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問女兒桔子:“明天早上想吃什么?”
她問:“都有什么?”
“紅豆薏仁粥+煮雞蛋+牛奶;餃子+蔬果汁;蛋餅+燕麥牛奶?!?/p>
她淡淡地回應:“都還可以,你做什么我都吃?!?/p>
我補充道:“最后一種:五彩炒飯+牛排+蔬果汁?!?/p>
桔子的眼睛立馬亮了,她毫不猶豫沖口而出:“我要最后一種!”
一份美好的早餐有什么功效呢?桔子帶著對它的向往,很快睡去。第二天早晨,鬧鐘響起,她沒有要我喊,一骨碌爬起來:“媽媽我的炒飯好了嗎?牛排好了嗎?”
食物們已經(jīng)擺在餐桌上,“汩汩”地冒著香氣,桔子洗漱完畢,打開手機聽英語,然后興致勃勃地享用她的早餐。全部光盤。她擦嘴,哼著歌曲換鞋,拿電話手表,背書包,心滿意足地上學去了。
想起前一天的早晨,我煮了一碗面條,用了辣椒炒肉做碼子,以為她愛吃,結果只吃了小半碗,說是沒胃口,然后中午打電話來,說是快餓出低血糖了。
這兩個早晨,就是非常好和“還可以”的對比。
桔子是一個溫和的孩子。她一般不會用“很一般、不夠好、很差、難吃死了和我不喜歡”這樣的詞匯來形容事物,她用“還可以”來概括它們。如果我看不見她誠實的胃和真實的想法,就有可能被這些語言誤導。
我從人群走來,深知“還可以”是個大坑,所以很關注這個詞匯在她嘴里蹦出的頻率。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鼓勵她:依從直覺,體察內心所想,凡事做出最靠近心愿的選擇。物質生活不要貪多,購買可以減少,但質地有要求,盡可能靠近喜歡的樣子。這是從小就滲透的理念。
曾經(jīng)讓她試過一堂課,上完問她感受,她反應平淡,說“還可以”,當時拉著她轉身就走。
“還可以”的課,沒有必要上。孩子的時間和精力那么寶貴,為什么要砸在這些不死不活的事情上呢?
經(jīng)常陪她去上芭蕾課,那是一種與“還可以”天差地別的狀態(tài)——每次她都去得很早,別的班還沒下課,就在小教室里練習,等到別的班集合了,迫不及待地沖進去——真的是“沖”,生怕少跳了一分鐘,中間除非老師要她們出來擦汗和喝水,不會找任何理由離開教室。整個過程,電量滿格,眼睛雪亮。
芭蕾課是一個標準。一個進對了教室的標準。它讓我知道她熱愛的課堂長什么樣子。后來,低于這個標準的課外班,我們全砍了。省心省力省錢的結果,是她有更多的時間沉浸在喜歡的事物上。心不雜,才能有所為。
孩子的心性,是很好辨別的。如果不用“還可以”的事物去奴役她、占有她,讓她以為“還可以”就是人生的常態(tài),一種叫作驚喜的東西,就會在她的眼里和心里肆意生長。
與孩子相比,成人簡直是“還可以”的重災區(qū)。一份“還可以”的工作,一段“還可以”的感情,幾乎可以撂倒很多人的一生。
“還可以”的感情,“還可以”的關系,有什么樣的特性呢?它不是一個最佳選項,甚至不是一個次優(yōu)選項,它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選項。一個可以暫時填補寂寞,但長期來看讓你變糟糕的選項。它就像一個泥潭,你一旦陷進去,有時就很難拔出來。
年歲漸長。越來越覺得,人們的生活品質,基本上與他們的心智、膽識和能力成正比。人的命運,除了少數(shù)是運氣使然,大部分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美好人生是一個稀缺的果子,需要經(jīng)常對庸常說“不”,并且持續(xù)地奮力伸手,才有可能采摘到。將就、妥協(xié)和放棄的人生態(tài)度,注定與它錯失。
希望我的這個叫桔子的孩子,從否定一份不喜歡的早餐開始,不斷積蓄力量,清理前路上那些“還可以”的食物、衣服、關系,擁有干凈和清朗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飽滿地度過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