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忠偉
《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diào),有效實施信息技術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有效開展各學科學習和探究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主動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可以拓展學生“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所需的信息技術技能,鞏固信息素養(yǎng)和技術創(chuàng)新意識”。
學習是動作與思維相結合的活動,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學生身體活動是不可分離的,學生的操作是“做”——實踐,動腦是“思”——思維。信息技術的學習,是“做中學、學中思”,動手實踐往往伴隨著思維的發(fā)展。
在小學生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如何利用學生的思維特征來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呢?本文結合筆者自己的教學實踐,關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操作思維的發(fā)展。
操作思維的內(nèi)涵
操作思維又稱直觀動作思維。它的基本特點是思維與動作不可分,離開了動作就不能思維,思維的發(fā)展伴隨著動作的存在而存在。動作思維往往與當前直接感知到的對象相聯(lián)系,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不是依據(jù)表象與概念,而是依據(jù)當前的感知覺與實際操作,動作思維是抽象邏輯思維產(chǎn)生之前的一種思維形式。
人的學習主要分三個階段:剛開始是以“感覺——動作”為主的階段;其次是以感官系統(tǒng)到大腦經(jīng)驗的學習階段;最后是以意志、情感為核心的經(jīng)驗同多感官獲取的表象抽象相結合的階段。
小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是從動作思維開始的。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眼睛觀察、耳朵聽取、動手操作獲取經(jīng)驗和信息技術知識,再經(jīng)過大腦思考,歷經(jīng)動手實踐,發(fā)展信息技術素養(yǎng)。
操作思維對于信息技術學習的價值
信息技術是以“動手做”為主的操作性的課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更多的是以操作來掌握基本技能。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關注“操作思維”主要是基于以下因素。
1.基于信息技術學科“動手做”的特征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學習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術,需要學生動手、動腦。無論是鍵盤練習,還是鼠標操作,都需要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貫穿整個信息技術教學的始終。
2.基于小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
心理學理論指出,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身心發(fā)展不成熟,其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為輔,思維發(fā)展依賴于身體與外部世界的作用。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離不開大腦,離不開實踐的參與,動作與思維始終相伴。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決定了課程學習應強調(diào)兒童的天性,張揚兒童智慧生長的力量。
3.基于非輸入性學習的需要
學習活動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的認知:一種是傳統(tǒng)的輸入性的學習理論,在這種取向下,把學習個體看作容器,學生學習知識主要來自外部知識的輸入,如教師的傳授、媒介知識傳輸?shù)取_@種觀念主要強調(diào)了知識的傳輸過程,單純片面地認為學生學習知識主要是輸入,則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一種是非輸入性的學習理論,強調(diào)學生對外部世界的認知過程,學生通過自身與外部世界互動,獲取學習材料,結合自己已有的認知經(jīng)驗,不斷理解知識,進行深度建構知識,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4.基于隱性思維參與的需要
人的思維分為顯性思維和隱性思維,在學習中,學習者有時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思考什么,這就是顯性思維,但有時是無意識的,下意識的,這就是隱性思維。這兩種思維是相互伴生的,有時有些思維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這時就可以讓學生用動作和演示來表達自己的理解,闡述自己的思考過程。
關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操作思維的策略
1.貼近實際,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信息技術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門神奇的學科。小學生對未知、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點,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動手操作的激情。
例如,教學《初識WPS演示》時,教師設計了介紹自己學校的環(huán)節(jié),來引入認識WPS的教學。
師:同學們,近期老師要到外校去上課,為了讓外校的同學了解我們學校,你覺得老師應該怎樣介紹我們學校呢?
生1:應該介紹我們學校的校園景物。
生2:要介紹我們學校的一些榮譽。
生3:要介紹我們學校的一些活動,最好有視頻,有聲音。
生4:要介紹我們學校的辦學歷史。
……
師:為了更好地介紹我們學校,老師特意制作了一件禮品,大家想看看嗎?看完后請你說一說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教師播放演示文稿,展示介紹學校的情況。
師:從這個介紹中,你看到了哪些組成?聽到了什么?
學生匯報:文字、圖片、音樂……
師:剛才老師向大家展示的作品是一個演示文稿,它可以將文字、圖片、視頻和音樂等素材整合起來。演示文稿在我們的生活中用處可大啦,如產(chǎn)品介紹、自我介紹、輔助教學等。制作這樣的作品,需要專業(yè)的軟件,你知道有哪些軟件可以制作演示文稿嗎?今天向大家介紹一款專門用于制作演示文稿的軟件——WPS演示。這款軟件又稱為“幻燈片制作軟件”。
……
在學習新知之前,教師先播放一個演示文稿,包括漂亮的背景、多變的動畫、聲音效果和學生喜歡的活動片段,并介紹WPS演示文稿的特點和作用,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WPS演示文稿的興趣。
2.任務驅動,實踐操作感悟
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在操作加工中不斷獲取新的知識,發(fā)展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建立個人博客》時,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教學任務,驅動學生不斷進行學習探究,進行實踐操作,在實踐中發(fā)展學生的操作思維。
(1)認識博客
在新課學習時,教師先設計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不同的網(wǎng)址,讓學生依次訪問提供的網(wǎng)址。學生通過瀏覽教師提供的博客網(wǎng)址,獲取不同人士的個人博客的信息認識。在學生瀏覽后教師告知學生,這些網(wǎng)址實際上都是博客。
揭示:博客(板書)
師:通過剛才的瀏覽,大家獲得了不少的信息,說一說,你認為什么是博客?
在學生交流信息的基礎上,教師揭示學習任務:大家說得都不錯,今天我們來一起認識博客。博客就是個人在網(wǎng)絡上記錄生活點滴的個人空間之一。
師:你聽說過博客嗎?請閱讀教材上的相關內(nèi)容。
學生自學教材和教師博客里的相關內(nèi)容,初步認識博客。
學生匯報學習成果。教師板書記錄學生匯報中的關鍵詞,如交流平臺、個人網(wǎng)站、日志等。
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形成對博客的初步認知。
師:個人的博客包括哪些內(nèi)容呢?我們?nèi)绾谓⒆约旱牟┛湍兀?/p>
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日志欄目規(guī)劃的意識,交流日志中常出現(xiàn)的內(nèi)容,初步建立日志分類的概念。
(2) 注冊博客
師:我們學習過電子郵箱、論壇,在使用這些網(wǎng)絡交流工具之前,都有一個步驟,它們都要先注冊,同樣在建立個人博客時,首先也要注冊。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注冊的方法,利用已有知識經(jīng)驗嘗試注冊。學生嘗試注冊有困難的,可以同桌或小組間相互幫助。在注冊完成后,請學生介紹注冊時的注意事項。在學生完成博客注冊后,教師重點讓學生認識博客有三個常用的頁面——博客網(wǎng)站首頁、個人主頁、管理頁面,分別說明它們的作用,明確博客使用的方法。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教師將博客定位為一個網(wǎng)絡交流平臺,同時也是學生的個人網(wǎng)站。在教學剛開始的時候,安排了學生瀏覽不同人士的博客。通過瀏覽來形成對博客的直觀認識,同時構建博客的初步概念。在此基礎上,通過知識遷移,學習注冊,發(fā)表日志,對博客的基本操作有個初步理解。
3.應用拓展,實踐操作感悟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通過有限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建立信息技術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學用結合”,把學習的內(nèi)容應用到生活實際問題中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正確的學科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建立個人博客》時,教師通過讓學生使用博客,引導學生嘗試寫博客里的第一篇日志,發(fā)展學生的應用能力。
師:你準備寫點什么呢?
學生討論并匯報。
師:大家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也有很多想在博客上表達的。
提出要求:如果日志正文每個人只寫1至2句話。那怎么寫呢?
請一位學生上來演示基本方法,教師指導糾正。
展示與交流學生日志作品,并對學生作品進行簡單評價,交流學生作品,反饋學生完成情況,拓展學生思維。
結合板書總結學習成果,讓學生說說個人博客進一步完善的目標,為后續(xù)學習做鋪墊。
通過教學實踐,達到預設的基本教學目標,學生能夠形成對博客的初步了解,通過注冊博客、發(fā)表日志,不斷發(fā)展學生學習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依據(jù)學生認知的特點,結合信息技術的內(nèi)容知識,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發(fā)展思維品質,沉淀信息學科素養(yǎng),生長學習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