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玉勝
薯條能治脫發(fā),熱檸檬水能治癌癥,醋蛋液包治百病……全是謠言。由中國健康傳媒集團輿情監(jiān)測中心發(fā)布的《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食品安全謠言數(shù)量、影響范圍和危害有所減少,但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工作仍任重道遠,食品安全謠言的全鏈條、智能化、立體治理格局還有待完善。
盤點去年盛傳于社會的十大食品安全謠言,其特征也不外人們司空見慣的俗招老套。比如,不顧事實,夸大其詞;張冠李戴,杜撰權威;假意關心,利用心理;偷換概念,違背常識;偽裝科學,試驗作證,等等。識別或拆穿謠言制造者造謠惑眾、誤導消費的忽悠伎倆,需要綜合運用法律、道德、教育、技術等各種手段,以形成共同治理食品安全謠言的全鏈條、智能化、立體式治理格局。
食品安全謠言緣何禁而不止、難以絕跡,究其原因既有科普宣傳缺位、民眾知識匱乏的認知短板,也有對造謠者懲戒乏力、違法成本過低的監(jiān)管漏洞。目前,靠每一次的“辟謠”澄清,不可能讓國民擁有對科學常識的系統(tǒng)和全面的認知提升。只有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對公民實施科學常識教育,切實提高公眾的知識水平和識別能力,才有望讓謠言真正地無可遁形。
應該說,懲戒食品安全謠言不缺現(xiàn)行法律依據(jù),查究謠言來源也不缺先進的技術性手段。治安管理處罰法對編造虛假信息、散布傳播謠言等不法行為有明確具體的處罰標準,只有堅持露頭就打、嚴格執(zhí)法,終結謠言的愿望才能實現(xiàn)。這就要求相關執(zhí)法部門切實履行職責,秉持揪住不放、順藤摸瓜、查出元兇、嚴懲不貸的零容忍態(tài)度,讓謠言的始作俑者付出巨大代價。
更為重要的是,在打擊食品安全謠言的同時,更要對食品安全領域出現(xiàn)的問題絕不姑息,只有老百姓切實提升對食品安全的信心,謠言才會失去制造和傳播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