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水,多、清、靜、柔。在園里信步,但見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細(xì)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碧波閃閃,如錦如緞。這些水都來自“難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懸掛著清代著名學(xué)者傅山寫的“難老泉”三個字。這么多的水長流不息,日日夜夜發(fā)出叮叮咚咚的響聲。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絕,無論多深的水,只要光線好,游魚碎石,歷歷可見。水的流勢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合著那些金魚、青苔、玉欄的倒影,織成了一條條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當(dāng)年李白來到這里,曾贊嘆說:"晉祠流水如碧玉"。當(dāng)你沿著流水去觀賞那亭臺樓閣時,也許會這樣問:這幾百間建筑都是在水上漂著的吧!
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古代文化。這里保存著我國古建筑的"三絕"。
一是圣母殿。它建于宋天圣年間,重修于宋崇寧元年(一一○二年),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圍廊,是我國古建筑中現(xiàn)存最早的帶圍廊的宮殿。殿寬七間,深六間,極為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靠墻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nèi)傾,四角高挑,形成飛檐。屋頂黃綠琉璃瓦相間,遠(yuǎn)看飛閣流丹,氣勢十分雄偉。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四十二個侍女,是我國現(xiàn)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她們或梳妝,或灑掃,或奏樂,或歌舞,形態(tài)各異,形體豐滿俊俏,面貌清秀圓潤,眼神生動,衣紋流暢,真是巧奪天工。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盤龍殿柱,雕于宋元祐二年(一○八七年)。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fēng)從云生,一派生氣。距今雖近千年,鱗甲須髯,仍然象要飛動,不能不叫人嘆服木質(zhì)的優(yōu)良與工藝的精巧。
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梁。這是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沼上架了一個十字形的飛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邊的欄桿和望柱形制奇特,人行橋上,可以隨意左右。這種突破一字橋形的十字飛梁,在我國古建筑中也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