與回避內(nèi)心所惡時,能夠秉承基本的規(guī)范,進而守住“守法”這條底線。君子之道中的積極成分如果能讓現(xiàn)代人汲取精神與道德營養(yǎng),那么可以預見這些道德淪喪現(xiàn)象會大為減少,因為難以想象諸如孔子、孟子、顏淵等追求君子之道的人在當今社會中會做碰瓷這類事情。中共十九大報告強調(diào)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其中指出要“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這種道德要求與儒家秉持的君子之道中的某些道德觀念既一脈相承又富有新時代的特色。盡管君子之道對普通大眾來說是一種相對較高的道德要求,但在民眾科學文化知識越來越豐富的時代背景下,君子之道的大眾化推廣卻要比古代中國便利得多。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合理利用與宣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君子之道,能對民眾約束自身的行為產(chǎn)生積極作用,進而服務于“全民守法”這一法治目標。民眾自覺守法并按照高尚的道德行事,這本身就是治國的一大目標,同時也為推進新時代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提供積極幫助。
君子通過學習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新時代中國的學習氛圍以及教育目標與重視“形而上者謂之道”(《周易·系辭上》)的古代人才培養(yǎng)已有很大差別,但通過高尚的道德規(guī)范來提升自身的品性修養(yǎng)這種宗旨是一以貫之的。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廣泛弘揚”,其中君子之道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在加強黨對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以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的前提下,新時代思想意識領域的教育與學習之中應該弘揚君子之道中所包含的積極成分。君子修煉自己品德會強調(diào)堅持不懈,這與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所致力于推進黨內(nèi)外學習常態(tài)化制度化建設有類似之處,如中共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古代男性為了成為君子會不斷地學習,而女性群體卻被排除在外,這一古代中國所存在的女性歧視現(xiàn)象,在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下的中國幾乎已經(jīng)徹底掃除,這是弘揚君子之道的一個良好現(xiàn)象,因為女性也能成為君子。除了堅持學習之外,君子始終以警懼的心態(tài)來秉持君子之道。在新時代治國層面,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中強調(diào)共產(chǎn)黨人的憂患意識是憂黨、憂國、憂民,并指出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diào)“全黨同志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這樣才能抓住新時代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3月5日舉行的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思危方能居安”,從而“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告誡人們“要清醒看到我國發(fā)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新時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分析與解決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時,他們這種客觀冷靜并帶有憂患意識的治國思維對國家繁榮與民族發(fā)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個人的修身方面,能夠保持警懼之心的人不會與人因生活瑣事而產(chǎn)生糾紛,甚至會引發(fā)互相揪扭與撕打事件以觸犯法律(曹瑜,2009)。對于驕傲而言,西方文化特別是基督教的傳統(tǒng)觀點把驕傲定義為一種“罪”,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只是將其歸為道德上的缺陷(李斌等,2009)。君子警懼的心態(tài)讓人杜絕驕傲自滿,從而在人際交往之中避免被孤立。魯力(2016)研究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益影響,朱海燕等(2018)研究了充滿知識與感情的柔軟、溫暖以及富有正能量話語即“心靈雞湯”對大學生的某些影響。然而,君子警懼的心態(tài)啟發(fā)當代人如何保持心理上的健康,正如表2中第4條所提到的君子能夠保持“坦蕩蕩”的健康心理,小人卻具有“長戚戚”這種心理疾病。在社會治理中的心理學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之時(辛自強,2018),利用弘揚君子之道來保持民眾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順利開展,比如讓民眾在得到官方媒體證實之前謹慎地對待網(wǎng)絡輿論等心理行為就有益于工作的開展。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中國共產(chǎn)黨的堅強領導,如中共十九大報告所提到的“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作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者,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一個由九千萬左右共產(chǎn)黨員組成的群體。中共黨員首先要經(jīng)過嚴格的審查與評估才能入黨,政治素質(zhì)與道德品質(zhì)過硬才有可能成為黨員。君子是古代中國道德品質(zhì)高尚的一群人,毋庸置疑,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也是一群道德修養(yǎng)高尚與純潔的一群人組成,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一群新時代的君子。對于黨員來說,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這一價值觀與古代中國君子之道中的積極成分一脈相承,同時又具有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自身的特點。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可以通過參與中國共產(chǎn)黨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國家治理,其中“黨的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的中堅力量”。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遇到具體問題時,需要政策執(zhí)行者能夠謹慎地對待并能妥善解決(湯二子,2019),這要求干部的素質(zhì)必須過硬。為了建設高素質(zhì)專業(yè)化的干部隊伍,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在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之下,應該堅持“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yè)為上、公道正派”,這些對干部隊伍的要求特別是品德要求與君子所具有的諸多優(yōu)良品性是相通的。表3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月13日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對黨員干部所提出的“五個必須、五個決不允許”要求。對照表2中君子與小人的行為處事區(qū)別,這里五個必須所提的要求可謂新時代黨員干部中真君子的品德修養(yǎng),而五個決不允許所提到的行為恰恰與小人的行事方式相類似。
資料來源:《新時代熱詞》編寫組編寫的《新時代熱詞:100個詞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P88-89)。
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是為了實現(xiàn)與確?!皣乙磺袡?quán)力屬于人民”,讓人民能夠真正實現(xiàn)當家作主,其中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可以通過人民代表大會來行使國家權(quán)力,新時代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大代表會為治國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中共十九大報告告誡道“一個政黨、一個政權(quán),其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古代君子治國之道中亦將人民放在首要位置,正如孟子所言統(tǒng)治者“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弘揚君子之道中的積極成分對夯實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會產(chǎn)生促進作用。
在古代中國,君子作為一群道德高尚的一群人,對于維護與推進國家統(tǒng)治產(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君子之道作為君子的價值觀,要求君子相對于普通人來說,在道德追求、日常行為以及待人處事方面要達到更高的標準。將君子與儒家話語體系中的小人進行對比時,更能體現(xiàn)出君子道德與行為的高尚之處。君子之道所倡導的君子精神具有很強的原則性,從而讓君子不會對于那些違背于君子之道的人或事輕易妥協(xié),更不會向生活之困苦與艱難低頭與茍且。
在新時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思想與文化領域得到重視。君子之道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的積極因素可以在當代中國發(fā)揮余熱。對于當代社會中的一些道德淪喪之現(xiàn)象,君子之道給人帶來的道德修養(yǎng)提升可以減少這些不良行為。君子堅持學習以及警懼修身的品格,對于新時代的治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具有啟示與借鑒意義。新時代黨和國家的干部隊伍需要一些能夠憂國憂民、與民同樂的時代君子,也需防范一些貪污腐敗分子即時代小人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危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君子之道、君子精神、君子之行以及君子之求等觀念中的積極養(yǎng)分,理應通過重塑、整合以運用于新時代的中國。
〔參 考 文 獻〕
〔1〕白國紅.范雎之死新論——對秦簡《編年紀》昭王五十二年記載的再解讀〔J〕.歷史教學,2018,(20):43-49.
〔2〕曹瑜.因生活瑣事引起互相揪扭致一方輕傷是否構(gòu)成故意傷害罪〔J〕.法制與社會,2009,(31):100-102.
〔3〕陳紅玲.《孟子》君子意象的多重性向及其文化解讀〔J〕.學海,2018,(05):160-165.
〔4〕陳生璽.秦始皇緣何焚書坑儒〔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123-132.
〔5〕陳桐生.鹽鐵論(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6〕鄧夢軍.莊子圣人觀研究〔J〕.原道,2017,(02):205-217.
〔7〕傅道彬.中國文學的君子形象與“君子日”的思想話語〔J〕.文學評論,2018,(04):27-38.
〔8〕郭炳潔.近三十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研究綜述〔J〕.史學月刊,2015,(08):105-112.
〔9〕蔣國寶.儒家君子人格的當代意義——以孔孟“君子”說為論域〔J〕.道德與文明,2016,(06):82-88.
〔10〕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
〔11〕李斌,徐富明,鄧子娟.驕傲的研究述評及展望〔J〕.心理研究,2009,(06):25-31.
〔12〕魯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理論月刊,2016,(03):38-41.
〔13〕孟憲清.仁-道治國:論儒家的治理思想〔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02):8-13.
〔14〕湯二子.儒家孝式社會控制與當代國家治理〔J〕.原道,2018,(02):269-280.
〔15〕湯二子.中國歧視女性的社會根源及在國家治理上的紅利:古今論據(jù)〔J〕.制度經(jīng)濟學研究,2018,(04):176-206.
〔16〕湯二子.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之戰(zhàn)略及策略的國家審計研究——以旅游扶貧審計為例〔J〕.財貿(mào)研究,2019,(02):102-110.
〔17〕涂愛榮.《論語》中君子型人格范式解讀〔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8):87-89.
〔18〕吳寧.士君子、知識分子和意識形態(tài)〔J〕.原道,2016,(04):195-222.
〔19〕辛自強.社會治理中的心理學問題〔J〕.心理科學進展,2018,(01):1-13.
〔20〕易中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二版)〔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
〔21〕臧宏.說《論語》中的“君子”〔J〕.孔子研究,2019,(01):12-19.
〔22〕張茂澤.論孔子的君子觀及其歷史發(fā)展〔J〕.學術界,2016,(12):73-84.
〔23〕張毅.論《左傳》史料系統(tǒng)與先秦君子問題起源——《左傳》“君子”用法詳析〔J〕.北京社會科學,2016,(12):107-119.
〔24〕趙立慶.《周易》治國理政思想的“不易”與“變易”〔J〕.社會科學家,2017,(11):47-51.
〔25〕朱承.“君子”觀念的理論反思〔J〕.學術界,2017,(01):125-134.
〔26〕朱海燕,宋志一,張曉琳.“心靈雞湯”對溫度知覺、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8,(01):112-117.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