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子
2017年,“佛系”一詞從天而降,以無欲無求、一切隨緣的生活態(tài)度,火速傳遍網(wǎng)絡世界。這種向往“安逸”的觀念一出現(xiàn),就受到無數(shù)人追捧,十個人里有五個人笑稱自己是“佛系”青年。
但網(wǎng)絡詞匯的更新?lián)Q代一向很快,“佛系”很快就被更新鮮的網(wǎng)絡詞匯覆蓋?,F(xiàn)在,如果不特意去網(wǎng)絡上搜索,我已經(jīng)很難想起它。
可就在昨天,我在一個交流群里看到學生們在討論成績,其中一個學生說:“我是‘佛系少年,考試成績不好又怎么樣?隨遇而安,不強求,不強求。”下面是一排學生的留言——
“同意!”
“同意+10086!”
“同意+身份證號碼!”
說實話,當時我很驚訝——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2019年,再過幾個月就要到2020年了?!胺鹣怠睂ι鐣挠绊懖粌H沒有消失,竟然還從青年轉移到了少年身上。
我跟朋友說起這件事,朋友卻覺得我大驚小怪。她說,“佛系”從來沒有消失,只是我不注意罷了。
“就像‘佛系表達的那樣,享受當下就好!不然,你會時刻被焦慮追趕。”朋友說,“你看,學生永遠考不到讓自己滿意的成績,因為總有人比他/她考得更好;我們也永遠賺不到讓自己滿意的財富,因為總有人賺得比我們多……”
“可是,適當?shù)慕箲]會督促我們努力追趕優(yōu)秀的人啊……”我想不通。
朋友搖搖頭:“何必活得那么累?被焦慮纏身的滋味多難受,不如放過自己,平平淡淡地做一個生活里的‘小透明。”
我終于明白“佛系”這個詞為何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了:它給了我們一個不用努力的完美借口。為什么我們不能允許自己焦慮一點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焦慮會帶來動力,讓我們不停奔跑,逐漸接近自己的目標,而“佛系”只是為我們不思進取的狀態(tài)找了一個借口——如果我們感受過盡力而為后不留遺憾的滿足,感受過大汗淋漓地追逐后通身的暢快,又怎會甘于這種表面的平淡呢?
與其做一個“佛系”少年,活得像天上的云,我們不如費點勁,做不斷向上生長、靠近太陽的樹。翻滾舒展的云雖然看著瀟灑,卻能輕易地被風吹散;緩慢成長的樹看著辛苦,卻始終保持著刺破蒼穹的雄心。
就做一棵樹,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