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5日晚,北京保利2019春拍“禹貢Ⅱ——雍正御器廠三希”專場在北京四季酒店舉槌,共推出3件拍品。其中,本季古董板塊的明星拍品、拍前就備受關注的清雍正御制青花釉里紅云海騰龍大天球瓶隆重現身。
該天球瓶現場拍賣以2800萬元的價格起拍出價,經過近半小時競價,最終以1.28億元落槌,加傭金以1.472億元成交,超越佳士得香港2018春拍以1.306億港幣拍出的清乾隆斗彩加粉彩暗八仙纏枝蓮紋天球瓶,成為市場最貴天球瓶,同時也是“中國內地最貴陶瓷”。
雍正一朝雖僅十三年,但御窯質量上佳,特別是自雍正六年唐英督理景德鎮(zhèn)御窯廠陶務以來,制瓷工藝不斷推陳出新,所出御瓷質量精絕,引來后世贊譽無數,史稱“唐窯”。
本件大天球瓶即為“唐窯”所出精品。器物體量恢宏,直頸粗壯,腹部渾圓,造型及紋飾母本當自永宣御窯天球瓶化裁而來,足脛部繪海浪翻滾,口沿繪海水紋一周,其間留白,自右向左書大清雍正年制楷書橫款,字體工整雋秀。頸及腹部通體滿繪云龍圖案,釉里紅繪一蒼龍于云氣中騰躍,口齒怒張,須發(fā)披散,右前爪前伸追逐前方的火珠,龍爪為三趾,皆鋒利尖銳。其身形于云氣中時隱時現,將飛龍在天的靈動體現得淋漓盡致;而本品之青花與釉里紅均鮮妍欲滴,恰到好處,愈見其難能可貴,由此也可見本品燒制技術之爐火純青,可謂蓋世之佳作。
本件天球瓶所繪云龍紋樣源自南宋著名畫家陳容墨龍圖,鋒利的三趾龍爪尤為引人注目,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此式龍紋常見于唐、宋、元工藝美術,清代則極為罕見,此時官窯幾乎都為模式化的五爪龍,考其緣由,當是本品以陳容畫作為粉本,是一件獨特的“畫意”御瓷。
(來源:人民網)
◎排列整齊的魏晉家族墓
◎魏晉時期的金頭飾
◎魏晉銀質龜紐“偏將軍印章”
近日,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盛大開幕。綠色生活、美麗家園,夏都延慶媯水河畔花團錦簇,美不勝收。2016 - 2017年,在配合場館建設的考古工作中,經過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一座座沉睡地下的古墓?jié)u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這些重要的考古發(fā)現,讓媯川的歷史更加清晰。
世園會會址的考古勘探面積約270萬平方米,為延慶歷年考古之最;年代跨度約兩千年,自西漢、東漢,歷魏晉、唐代、遼金至明清各時期;類型包括墓葬、窯址、水井;發(fā)掘了1100余座不同時期的古代墓葬。出土的寶貴文物為我們講述了媯川的如煙往事。
(來源:北京日報)
◎圖為《薩埵太子本生故事畫之群虎》出自莫高窟第301窟(北周)。敦煌研究院供圖
◎圖為莫高窟332窟中繪于初唐的“雙孔雀” 。 敦煌研究院供圖
敦煌研究院近日從石窟壁畫、敦煌文獻、館藏文物中梳理歸納出與動物有關的繪畫故事,反映出了上千年前的敦煌,工匠們已經利用畫筆,敘說動物的故事,他們批判涉獵、屠宰,乃至一切傷害動物的行為。
莫高窟301窟中,虎媽媽端坐在地,環(huán)視圍繞在自己身邊的七只虎寶寶。它們游戲正酣——有的來回踱步、有的東張西望、有的玩鬧戲耍,看著自己的孩子漸漸長大,媽媽露出欣慰笑容。不得不說,動物畫中的母子情深,無疑是敦煌壁畫中的一抹溫情的“暖色調”。
自漢代始,孔雀以貢品的形式開始傳入中原,伴隨著佛教的傳播與發(fā)展,“孔雀為經,鸚鵡語偈”觀念深入人心,孔雀的形象逐漸在漢地中原流行開來,在敦煌壁畫中,孔雀形象多出現在裝飾圖案和經變故事中,形態(tài)多種、活潑生活。
在敦煌的動物畫面前站久了,不免卷入一場古老的“愛心風暴”——古代工匠們在一筆筆仔細還原動物的樣貌、氣質和神態(tài)時,自然而然地帶入對它們的溫情和愛心,這是他們的創(chuàng)作之本,否則動物們便無法從筆下復活。
(來源:中國新聞網)
◎波蘭國家博物館館藏的長殼鐘和黃銅鑲嵌的木質柜子,極具中國風。
◎俄羅斯的茶壺李韻/攝
◎三足紋章瓷罐
◎中國風格的伊朗瓷盤
“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展期自4月11日至7月14日,十三個國家級博物館共襄盛舉,在國博展出234件精美文物。高規(guī)格、高標準、高質量,這種“三高”展覽,不說“絕后”,至少也是“空前”。
以前提到絲綢之路,一般想到的會是黃沙漫漫、駝鈴聲聲。但實際上,除了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的經貿往來、信仰傳播和文化科學的交流中,也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此次展覽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個板塊,按照地理方位,將絲路沿線各國乃至全球文明納入到人類文明交融互鑒的視野中來,旨在通過全面展示兩條絲路文明交匯碰撞的壯闊畫面,揭示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未來發(fā)展的大勢所趨。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