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實驗小學 李秀華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語文知識牽涉面較多,導致學生難以在學習過程之中形成完整的知識架構體系,最終導致學習之中出現各種問題。教師在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就可以積極利用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建立對應的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夠順利地理清邏輯關系,最終強化語文學習能力。通過語文知識來做好模塊化的規(guī)整處理,讓知識能夠具體化,這樣就可以方便學生的記憶與理解,而思維導圖模式的使用,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思維導圖在課前預習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課前結合課文,讓學生嘗試著繪制思維導圖,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把握主題思想。如,針對《曹沖稱象》一文的預習,就可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稱象步驟進行描述,然后利用分支將每一個步驟都表達出來,如:將其趕上船、畫線,一直到最后通過石頭重量的稱量來得到大象的重量。教師利用圖形清晰地展示復雜的稱象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其一目了然,同時也非常容易記住。之后,再由教師來進行講解,檢查學生的實際預習情況就會非常方便。因為每一位學生預習的情況可能會有所差異,所以教師也可以直接將學生預習之中的思維導圖來進行匯總,通過取長補短的方式,幫助學生實現思維導圖繪制能力的全面提高。
1.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在閱讀教學之中利用思維導圖模式,就需要訓練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來整理閱讀的內容,并且將其轉化為圖形語言。如:針對《少年閏土》這一文,通過閱讀,學生就可以逐步充實思維導圖的內容,并且突破重難點,找到衍生出來的“二級主題”。如,形象、趣事、由來等等,并且結合粗線條標明其內容,具體見圖1所示。
圖1 《少年閏土》
思維導圖的利用,可以勾勒出整個結構,通過“我”與閏土的童年趣事作為基本的講解重點,這樣就可以抓住關鍵詞語,讓學生能夠準確地把握學習重點,最終提高其閱讀能力。
2.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目前,在小學生的寫作教學中經常會出現無話可寫、內容空洞的問題。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小學生對于生活缺乏洞察,并且思考深度不夠,很難將原本發(fā)散的、碎片化的思維組織成文,而思維導圖的使用,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個問題。
針對提煉寫作程式,掌握最基本的寫作方法。小學生需要整體上把握寫作,只停留在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上,很難針對同一類型的文章結構做好對應的提煉與歸納,這樣就可能出現主線不明、缺少中心、內容渙散等情況。比如,對于“一件開心的事”和下一次再寫作的“一件難忘的事”,就不會存在太大的區(qū)別,就算是更換了其余的事情,也是基本類似,這樣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并沒有太過于明顯的效果。
思維導圖的運用,就可以通過關鍵詞來歸納常規(guī)的模式,具體見圖2所示。通過歸納的步驟,配合針對性的練習,就可以了解記敘文寫作的一般結構。思維導圖模式的使用,同時對于具體的寫作問題歸納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在作文開頭,學生感覺無從下筆,在這個時候就可以考慮到思維導圖模式的利用,能夠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對常見的開頭方式加以拓展,具體見圖3所示。在這一思維導圖之中,學生可以將其作為基礎來整理與歸納自己已有的文章,從而找尋對應的開頭方式來寫入思維導圖,這樣就可以將自有的作文開頭方式和風格完美地呈現出來。
圖2 記敘文寫作常用結構
圖3 作文常用開頭方式
目前,大部分學生的課后學習都是以復習為主。將思維導圖直接使用到課后復習中去,就可以通過回憶中心點來帶動回憶文章的基本內容,然后利用連線和節(jié)點回憶,這樣就可以將中心點所輻射出來的知識形成相互的關聯,最終形成知識網絡。但是,學生的課后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課后的復習上,還需要將課堂教學之中的“結果”環(huán)節(jié)對學生起到啟發(fā)和引導,從而勾起學生繼續(xù)探究和學習的欲望。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經常在“舉一反三”之中得到體現,通過一篇文章來閱讀這一類型的文章,利用一道習題來學習對應的題型,這樣就可以滿足“類比閱讀→類法運用→類型拓展”的要求。思維導圖就好比一張大網,在這一個網絡之中需要注重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構建學生專屬的知識體系,讓學生擁有自己的一片語文天地。如,在針對《天安門廣場》一文的結尾中,就需要圍繞課堂之中學生重點探究的方法來實現寫法的合理轉換,可以為學生推薦《長城》《頤和園》的閱讀模式,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方式的繪制,實現方位轉換寫法的有效鞏固。這一張思維導圖就好比是一張地圖,可以帶領學生對于北京的各個景點進行瀏覽,最終滿足學習要求,達到課后學習的目標。
總而言之,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思維導圖方式的運用正在積極地轉變現有的教學模式,能夠針對不同學生的要求和對應的文本內容來進行教學。再加上思維導圖本身帶有的開放性和延展性,相信一定能夠帶領師生走入更加廣闊的語文學習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