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清平樂·村居》的教學為例,論述思維力在兒童智力構成中的重要位置,提出通過創(chuàng)設場景的方式啟發(fā)兒童思維,使學習不斷走向深入的教學建議,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場景創(chuàng)設 情感 思維 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A-0034-02
關于語文教學,部編版教材主編溫儒敏認為,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比較而言是所有學科中最基礎的。學習語文,除了提升聽說讀寫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學就是教思維,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了,其他能力水漲船高,智力水平自然就上了一個臺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千方百計地引領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設計中,筆者著力在創(chuàng)設場景上下功夫,通過幾次適切的場景啟發(fā)兒童的思維,引領兒童不斷深入學習,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用已知打開兒童的世界
兒童的世界是豐富的、形象的,也可能是孤立和零散的,而書本內容是生活的呈現,是人類文明的傳承。由于書本的內容是以符號的形式來呈現的,如果僅靠一般的講授,那么它跟兒童的世界是不匹配的。面對這個問題,我們的對策是以學生的元認知為基礎,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即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學習場景,以通過展示已有生活經驗來鏈接未知的中介,拉近兒童與世界的距離,從而引領學生深入學習。
【課堂鏈接一】誦讀組詩,引入場景
1.師:(板書:村居)看到“村居”這兩個字,你想到什么?
生:農村生活、田園風光。
2.師引讀詩句(流程:課件呈現—指名生讀—師生評價—再讀感悟)
(1)師出示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全詩,指名學生讀,然后引領學生想象由籬笆、小路、飛菜花叢中的兒童等元素所構成的一幅村居圖。
(2)師出示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讓學生通過畫面和朗讀體會我國古代農村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方式。
(3)師出示高鼎的《村居》,讓學生在場景描述中感受草長鶯飛、爭放紙鳶的鄉(xiāng)村生活圖。
3.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是描寫鄉(xiāng)村生活的,自由讀一遍,然后思考:這首宋詞跟我們剛剛讀的詩有什么不一樣?(詩詞比較學習)
創(chuàng)設場景,帶領學生從已知走向未知,是我校十多年來進行求索課程研究,激活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之一。書本知識往往是從生活場景中梳理與提煉而成的,兒童學習這些知識時就應該回歸到生活中去。今天在課堂上展現的田園村景圖,正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場景。我們梳理組詩教學背后的場景元素,使用再現、借用等策略,使場景得以還原,讓知識保鮮,感性浸入,豐富鏈接,從而使學生漸入佳境。而組詩教學又為下面的宋詞教學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著名學者皮爾森曾說:“文化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苯處煴仨毾敕皆O法在已知與未知之間建立橋梁,讓學生不斷地積累、濡染知識,并逐步內化、提升,最終形成高雅的審美情趣。
二、用想象豐富兒童的世界
場景學習的重要意義就是培養(yǎng)想象力。想象是兒童的天性,是創(chuàng)新的前奏。語文學習中想象力的培養(yǎng)不是空中樓閣,必須依托相關的文本,與文字作者、主人公及自己對話,將冰冷的文字與自己的生活世界相對接,產生相應的聯想,從而學到活的知識,真正促進學習活動真實發(fā)生。想象需要浸入,更需要靜學和獨學。
【課堂鏈接二】品讀描摹,融入場景
1.師:詩與畫是密不可分的,《清平樂·村居》這首詞就是一幅詩畫融合的“村居圖”。讀讀詩句,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畫面呢?(指名生答)
生:風光圖、翁媼圖、三兒圖。(師用課件呈現相應的畫面)
2.師:在這三幅圖中有一共同的意象是什么呢?(生:溪)
3.師:是的,這首詞雖然只有短短的46字,但緊緊圍繞“溪”這一意象,景人交融,各有各的情態(tài)。你最喜歡哪一幅?
4.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師通過任務驅動,讓生以小組的形式研究專題:品讀最喜歡的一幅畫面)
(1)走進畫面:我們看見/聽見? ? ,感受到? ? ? ?;
(2)解密畫面:“? ”詞語用得精妙,妙在? ? ? ?;
(3)吟誦畫面:用聲情并茂的朗讀傳遞畫面。
5.小組匯報,讀中感悟。
(1)體會風光圖的寧靜優(yōu)美。(師板書:美)品味“青青草”的妙處。有感情地朗讀。
(2)體會翁媼圖的美好。品味“吳音”的柔婉。(如果班上有蘇南人,就請讀一讀)想象翁媼的對話(從收成、兒子們的勤勞持家,引發(fā)對鄉(xiāng)村風光、幸福和睦的家庭生活、孩子成長的陶醉)表現出“相媚好”。(多向思維)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3)體會小兒的無賴。
小兒圖中“臥”字的推敲(引導學生用換字法、動作法激發(fā)想象,體會小兒的可愛)
師:你再看,他剝了那么多蓮蓬,自己吃得了嗎?還會給誰?怎樣給呢?(讓學生想象畫面)
讓學生練習朗讀,讀出小兒子這種可愛的、頑皮的,無拘無束、悠閑自在的樣子。
學生想象的過程就是讀懂詩句、以“畫”解詩的過程。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就能在鮮活的畫面中再現詞的意象。他們的想象依托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因為帶有個體的感情色彩,詩詞中固有的意象顯得更加靈動、鮮活,他們表述出來的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幅有色彩、有情趣、有生命的圖畫。換言之,這是在以“畫”賞詩。想象使兒童能夠自主運用有思維含量的學習場景進行助學,思維水平得以整體提升。這就像古人看廬山那樣,只有將遠近高低的景致結合起來全面思考,形成一個場景,并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能發(fā)現他人不曾發(fā)現的新現象和新規(guī)律,進而促進思維廣度和深度的發(fā)展。
三、用情感伴隨兒童的世界
從兒童成長過程看,小學階段的兒童對問題的研究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低年段兒童思維的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到了中高年級,開始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兒童有時往往不夠明晰自己的一些想法。那一絲絲靈感若隱若現,兒童能隱約感知,卻又似乎難以捕捉;想要傾吐,卻又似乎不知如何準確表達,呈現似懂非懂,說不清、道不明的思維膠著狀態(tài)。此時,教師如果能創(chuàng)設場景,讓情感伴隨思維發(fā)展,就一定會收到出人意料的學習效果。
【課堂鏈接三】知人論世,升華場景
1.師: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幅溫馨靜謐的村居圖中飽含著詞人怎樣的情感?
2.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喜又醉):不過,這首詞就是寫作者對農村平靜安寧生活的歡喜與沉醉嗎?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了解辛棄疾的一生。
3.師出示辛棄疾的有關資料讓學生閱讀。在沉郁曲折的樂曲聲中,學生了解到辛棄疾從21歲開始投筆從戎,用手中的劍抗擊金兵。他輾轉軍旅生活,一生殺敵無數。其間結合自己的生活創(chuàng)作了大量富有愛國熱情的詞作,充分顯示出卓越的文學成就。他是主戰(zhàn)派,極力主張抗金北伐,無奈良言不被采納。更讓人感到憤慨的是,在他42歲時,竟然被人構陷,朝廷解除了其軍職,讓他賦閑到吳地(今江西省上饒地區(qū))的農村。在這里,辛棄疾一呆就是20年,寫了大量關于農村題材的作品,《清平樂·村居》就寫于這一時期。
4.師用多媒體標紅關鍵詞,繼續(xù)配樂讀,最后定格在關鍵字詞的學習上。(關鍵詞為表現時間的推移和不幸命運的短語)
5.師追問:你從中讀出了什么?(生:同情、悲憤……)
師:辛棄疾一生寫詩600多首,跟“醉”有關的一共寫了148次,幾乎占了他全部詩詞的四分之一。
6.師出示其他與“醉”有關的詞句。(課件呈現)(指導學生讀,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
師:這些詞句分別是《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念奴嬌·賦雨巖》。(通過品讀,學生明白雖說辛棄疾心情苦悶,只能借酒澆愁,但實際上在他內心深處依然認為自己是寶刀未老,渴望重上前線,北伐抗金)
7.讀寫結合:我一生渴望收復中原,使百姓安居樂業(yè)。
很多教師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可能只是關注“喜”和“醉”。為了讓學生看到文字背后、形象深處的東西,筆者引入了詞人的生平及寫作這首詞的背景資料,且三次呈現背景資料,并配上《英雄的黎明》這樣的音樂。這一場景的創(chuàng)設極有震撼力,原本輕松的課堂頓時沉靜了下來。隨著字幕的滾動,學生似乎也融進作者當時的生活遭遇之中,此時的背景史料是學生深入理解的憑借。音樂停止后,“同情、憤恨”等關鍵詞從學生口中出現,這是對“醉”與“喜”的理解,而讓學生的情感宣泄得淋漓盡致的是讀寫結合的寫話練習。這樣的閱讀教學,有層次、有深度。經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在閱讀時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眼光會變得銳利而深刻一些,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也會漸漸增強。
可以這么說,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秘鑰毫無異議的應該是問號。兒童帶著問題或者專題,沉浸在真實場景之中,必將更能誘發(fā)靈感思維,提升學習效率。隨著部編版教材的逐步使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將修訂和頒布,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也相應地加上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烙印。學生必須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和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構建起語言知識體系,不斷尋找提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策略?;谶@樣的認識,進行場景教學設計,目的是為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不盲從,不迷信,勇于否定過往的意見和認識,讓場景學習助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是未來課堂的主要趨勢。
【參考文獻】
[1]陸咸喜.《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0(1)
[2]李筱靜.品村居之美 悟化用之妙——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C刊,2018(2)
[3]張雨.古代天真爛漫的童趣詩詞[J].課外語文(中),2016(6)
[4]孫妍.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教學初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14)
[5]孫明梅.例談背景資料對提升閱讀效果的作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4(28)
[6]褚敏.論小學科學素質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有效結合[J].新課程·小學,2016(12)
作者簡介:姜梅紅(1970— ),女,江蘇揚州人,大學本科學歷,江蘇省特級教師、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