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靳輝
我的家在北京南城的永定河畔,離河堤僅幾公里遠。每年左堤路旁樹葉滴紅泛黃的時候,就到了秋雨頻繁的時節(jié)。人們在夏季的炙烤中盼望秋天能早些到來,在臨冬時又期盼它晚些再走才好,沒有哪個季節(jié)能讓人珍重如斯——像尚未謀面的戀人,像久別重逢的老友,像用心私釀的一壇好酒。秋雨的美是與生俱來的,它繼承了秋的內(nèi)斂與包容,就像娃娃遺傳了媽媽的美,絲毫沒有戛戛獨造的突兀之感。
豐子愷在《秋》一文中曾寫到,“并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且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秋雨沒有二月草芽新雨的驚喜,也沒有夏季大雨如磐的豪情,更無冬日“霽月沉瑤池,玉塵浮云端”的精致,但是,秋雨好就好在它的調(diào)和,它把冬的醞釀、春的生機、夏的滋養(yǎng)統(tǒng)統(tǒng)拿過來,圓滿起一個豐碩的秋。
記得去年仲夏夜晚,人燥熱得不行,忽而有絲絲涼風徐來,掛在窗上的風鈴也叮當作響。我徑直走出門外聽風望云,滿心都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期待。不久,風雨如期而至,人豁然清爽,于是我滿心歡喜地寫下了一首小詩,來表達我當時的喜悅心情:
夏雨
小筑夜聽雨,
涼風滿廳堂。
風鈴聲伴耳,
悠悠入前廊。
夏雨如詩,來得熱烈卻也走得匆忙,須臾間暑往秋至。因才受了夏雨的好,便特意地留心秋雨,想要“借雨成誦”故技重施一番,驀然發(fā)現(xiàn)憋了一肚子的話講不出來——秋雨來時既無電閃雷鳴,去時亦不纏綿盤桓,“中庸”如斯,情無所寄,看來定是要“擱筆費評章”了。蘇軾講,不思量,自難忘,既然動不了真情,最好是作罷。
去年十月的一天傍晚,在家驚聞同窗好友因病早亡,人頓時僵硬語咽,只聽了什么病,哪天發(fā)喪,其他竟全然不知。放下電話,人孑然呆滯,久久緩不過精神。從家里懸窗向外看時,見朔風在野,墨云在望,心情愈發(fā)沉重……輕輕推開窗,抬頭只見風裹挾著雨已經(jīng)過了永定河堤,沿途一路雨打疏桐,落木蕭蕭,倏然間陣陣寒意襲來,低頭看時半窗冷風已翩躚過隙,半窗殘雨撞起了婆娑。我把手伸出窗外,手指觸碰著殘雨,感受他的溫度。
“冷嗎?”我關(guān)切地問道。
他反倒笑著問我,“心冷會覺得冷嗎?”
我登時淚目。
雨水混同著淚水恣形縱態(tài)起來,伸手去迎他,卻從指間流走,只有寒意奔突著,一半襲進心里,一半流向遠方——
他去路的方向。秋雨如詞,雨短情長,平添了這許多惆悵。
倒杯清茶于幾案上,茶氣氤氳著南國情懷,慢慢升騰,喝下一杯,身體略微回暖。
此時雨勢漸收,院子中央的柿樹上磨盤柿子掛滿了枝頭,枝葉雖然蕭疏,但新雨沖刷過后,那一叢叢鮮亮的火紅色,卻似把庭院中花謝草衰的破敗相燃亮了。翻出譚詠麟的《愛在深秋》來聽,“請?zhí)ь^抹去舊事,不必有我不必有你”。是啊,即便不舍,逝去的也再難挽留。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寫到:“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識生活的真相后依然愛它”。佇立深秋,于蕭瑟秋雨日,人有所頓悟:人活一世,如草木一秋,韶華易逝,盛筵難再,只有珍惜與關(guān)愛周圍的人,努力去拼搏進取,才是活著的意義,才是對逝者的告慰。
人生如畫,來時皆是墨韻朱砂一點;
歲月如歌,去時不過湯湯離歌一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