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璞
寒露之后,秋燥越來越明顯,即便偶爾的臺風過境帶來短暫的降雨也不能明顯緩解秋燥,反而讓秋涼時節(jié)“涼燥”的威力加大。對于秋燥,很多讀者朋友應對的方法大都以補水和一般的食療為主。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治未病科徐大成副主任中醫(yī)師介紹說,有的秋燥癥狀并不是多飲水或者簡單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便能緩解的,一定要對“證”,才能有效預防。
徐大成介紹說,秋燥雖然是自然現象,但是這個“燥”如果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便成為致病因素,中醫(yī)稱之為“燥邪”。
很多預防秋燥的科普文章中都會有“多飲水以預防秋燥”的說法,一些讀者朋友覺得比較有效果,但是還有一些讀者朋友覺得效果不明顯,這是為什么呢?
徐大成副主任中醫(yī)師介紹說,燥邪的致病原因有四個特點,對于秋燥耗損津液這一證型,主要是因為“燥性干涸”的特點引起的,這類人群一般多飲水能起到較好的滋陰潤燥效果。但是秋燥致病的燥邪還有三個特點需要注意:
第一是燥邪最容易損傷肺臟,誘發(fā)呼吸系統疾患,比如大家經常說的燥咳,這類咳嗽西醫(yī)的治療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中醫(yī)按溫燥與涼燥辨證用藥,效果較好。
溫燥咳嗽一般發(fā)生在初秋,以咳嗽少痰、不易咯出、口干咽痛為特點,或伴身熱、微寒、頭痛等風熱表證。中醫(yī)常用疏風清熱、潤燥止咳的中藥進行治療。
涼燥咳嗽一般發(fā)生在深秋,主要是感受燥邪與風寒之邪,主要癥狀除了咳嗽少痰、咽干鼻燥表現外,往往兼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等風寒表證。中醫(yī)常用疏風散寒、潤肺止咳的中藥進行治療。
也有讀者朋友會提出疑問:有時候初秋也會出現涼燥咳嗽,這是怎么回事呢?徐大成副主任中醫(yī)師介紹說,這往往與患者的體質有關,如陰虛體質的燥咳患者易患上溫燥咳嗽,氣虛、陽虛體質的患者易患上涼燥咳嗽。這時候不但要用中藥常規(guī)方劑對證治療,還需要服用秋冬膏方進行調理。
第二,中醫(yī)認為燥性肅殺,會克伐肝氣。燥邪五行屬金,按照中醫(yī)五行理論,肝屬木,金克木,所以,秋天燥邪太過會對人體的肝氣造成損害,容易引起情緒波動、內分泌紊亂、月經失調、心慌心悸、失眠等問題,這個時候不但要潤燥還要疏肝解郁。
第三,秋燥中的涼燥容易滯澀氣機。被這類燥邪所傷的患者一般會出現胸悶喜嘆氣、兩脅容易脹痛、噯氣、憂郁寡歡、情緒波動時易腹痛腹瀉、女性易出現乳房脹痛甚至痛經等癥狀,這個時候僅僅潤燥也是不夠的,還需要使人體氣機得以順暢。
因此,預防秋燥傷身一定要記得對“證”,如果多飲水或者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不能緩解癥狀的,一定要及時到醫(yī)院就診,及時接受中醫(yī)藥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