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升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 鄭州 451150)
由謝東燊執(zhí)導的電影《心理罪》(2017)改編自雷米所著的、擁有十億網(wǎng)絡點擊率的同名小說,而又以小說中《畫像》為主要的故事藍本。電影以犯罪心理學專業(yè)的天才學生方木與警察邰偉為主角,講述了主人公探尋真相、破解案件的故事。在國產(chǎn)懸疑文學的電影改編中,《心理罪》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較好的范例。
羅伯特·沃倫曾指出:“把一部小說改編成一部影片時,小說只是素材而已,而影片則是一部新的創(chuàng)作,是毀是譽,都與小說作者全無干系?!北M管“全無干系”之說略顯夸大,但這種創(chuàng)造觀是無可厚非的,這一理論也得到了喬治·布魯斯東、杰弗里·瓦格納等西方理論家的認可。移植原著或者單純地忠實于原著并不意味著改編成功,電影有其自身的藝術特性,對于懸疑文學的改編,電影人的確有進行主題、情節(jié)上的增刪,改動事件進程或藝術結構的必要。在《心理罪》中,主創(chuàng)就選擇了精簡原著的主題,以便于觀眾的理解。
在原著中,小說的主題主要有兩方面:一為方木的個人成長;二為方木和邰偉從互不理解,到惺惺相惜的兄弟情義。這兩點盡管在電影中都有所表現(xiàn),但不難看出,就方邰友情這一點上,電影考慮到時長的需要,對此只是一帶而過。即使是在方木的個人成長主題的表達上,電影也選擇了簡化。原著中的方木是一個集天才與瘋子于一身、看起來亦正亦邪的人物。丁樹成曾經(jīng)用羅納爾多和郝海東相比為何前者能成為世界一流前鋒為例,說明方木對于犯罪特有的敏感,這種天賦能使得他極為擅長探尋罪犯心理。然而方木又是兩年前一場災難的幸存者,從此方木一直生活在噩夢之中,且總是用眼神阻止他人對他的接近。一言以蔽之,方木個性陰郁,并且就讀于地方大學的他曾經(jīng)表示過自己并不愿意做一名警察,是在和邰偉聯(lián)手查案中,方木才漸漸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而在電影中,方木更像是一個陽光的大學生,雖然他也因為自己對犯罪和黑暗的敏銳嗅覺而有心理陰影,但是他的外在表現(xiàn)依然是可親、活潑,甚至顯得不諳世事的。在邰偉與方木的第二次見面中,方木正在窺視心愛的女孩陳希跳舞,還被跳舞的女孩們拉著走上舞臺,這使得邰偉對方木留下了少不更事、輕浮無能的不良印象。但是在隨后的合作中,邰偉漸漸感受到了方木的嚴謹認真,原本就在刑警學校就讀的方木也明確地對邰偉講了自己要做一名警察的意愿。觀眾和率先出場的邰偉一樣,目睹了方木的成長,他從最開始的輕佻(第二次見面就挑釁式地揭穿邰偉內(nèi)心的隱痛),畏懼(在看到法醫(yī)解剖尸體時惡心嘔吐),不能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到經(jīng)歷了失去初戀陳希的痛苦,最終在一系列的斗智斗勇中抓捕兇手,成為一名沉穩(wěn)的、克服了心理障礙的合格的實習警察。要理順方木的個人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原本要互相參看《第七個讀者》《暗河》《城市之光》《教化場》,方木是貫穿上述小說,在不同案情中均有出場的人物,而電影《心理罪》則刪去了與《畫像》中“吸血案”無關的枝節(jié),移植了《第七個讀者》中陳希之死的情節(jié),讓方木從業(yè)余到專業(yè)、從青澀到成熟的蛻變在這一個案件的處理中完成,整個歷程清晰可辨。
而在方木和邰偉的情感變化上,電影則著墨不多。觀眾能夠接受到二人對彼此的印象由壞變好,最終成為配合默契的搭檔的信息就已足夠。邰偉由于幼年目睹父親在游樂場被歹徒捅死而變得性情剛烈、嫉惡如仇,在辦案上的經(jīng)驗也較方木豐富,故而一開始極為排斥方木,視他的心理側寫為“賣弄”。但在方木一次又一次地找到關鍵線索后,兩人得以袒露心扉,彼此欽佩。除此之外,電影并未再介紹二人的誤會與理解,也沒有再突出二人友情建立起來以后的交往,在案件水落石出后就結束了敘事。值得一提的是,雷米的《心理罪》同樣被改編為先后在愛奇藝、樂視視頻平臺播出的網(wǎng)絡自制劇,并且被認為達到了同類連續(xù)劇中的較高水平。與電影不同,網(wǎng)絡自制劇擁有更為自由的創(chuàng)作空間、更廣闊的敘事容量,同時受眾上,也比電影有著更多的讀者/觀眾重合率,在這樣的情況下,保留原著中方木與邰偉的諸多交往細節(jié),使兩人的感情線更加豐富,就顯得可行且有必要了。這二者的區(qū)別,正說明了主創(chuàng)把握住了電影表達的規(guī)則。
如前所述,主創(chuàng)要從電影出發(fā),在整理原著素材時,要考慮到包括時長在內(nèi)的電影藝術形式特征,這也就決定了《心理罪》主創(chuàng)在繼承“吸血案”整體的情節(jié)走向時,又要對原著的敘事進行一定的改造,使電影出現(xiàn)新的敘事節(jié)奏和元素組合。
首先是情節(jié)的置換。例如在原著中,方木走入邰偉的視野是因為一場奸殺案,方木通過死在工地頂樓上的尸體,得出了犯罪嫌疑人“不是在強奸被害人,而是在強奸整個城市”的結論,從而提供了犯罪嫌疑人的年紀、經(jīng)濟條件、職業(yè)以及經(jīng)常出沒于黃色錄像廳這樣的行為特征猜測,最終成功鎖定犯罪嫌疑人。這一開頭無疑能迅速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并樹立起方木的天才心理側寫師形象。而這一情節(jié)在電影中被改為一起摘除死者器官的案件。醫(yī)院中驚現(xiàn)一具被完好縫合,但是內(nèi)臟已經(jīng)被悉數(shù)摘去的尸體,法醫(yī)喬蘭和隨后趕來的邰偉馬上在醫(yī)院進行了尸檢,而方木也在圍觀的人群中,通過觀察其他圍觀者馬上得出了結論:兇手會徘徊在現(xiàn)場;兇手的縫合并不專業(yè);兇手應該是一名想當醫(yī)生而沒能成功的護工;兇手就是一直盯著旁人想看而又不敢看的法醫(yī)動作的人。隨后則是一場動人心魄的城市間的追逐戲,警方最終抓獲犯罪嫌疑人,但也付出了李一曼重傷的代價。這樣的改動,既同樣達到了快速提起觀眾興趣,且突出方木形象的目的,同時還能縮短破案進程,使冗長的查訪過程不必出現(xiàn),并順理成章地加入令人血脈賁張的樓宇街道之間的追逐戲,又避免了照搬原著,使讀過小說的觀眾喪失懸念。
其次是情節(jié)的刪減?!半娪暗挠^看方式是由冷酷無情的放映機速度決定的?!庇邢薜挠^影時間和一次過的、無法掌握速度的接受方式?jīng)Q定了電影必須壓縮小說的信息量。如在原著中,馬凱被抓獲和審訊是一個較長的過程,警方在抓住馬凱后,方木提出了單獨對其審訊,且方木為了直擊對方的心理,提出不要給馬凱戴上手銬腳鐐,為此還遭到了馬凱的襲擊。在電影中,這一系列的情節(jié)被省去。方木和邰偉在發(fā)現(xiàn)了馬凱有可能躲藏在某廢棄醫(yī)院后就迅速展開了抓捕,不料馬凱被方木手機中的嬰兒吸引,在奪取手機的過程中翻下陽臺,邰偉為了得知另一個受害者的下落而抓住馬凱,而馬凱竟割開邰偉的手腕吸血,最終墜樓而死。原本延續(xù)多天的情節(jié),在數(shù)分鐘中就推進完畢。馬凱病態(tài)、邪惡的形象并未因此而受損,而方木的急中生智(用嬰兒哭聲和催眠式的敘述轉移馬凱注意力)和邰偉的堅忍(在鮮血直流的情況下一直緊抓馬凱的手腕)又得到了彰顯,人物變得更為“符號化”。這樣創(chuàng)造性的修改,是電影人能在約兩個小時的時間內(nèi)完成一個多達數(shù)百頁的小說故事的敘述的必要功力。除此之外,電影還減去了如喬老師失蹤等大量情節(jié),在此不贅。
第三則是情節(jié)的增加。為了增強戲劇情節(jié),電影在做減法的基礎上還有必要做一定的加法。如前文所提到的,陳希早就已經(jīng)被吳晗殺死。但在電影中,陳希則是一個重要人物,她一開始就與方木有交往,活潑好動的她用玩滑板等方式幫助方木走出心理的陰影。陳希還和喬蘭等人建立了不錯的友誼,并在自己演出時邀請喬蘭前去觀看。未料,就在演出當日,陳希在后臺被孟陽綁走,并殺死在天臺的水箱之中。就在陳希死亡之時,方木還在面帶微笑地看著手機中陳希跳舞的視頻。陳希的慘死,讓方木徹底地改變了原來輕佻的性情,也讓他和邰偉因同病相憐而建立了心靈的橋梁。如果說,陳希之死增加了電影的悲劇感,那么網(wǎng)紅CEO王彤瑩夜跑的一段情節(jié),則顯然是為了給敘事增添喜劇色彩。電影中方木專門根據(jù)視頻網(wǎng)站的紅色彈幕和廣告設計了以王彤瑩為誘餌的陷阱,不料警方最后撲倒的卻是王彤瑩的朋友,為此還遭到了王彤瑩的訓斥。這些情節(jié)的加入大幅度地改變了原故事的面貌,也充分調(diào)動了觀眾情緒的張弛。
正如人們所知道的,文學能夠通過語言文字得天獨厚地表現(xiàn)一些抽象概念,對于懸疑文學來說,人物驚悚的情緒、警方抽絲剝繭的分析、犯罪嫌疑人對血液的病態(tài)迷戀等,都能夠通過文字傳遞出來。而電影運用的則是畫面思維,上述一切都必須變?yōu)橐曈X形象。在《心理罪》中,主創(chuàng)挖掘出了影像語言的潛能,重現(xiàn)了諸多銀幕中人的思想意念,且打造出了懸疑文學應具的恐怖、緊張、詭異等氛圍,最大限度地增加電影的感染力。
首先,為了更流暢地展開情節(jié),電影加入了一個無人機的設定。方木擁有一個攝像頭與手腕上的屏幕連通的無人機,這使得他一開始在沒有正式身份的情況下依然能介入警方調(diào)查的情節(jié)合理化了。同時,無人機的視角,以及在人物中迅速進行面部識別,鎖定犯罪嫌疑人的設定,能夠讓觀眾將在人流中倉促逃竄的追捕目標盡收眼底,極為興奮。
其次,電影運用特效,將方木的分析過程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在面對尸體分析案情時,觀眾可以看到,解剖室的墻壁脫落,變成了犯罪現(xiàn)場,而死者身上也出現(xiàn)了變化,喬蘭、方木和邰偉三人仿佛就站在犯罪現(xiàn)場,目睹著犯罪嫌疑人作案。這樣,方木所列舉的一條條猜測,就有了更多的可信度,而觀眾也得以目睹了作為奇觀的殘忍犯罪過程。
第三,《心理罪》能夠?qū)⒃S多非常規(guī)的,或代表了人物心理的景象表現(xiàn)出來。例如當方木第一次近距離看到法醫(yī)解剖尸體時,強自忍耐了半天終于還是忍不住沖到洗手池邊嘔吐,喬蘭前來開水為他沖洗,此時方木看到水龍頭里流出的全是殷紅的鮮血。這觸目驚心的景象無疑是方木的幻覺,它也代表了方木警覺地意識到犯罪嫌疑人嗜血,產(chǎn)生不適感這一意念。又如電影中馬凱往自己的血管中注射藥物,因此而變得亢奮,有極高的攻擊力,而馬凱也因此而意志迷亂,觀眾可以看到藥物迅速在他的血管中穿行的過程,理解到藥物的作用和效果。除此之外,還有邰偉在腦海中迅速通過方木給的信息搜尋附近的廢棄醫(yī)院時,畫面上出現(xiàn)了電腦搜索式的像素地圖,最終由像素組成的醫(yī)院幻化為真實的醫(yī)院場景,代表了警方已趕到醫(yī)院??梢哉f,多種手法介入了影像表達中,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場快節(jié)奏、高效率,且有高科技參與的腦力比拼,這是文字所難以取代的。
就電影的生存而言,其商業(yè)價值一般而言是不可忽視的。懸疑文學擁有特定的、穩(wěn)固的受眾,電影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懸疑文學進行改編,無疑是一種可行的大眾化策略。而電影的表現(xiàn)形式,又適合于將懸疑文學中驚悚、靈異、警匪追逐打斗等場景化為極具觀賞性的影像。這也是為何《心理罪》在以網(wǎng)絡自制劇的形式與觀眾見面后,又被搬上大銀幕的原因。電影《心理罪》在忠實于雷米原著的基礎上,又對原著進行了一定改動,既符合了從讀者中轉化而來的觀眾的心理預期,也以完整的敘事、精彩的畫面滿足了未接觸過原著的觀眾的娛樂需要。盡管就目前來看,斷言《心理罪》是我國懸疑文學電影改編的標桿還為時尚早,但是其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改編經(jīng)驗,卻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