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是“踏秋”節(jié),家人朋友要在這一天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重陽節(jié)的歷史很悠久,在唐朝時期,與除夕、清明、中元并稱為傳統(tǒng)的四大祭祖節(jié)日,所以重陽又叫祖先節(jié)。
按照慣例,九月九這一天的“踏秋”要全家出動,何所有親人一起登高“避災(zāi)”,插茱萸“辟邪”。辟什么邪呢?九為陽數(shù)之極,物極必反,亢龍有悔,若無陰數(shù)相輔,陽九就是災(zāi)數(shù),而重九則為大兇,需要辟邪消災(zāi)。這是有典故因由的。
東漢時期有個術(shù)士叫費長房,很有些神通,神仙傳里有這個人物。汝南有個叫桓景的人跟隨他學道術(shù)多年。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今年九月九這天你家當有災(zāi)禍,趕快叫全家人用紫色的香囊裝上茱萸,綁在胳膊上,登高飲菊花酒,方可消弭這場災(zāi)禍?;妇耙姥远?,在九月九這天全家人去登山,直到夕陽西下才下山。他們回到家里一看,發(fā)現(xiàn)家中的雞犬牛羊全都暴死了。從此,留下了重陽節(jié)登高“避災(zāi)”,插茱萸“辟邪”,飲菊花酒除禍的習俗。
其實,陰歷每個月的月日相疊的那一天,都是挺重要的日子,例如,正月初一(春節(jié)),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上巳節(jié)”,踏青節(jié),男女在野外相會,表達愛意的日子。四月四清明,五月五端午,六月六,是天貺(kuàng)節(jié);七月七鵲橋會,乞巧節(jié);八月八,八仙節(jié);九月九重陽。
在《周易》數(shù)理邏輯里,九為老陽,是陽數(shù)(單數(shù))之極,物極必反,轉(zhuǎn)而歸零,數(shù)理又重新開始于一,叫做九九歸一。
“陽”字,古寫為昜,沒有左面的耳刀旁,是太陽日的象形,上面是日,中間的一橫是地平線,下面不是個勿字,而是空氣受熱后在地平線上面擾動的現(xiàn)象,莊子稱為“野馬”、“陽焰”。(《莊子·逍遙游》“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加了耳刀旁以后的陽,就不代表太陽,而是指代山南水北之地,變成地理概念了。所謂的耳刀,如果還原回去,是阜字(阜成門的阜)即平頂?shù)母咂隆?/p>
看看阜是如何從甲骨文變成今天的耳刀的。
要造個土坡的象形不難,難在如何表現(xiàn)土坡的高度?畫臺階啊,畫多少層才能表示最高呢?當然是三層了,三即多嘛,于是甲骨文、金文、篆文的“阜”都是三層,今天的阜字只剩下兩層,被后人簡化了。
左邊的阜字代表山,右邊加上昜,就是《說文》“陽,高明也?!备?,坡高;明,光照。山南曰陽,山東曰朝陽,山西曰夕陽”。(《段注引毛傳語》)
陽的對面是陰,山北水南之地曰陰。為更好的采光取暖,先民在北半球筑屋,多在山南覓址,門朝南開,為了向陽。臨水而居者,首選北岸,如此門窗才能向陽。
陰字,本無左面的耳刀,可以寫成左云右今,或者下云上今。從云今聲,意為“云覆日”,云遮住陽光,山阜幽暗,其意與暗相通,故曰“幽暗影深難測謂之陰”。
“重”字的金文小篆體,是人在土上,有厚重之義,所以重字的意思是厚而不薄,做數(shù)量詞用,表示物之復疊。李商隱《無題》“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p>
重陽,為《周易》64卦里面的乾卦(上乾下乾),為陽卦之首。先天八卦的結(jié)構(gòu)是三爻,后天64卦的結(jié)構(gòu)是六爻,八卦中的乾有三個陽爻(yáo),64卦的乾有六爻,分上下兩卦,如果上下均為乾呢,就是重陽——乾卦,代表天、父、君,首(頭),西北,馬…….
再回到我們的重陽節(jié),王維有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絕句: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為什么九月九要登高插萸,我們知道了。但是插山茱萸還是吳茱萸呢?二者都是藥材,山茱萸是補腎的,吳茱萸是殺蟲祛邪的,有濃烈的氣味和驅(qū)寒祛濕的藥用價值,當然要用吳茱萸,俗話說“端午節(jié)的艾,重陽節(jié)的萸”?!睹t(yī)別錄》上載:”吳茱萸,九月九日采,陰干,陳久者良?!彼裕仃柟?jié)插茱萸,插的是吳茱萸,以其濃烈的氣味,避除惡氣,祓除不祥。插在哪里呢?古人都是插在頭上,或綁在胳膊上,暴露在外面其辟邪祛疾的作用才好,因為它的味道實在太濃烈了。
好了,我們今天的解字就到這里,感謝大家的品讀,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