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 金湯東 張麗 刁青云 侯春生
(1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北京 100093;2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1;3浙江慈溪市億園蜜蜂授粉專業(yè)合作社,慈溪 315334)
蜜蜂是與人類以及大自然密切相關的社會性昆蟲,它不僅可以為人類提供營養(yǎng)價值高的蜂產品,而且通過為開花植物授粉維持生態(tài)平衡,對保護和維持生物多樣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但是蜜蜂是社會性昆蟲,易受到病毒、細菌、真菌及寄生蟲的威脅,嚴重影響蜂群的健康發(fā)展。除此之外,病害的發(fā)生易導致亂用藥,影響蜂產品的質量,進而給蜂農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2]。在蜜蜂的多種病原中,病毒由于分子小、易突變的特點而備受關注。目前已分離得到的蜜蜂病毒至少有20種,大多數為小RNA病毒,至少有9種病毒已完成了全基因組測序[3]。其中黑蜂王臺病毒(BQCV)是引起蜂王幼蟲及蛹感染的主要病原,該病原通過黑化蜂王幼蟲并可導致巢房變黑,進而引發(fā)蜂王壞死于巢房內。大量研究發(fā)現,BQCV的流行與蜜蜂卷翅病毒(Deformed Wing Virus,DWV)及Nosema ceranae等其他病原的發(fā)生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BQCV首次分離于蜂王的幼蟲和蛹,在死亡的蜂蛹中依然可以檢測到[4]。BQCV屬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是單鏈正義RNA病毒[5],2002年Mayo[6]首次將其歸于雙順反子病毒科(Dicistroviridae),蟋蟀麻痹病毒屬(Cripavirus)。其病毒粒子直徑約30nm,結構為正二十面體圓形,無囊膜。Leat等人在2000年首次完成全基因組序列測序,證實該序列包括ORF1和ORF2兩個閱讀框,ORF1與ORF2之間存在一個非編碼區(qū),為內核糖體進入位點(IRES),可啟動ORF2的翻譯,同樣在5′端UTR也含有一個內核糖體進入位點[7-11]。基因組結構如圖1。
圖1 BQCV的基因組結構圖
通過比較不同來源的BQCV基因組序列,發(fā)現ORF1序列更多樣,相似度低,而ORF2的同源性強,是高度保守序列。ORF2所編碼的VP1、VP2、VP3、VP4四個結構蛋白,保護病毒核酸,四個結構蛋白的分子量分別為34、42、29和6KDa。而ORF1主要由非結構蛋白構成,包含解旋酶、3C樣半胱氨酸蛋白酶和依賴RNA的RNA聚合酶3種非結構蛋白?;蚪M中5′端的連接蛋白和3′末端Ploy(A)具有保護和維持基因組穩(wěn)定的功能。
1977年Baily等[12]首先報道了BQCV。BQCV首次分離自死亡的蜂王幼蟲和蜂蛹,隨后在工蜂、雄蜂中都能檢測到該病毒,Tentchev等[13]首次用PCR技術檢測法國地區(qū)疑似健康的蜂群,證實了蜂群中有6種蜜蜂病毒的存在,包括BQCV,表明BQCV在蜂群中大多建立的為隱性感染。研究結果表明,BQCV對成年工蜂的感染率是86%,對蛹的感染率為23%,但工蜂等成年蜂并不會發(fā)病,沒有表現明顯的疾病癥狀,在染病的工蜂腸道中可以檢測到該病毒,但含量很低[9]。這些都證實工蜂攜帶了BQCV,但是通過接觸或喂飼可能感染蛹和蜂王幼蟲。國際上對蜜蜂病毒流行調查起步較早。匈牙利學者采集了自1999年至2004年的蜂樣,檢測了DWV、BQCV、急性麻痹病毒(ABPV)、囊狀幼蟲病毒(SBV)、慢性麻痹病毒(CBPV)、卡什米爾病毒(KBV)6種常見的蜜蜂病毒,發(fā)現DWV和BQCV流行率分別為72%和54%[14]。同樣,在以色列的意蜂中BQCV流行率是最高的,達到75%[15]。而蜂群中最重要的個體-蜂王,也是感染蜜蜂病毒最嚴重的個體之一,并且在蜂王不同組織及糞便物中檢查DWV、BQCV、ABPV、SBV、CBPV、KBV的發(fā)生,發(fā)現DWV和BQCV在中腸的感染水平最高,而SBV與CBPV在血淋巴的水平明顯高于其他組織[16]。
Li等[17]研究發(fā)現BQCV在中國中蜂的感染率較高,在19個省中的6個省發(fā)現了BQCV,甘肅省感染率(98%)高于在河南?。?2%)的感染率。最近,刁青云等對我國部分省區(qū)的蜂樣調查發(fā)現,BQCV是意蜂感染率最高的病毒[18]。另外,研究發(fā)現BQCV可以感染熊蜂等野生授粉昆蟲,發(fā)現DWV、BQCV、SBV和IAPV均存在于熊蜂中[19]。而對另一重要當地蜂種薩凡納蜜蜂調查發(fā)現,BQCV流行于南非23%的薩凡納蜜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蜂群中,但不能檢測到ABPV、CBPV、DWV和SBV[20]。
BQCV在蜜蜂的各種產物(蜂蜜、花粉、蜂王漿)中均可檢出,并能感染不同發(fā)育階段的蜜蜂,卵、幼蟲、蛹和成蟲都是感染對象[21]。研究表明,BQCV可通過水平和垂直途徑傳播,既可以在同一世代的不同個體間擴散,又可以通過交配感染受精卵進行垂直傳播[2]。同時,也存在潛在的載體傳播。
3.2.1 水平傳播
蜜蜂可以通過接觸、喂食、排泄物和唾液分泌物等傳播該病毒。陳彥平等[22]先后在蜂蜜樣品及蜂王的腸道內檢測到BQCV。工蜂感染BQCV后無明顯病癥,但它們將病毒通過分泌的食物傳染給蜜蜂幼蟲。蜜蜂的很多行為,如護理蜂王、哺育幼蟲、貯蜜等過程都會增加病毒傳播的機會及蜜蜂在清理蜂房時,接觸帶病毒的糞便同樣也會被感染[2]。
3.2.2 潛在的載體傳播
蜜蜂微孢子蟲病也是引起蜜蜂健康問題的重要蜜蜂疾病之一[23]。BQCV主要引起蜂王幼蟲死亡,影響蜂王的預蛹期和封蓋期,Bailey等[24]還研究發(fā)現,蜂群BQCV的爆發(fā)可能與微孢子蟲病有關,觀察發(fā)現,感染該病毒的蜜蜂常伴有微孢子蟲感染。并且BQCV病毒可在患有微孢子蟲病的成年蜜蜂上快速繁殖,春夏兩季微孢子蟲病爆發(fā)率最高的時期,BQCV的感染率也較高。體內存在BQCV的蜜蜂幼蟲或成年蜜蜂并不會表現相關癥狀,處于隱性感染階段,但當微孢子蟲侵染蜂群時,BQCV開始活躍,并表現明顯的臨床癥狀,春季和夏初是BQCV爆發(fā)的流行季節(jié)[4]。
外寄生性螨-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是引起蜜蜂蜂群大量損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感染大量蜂螨的蜂群中均可以檢測到BQCV,表明可能是瓦螨通過吮吸蜜蜂血淋巴來削弱成蜂和蛹的免疫力,進而加快BQCV的快速增殖[25]。
目前狄斯瓦螨與BQCV的互作關系還不是很明確。一方面,有些研究發(fā)現瓦螨和BQCV存在同時感染,可以作為病毒的傳播媒介,具有相關性。另一方面,Tentcheva[13]對于36個法國養(yǎng)蜂場的瓦螨樣品進行檢測,結果表明:86%的螨樣未檢測到BQCV。因此,蜂螨與BQCV的互作關系仍需進一步研究。
3.2.3 垂直傳播
蜂王是蜂群唯一的產卵蜂,蜂王的健康直接影響著蜂群的狀況,一旦蜂王染病將影響整個蜂群的健康發(fā)展。在蜜蜂的各個發(fā)育階段都可以檢測到BQCV,由于卵和幼蟲階段不會被瓦螨等寄生蟲寄生,當病毒感染蜂王后,后代可以檢測到BQCV,推測病毒可以由蜂王垂直傳遞到卵。并且Chen等[26]將感染病毒的蜂王產的卵表面進行消毒,然后檢測卵同樣發(fā)現了BQCV,也證實了BQCV可以通過蜂王垂直傳播給后代。另外,在雄蜂和其精液中也檢測到BQCV的存在,也為BQCV的垂直傳播提供了有力證據,但是目前沒有關于精子感染的相關實驗。
BQCV感染蜜蜂后,蜂王預蛹期和封蓋期受到較大影響,患病的蜂王身體變白,再慢慢變?yōu)楹冢詈笳麄€王臺也全部變黑。被BQCV感染的蜜蜂,行為失常,神經系統(tǒng)受損,學習能力和記憶功能衰退,無法辨別方向,采蜜能力喪失,發(fā)病后期全身抽搐無法飛行而只能在地面爬行,感染的蜂王王臺壁和蜂蛹均會變?yōu)楹谏?。并且BQCV在被蜜蜂微孢子蟲感染的蜂王幼蟲中快速增殖,加快王臺變黑[27]。BQCV同樣可以感染野生成年蜜蜂,感染后的癥狀也表現為王臺壁變黑,在死亡的蜂蛹和幼蟲中可以檢測到不同濃度的BQCV病毒粒子,感染初期同感染囊狀幼蟲病死亡的幼蟲頗為相似,蜂蛹呈白黃色,包裹一層堅韌的泡狀外皮。另外,對感染的蜜蜂組織進行RT-PCR檢測發(fā)現中腸的病毒水平最高,頭、淋巴、卵巢、精囊病毒濃度相對較低。
蜜蜂對于病毒病的防御是很有限的,或者我們對蜜蜂抵抗病毒的免疫機制了解的不夠。一方面,在進化中,嗅覺基因相對豐富,其他功能基因退化,導致蜜蜂自身的防御機制很弱,細胞吞噬作用對于病毒作用有限,可能是因為病毒可以在吞噬細胞中存活。另一方面,蜜蜂會同時感染其他疾病,弱化了相關的防御機制。BQCV和微孢子蟲病發(fā)病季節(jié)相同,微孢子蟲感染蜜蜂后會破壞中腸防御機制,從而使BQCV更加容易在中腸快速增殖。另外,微孢子蟲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是依靠糞便,從而很易使微孢子蟲與蜜蜂一起越冬,使得蜂群患病,也為BQCV的傳播提供了機會。BQCV的爆發(fā)往往會伴隨其他的蜜蜂病毒聯(lián)合致病,例如蜜蜂殘翅病毒、蜜蜂囊狀幼蟲病毒等蜜蜂病毒[28]。因此,其BQCV致病的機制仍未清晰,需要獲得單一病原,分別實驗及互作研究才能明確其致病機理。
通過癥狀診斷是最廉價和方便的方法,但病毒感染的癥狀大多相似,當出現明顯的癥狀時,病毒已經大規(guī)模爆發(fā)。蜜蜂蜂群會受到多種疾病的侵染,癥狀復雜難以判斷,且癥狀相類似的病原很多,癥狀診斷并不可靠。因此,要獲得確切結果還需要RT-PCR檢測等分子手段。
將病毒蛋白或純化病毒注入動物體內,待動物產生該病毒的抗體后,回收含有抗體的血漿并加入特定反應試劑后進行顯色,這種方法價格低、檢測速度快,但各蜜蜂病毒基因組之間存在一定的同源性,所以該方法的特異性較差,不適用于蜜蜂病毒的精準檢測[29]。
RT-PCR定性檢測技術應用十分廣泛,首先收集患病樣本,提取總RNA,進行反轉錄獲得cDNA,通過PCR儀擴增后經電泳、純化回收、提取質粒、測序等一系列步驟可準確鑒定出病毒種類[21];而通過設計特異性探針的qRT-PCR定量檢測同樣適用于病毒檢測[30]。實時熒光定量技術可以同時檢測多個病毒,快速、準確、方便,是目前主流的檢測方法。但是該方法對于樣本有一定要求,RNA容易降解,需要將樣本快速冷凍保存或在低溫下運輸。
隨著PCR檢測技術的發(fā)展,其快速、高效、簡便的優(yōu)點較為突出,多病毒同時檢測是目前的發(fā)展趨勢,Multiple RT-PCR[31]即多重RT-PCR在混合感染的鑒別診斷上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很高的實用價值。但是多重PCR技術要求也較高,其實驗設計較單一PCR復雜,技術難度大,因而在建立多重PCR反應體系時,必須對其中的主要成分和反應條件進行系統(tǒng)性的優(yōu)化[32]。
BQCV在世界各個國家地區(qū)的蜂群廣泛存在,BQCV在我國各省也均有分布,在國內西方蜜蜂蜂群中的感染率高于東方蜜蜂蜂群,野生蜂群中的感染率高于商業(yè)蜂群,成年蜜蜂中的感染率高于蜜蜂幼蟲[14]。BQCV更易感染西方蜜蜂蜂群,更易感染成年工蜂,大多情況下建立隱性感染,而且BQCV常常與微孢子蟲和蜂螨共感染。大量研究已經證實微孢子蟲和BQCV的共感染,導致蜜蜂大量死亡,嚴重削弱蜂群群勢,造成經濟損失。目前無有效的手段治療BQCV,但可以通過控制微孢子蟲等寄生蟲間接干預BQCV在蜂群中的流行與傳播是一個可行的辦法[33]。BQCV可水平傳播(喂食、清理、接觸、哺育),也可以垂直傳播(交配),所以定期更換蜂王可以降低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提升蜂群抵抗力,減少蜂群的損失。另外,蜂群大多情況下只是攜帶病毒,當遇到外界壓力因素,才會激活病毒快速增殖。因此,健康的管理方式,如保證食物充足、調節(jié)溫濕度、做好消毒工作等日常管理工作,是避免病毒爆發(fā)的關鍵。另外,BQCV的基因組已經被解析,對于其結構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未來可以從基因角度治療或防御BQCV。同時,加強BQCV與其他重要病原的互作研究也將為深入探討B(tài)QCV的致病機制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
致謝本項目得到浙江省寧波市科技計劃項目資助(2017C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