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俗諺有云: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此話雖糙,但揭示了一個不糙的道理:你要了解豬的特性,就必須先找到認識它的途徑。沒吃過,再不看,那豬在你心目中就永遠只能是一個抽象而模糊的概念,對它的認識、了解和把握就永遠達不到一定的高度。作文訓練也是一樣,我們在真正動筆“吃豬肉”之前,要多“見見豬跑”——多讀讀考場佳作以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學到作文中的一些必備的技法乃是我們平日作文訓練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這里我想向大家推薦三篇在不同年份受到同樣“禮遇”的高考滿分作文,希望在閱讀中我們能夠有所思考,有所啟發(fā)。這三篇作文的寫作素材的選擇,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第一篇,是2011年江蘇卷高考滿分作文《拒絕平庸》。那年的作文題是這樣的: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為人不可平庸,平庸則無創(chuàng)造,無發(fā)展,無上進;處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則,有鑒識,有堅守。
請以“拒絕平庸”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這道被不少人認為“比較平庸”的作文題,話題不夠新鮮,不夠煽情,又沒有什么文化味和哲理味,再加上又是命題作文,更是大大地壓縮了考生的發(fā)揮空間,但是那一年依然出現(xiàn)了不少的質量上乘的佳作,下面這篇就是當時閱卷組推出的“標桿作文”:
拒絕平庸
不由得想起了早上過來趕考時在路邊瞅見的一家小餐館,名為“風沙渡”。獨這仨字,意境全出,那雜亂的店面也仿佛不顯粗陋,而自有一種粗獷邈遠的豪情在胸中激蕩了。
只這一個招牌,便可以讓這家平凡的餐館從一干“某氏餐館”“某某小吃”中脫穎而出,這就是超越平庸的力量。
不由得又想起一群人,他們也曾坐在高考考場,也曾為了理想而奮斗,而他們現(xiàn)在,叫作“蟻族”;他們的住所,叫作“蝸居”。當社會的風雨吹涼了滿腔的熱情,澆滅了心中的理想,當學過的知識沒有用武之地而被丟棄在腦后,他們早已忘卻了自己接受過高等教育,也忘卻了父母的期望,于是一個個變得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他們身居陋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而是喪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讓順從。沒有人生來就是任人踐踏的草芥螻蟻,但如果甘于平庸、甘于卑賤,那唯一的歸宿就只能是螻蟻。
要想成為強者,必須先有一顆強者之心;要想俯瞰平庸的眾生,必須先有一股“登臨意”。對,登臨,是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登臨,是杜甫“會當凌絕頇,一覽眾山小”的登臨。
擁有一顆強者之心、一顆超脫平庸的心,是出眾者與平庸者的最大區(qū)別。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葦草,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他的思想。所以人的高貴來自靈魂,來自思想層面的高貴。有了一顆拒絕平庸的心,終有人會從你堅定的眼神,從你不俗的談吐與緊握的雙拳中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即使會有“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詆毀,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塵”……你依然會“香如故”。
其實,“蟻族”又如何?心懷鴻鵠之志,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好腳下的路,我堅信:終有一天,“蟻族”也能“扶搖而上九萬里”。
相信“風沙渡”的主人一定不是一個平庸世俗的商人。如果不是一個來自黃土高原的漢子,也必是滿腹詩書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則,怎么會有如此透著豪情與古韻氣息的招牌?
我必去“風沙渡”一坐,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與老板相視一笑,出門而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拒絕平庸,世界因你而精彩。
對這篇“標桿作文”,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駱冬青曾經給予這樣的評價:“這篇作文以‘風沙渡作引,一種即興的慧解與內在的積淀交相激蕩,上升到思想層面的高貴,鼓舞起粗獷渺遠的豪情,使文章既有‘意識流式的自在順暢,又有哲思性的闊大視野和空靈想象。切己的感受、詩意的沉思、縈洄的暢想在一種特殊情境中集聚為奔放的才華?!?/p>
在駱冬青的這段話中,有兩個短語值得我們關注:“即興的慧解”和“內在的積淀”。細想想,正是這兩點,作為一種先決條件,成就了這篇作文的高分。而在這兩點中,“內在的積淀”的重要性已廣為人知,俗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強調的正是肚子里的“存貨”對于寫作的重要性;而“即興的慧解”作為一種作文的“要素”恐怕人們就知之甚少了,所以有必要結合這篇考場佳作談談“即興的慧解”的含義及在作文中的運用。
先來說說“即興”。事先未做任何的準備,僅就當時的感受進行創(chuàng)作叫“即興”。能“即興”作文,需要具備敏銳觀察、快速反應和靈活運用的能力。請看這篇作文的開頭:
不由得想起了早上過來趕考時在路邊瞅見的一家小餐館,名為“風沙渡”。獨這仨字,意境全出,那雜亂的店面也仿佛不顯粗陋,而自有一種粗獷邈遠的豪情在胸中激蕩了。
趕考路上,想必絕大多數(shù)考生都是心無旁駑,行色匆匆,但這名考生卻能注意觀察身邊的人情世態(tài)、自然風物,并對自己的觀察做出分析、思考、篩選、存檔,進而成為自己的考場作文素材,可見作者完完全全是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是一個真正理解了“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善于從生活中汲取養(yǎng)分的人,是一個不光知道“讀萬卷書”更知道“行萬里路”的人。能做到這些,我們就不會擔心作文沒素材,寫作沒話說,文章沒內容。當許多考生在為自己的作文苦思冥想尋覓“鳳頭”的時候,“路邊的風景”已成為這位“生活中的有心人”的考場作文的最佳的由頭!由此可見,注重對生活的觀察、思考、體悟,其效用并不比拿個小本兒摘抄并埋頭背誦書本上的那些經典素材遜色,而且正因為這些素材來自你自己的觀察、分析、思考和積累,所以它可能會比那些文字資料更有特色,更具個性。
能在一干庸常的店鋪招牌中發(fā)現(xiàn)并青睞“風沙渡”這個店名,可見這名考生敏銳的眼光和超常的認知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其積累素材的功夫自然會高出一般考生一大截。
再來談談“慧解”。所謂“慧解”,即機智的、聰明的解釋。這篇滿分作文的作者除了具有一雙慧眼,能從許多平庸的招牌中發(fā)現(xiàn)“風沙渡”這一與眾不同、極富韻味的招牌,更能從中悟出其所蘊藏的巨大的信息量——即處于平凡之中卻不甘平庸,追求卓越,最終成就不凡。而這正是作者的“智慧”所在。這種智慧,令其見他人之所未見,更想他人之所未想:
只這一個招牌,便可以讓這家平凡的餐館從一干“某氏餐館”“某某小吃”中脫穎而出,這就是超越平庸的力量。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讓這名考生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思考,善于運用。于是,趕考路上剛剛采摘的湛清碧綠的素材,在經過他的巧妙加工之后,瞬間變成了色香味俱佳的肴饌。這篇作文一時間贏得了眾多閱卷老師和專家們的好評,尤其是這篇作文的“由頭”更是博得了一片喝彩。議論文的由頭,很多人是“踏破鐵鞋無覓處”,而這名考生卻是“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完全得益于其“即興的慧解”,而“即興的慧解”靠的又是平日的練就。一句話,就是要學會多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用“源頭活水”充實材料庫。
我們再來看一篇2014年江蘇卷高考滿分作文。2014年江蘇卷的高考作文題是這樣的:
有人說,沒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說,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會老去,這種感覺其實是天真的,我們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種像自然一樣長存不朽的信念。
根據(jù)以上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與2011年高考作文題不同的是,這是一則新材料作文,即根據(jù)命題者提供的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定文體作文。寫這樣的作文,考生的發(fā)揮空間較大,更易于彰顯自己的特長。所以,這一年江蘇高考作文閱卷組推出了遠遠超過往年數(shù)量的“滿分作文”。下面的這篇《書中自有顏如玉》便是當時被閱卷老師和專家一致認可的“標桿作文”:
書中自有顏如玉
今晨坐校車經過商廈時,一幅超大的化妝品廣告牌引起了我的注意。女明星光潔的臉蛋,真擔得上那句“肌如自雪,齒如含貝”。廣告牌上赫然大書的“不朽的容顏”,更是讓我唏噓不已。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女人的青春靚麗似可永駐了。各種化妝品日益塞滿了女人的口袋。而為了追求不朽的容顏、不朽的青春,她們愿意打針,愿意每天花許多時間來保養(yǎng)。
但,何為不朽?真正的青春是否只停留在皮相之上?
竊以為青春是一種情懷,一種狀態(tài)。女人的青春,不應是一場流水逐落紅般轉瞬即逝的游戲,而應是清照未嫁時提鞋疾走的嬌憨與靦腆;是卓文君當壚賣酒,半截藕臂輕露的勇氣和堅持;是昭君出塞,面對未知的茫茫大漠的無畏與堅毅……青春,并非膚自貌美時期的代名詞,而是一種美麗情懷的集合體,是每個女人在任何時期都可以擁有的不朽。
杜拉斯八十歲時仍能笑稱:“我還年輕,青春正好,及時行樂!”我猜想,年輕導演欣賞她的絕不是皮相,也不是那種放浪形骸的生活態(tài)度,而是杜拉斯的內在氣質與精神涵養(yǎng)。正是這種美質,使杜拉斯青春不朽,魅力常存。
古人勸讀時,總會說:“書中自有顏如玉?!蔽蚁?,這句話用于女人身上倒是再合適不過了。見過許多年華正好容貌佳的女子,但她們眼神空洞、語言乏味、滿腹稻草。她們通曉最新的時尚潮流,但對文采風騷、傳統(tǒng)文化面色訕訕。畫家陳丹青在《草草集》中,曾因林徽因中學時代的照片而無限感慨。當今域中所謂的“?;ā眰?,如何與林相比?可惜林是早早去了的,否則,老年的她定是青春不朽、風韻常存的吧。
每個女人都是渴望愛與美好的天使。青春,是她們心中永恒不變的神話。她們追求著,從古時的胭脂水粉,到如今品種繁多的“歐萊雅”們,更有甚者競去整容削骨——她們讀錯了“青春”。
青春不是只開一季的繁花,而是永久的由內而外的美麗。三毛說過:“讀一本書,你自己尚無知覺,但行行字字卻已在潛移默化間改變了你的容顏?!?/p>
女人,多讀書,多思考,隨著日影飛去,詩入心田,你必能“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命題者提供的這則作文材料其含義包括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是青春不朽,一是青春不可能不朽。至于青春到底是會朽還是不朽,這需要由寫作者自己斷定;更重要的是,寫作者必須拿出站得住腳的理由支撐自己的觀點。《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亦是根據(jù)材料含義從青春的“朽”與“不朽”這兩個角度切入,運用了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和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皮相上的青春終會老去,而精神上的青春可以永存。而使得青春不朽的唯一辦法便是讀書——從書籍中汲取精神的營養(yǎng)以滋養(yǎng)修復自己的青春。
特別值得稱道的還是文章的開頭——與前一篇《拒絕平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即都是以自己趕考路上的一則見聞為由頭,通過對這則見聞的反思自然引出自己的觀點,進而轉入文章的議論分析。開頭似不經意卻用心良苦,似信手拈來卻頗具深意。作者從廣告牌上那句廣告語“不朽的容顏”巧妙地切入作文材料,再以“何為不朽?真正的青春是否只停留在皮相之上”導入自己的觀點,轉入文章的論證部分。這樣的由頭,這樣的分析,凸顯出作者觀察問題的敏銳、分析問題的深刻、運用素材的睿智,使文章一開始就俘獲了讀者。
而這,豈不亦得益于這名考生平素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樂于積累的良好習慣嗎?
其實,做生活的有心人,培養(yǎng)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注重生活積累的良好習慣不僅對寫作議論文有幫助,對寫作記敘文更是大有裨益。因為我們身邊每時每刻都誕生著生動、深刻、耐人尋味的作文素材,將這些素材稍加整理、加工就可以寫出一篇上佳的作文,當然,前提是我們要學會去觀察和采集。下面的這篇2015年江蘇卷高考滿分作文就是考生根據(jù)自己的考場經歷敷衍成篇的一篇生動、深刻的記敘文。這一年江蘇卷高考作文題是這樣的: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智慧是一種經驗,一種能力,一種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這道作文題實際上是一道有具體限制的話題作文。話題是“智慧”,限制點便是“經驗”“能力”和“境界”——即在“經驗”“能力”和“境界”中表現(xiàn)人和大自然的智慧。請看下面這篇當年推出的高考滿分作文,素材便是作者考場上的親身經歷和深刻感悟:
瞳孔之內
現(xiàn)在,離我兩米之外,監(jiān)考老師低著頭不知在做啥。但我知道,本人的一舉一動都進入了他的瞳孔。原先就緊張的我,手心已變得潮濕。
我的雙眼緊盯著題目,大腦卻不配合,本來尚算平穩(wěn)的呼吸突然停滯了一秒。然后,我如同一個快要窒息的人突然被人松開了脖子,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
怎么辦?
想起老師在考前給我們的鼓勵,說高考語文卷的設計,一定能充分展現(xiàn)考生的智慧??晌矣X得可怕的并非眼前這張正反6頁的卷子,而是一雙眼睛,就在我的前后左右:抬頭時,但見它平靜地掃描;只要一低頭,它就隱隱約約地向我投射表意不明的目光。
我成了楚門,只是遍布在我四周的,不是針孔攝像機,而是由成千上萬個細胞構成的眼睛,它才是最復雜的監(jiān)視器。
我膽戰(zhàn)心驚,卻還要裝作無事的模樣。我抖著手做完論述類文本的試題,目光轉投到了作文。
智慧?智慧的景象?智慧的境界?
那個監(jiān)考老師,又在窺視我,他該看出了我的無措,他的眼神似給我的焦慮加了一劑猛藥:“同學們,要規(guī)劃好作文的時間??!”
就在我覺得快要爆炸的時候,另一個監(jiān)考老師將窗戶推開了一個小縫,風絲絲地飄了進來。我瞇了下眼,她的瞳孔里,有一線和煦的光。興許是我冷靜了下來,他那雙眼睛并不怎么可怕了。
好像,背后的一雙眼睛一時間已經隱去。
十次深呼吸,我要與自己對話。
其實,我本就知道,每個人都活在別人的瞳孔里,雖然不像楚門的世界,每個表情、每句話都有劇本,但我們真是在別人的瞳孔里演著人生的電影。
更何況,我不可能像楚門那樣,走出這些瞳孔的所見范圍之外。
你的焦慮是無用的!靜下心來,好好考完這場試口巴……
我吼向自己,在心里。
再看作文題,也不再覺得毫無頭緒。何為智慧?何為智慧的境界?我大概有些明了了。
愚蠢的人,拼命地想逃出人們的瞳孔;智慧的人,知道自己永遠活在別人的瞳孔之內。
前者,從內而外地苦著臉;后者,自始至終安然地笑。我寫下此文,總算知曉:活于別人的瞳孔之內,卻能淡定自若,也是一種難得的智慧。這么寫,不算“跑題”吧?
這是一篇就地取材之作??忌鷱谋O(jiān)考老師的“眼睛”里感悟到了某種人生狀態(tài),并萌動出智慧之思,十分機智。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離別人的瞳孔,無法逃避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和評價,關鍵是我們如何對待這一切。做好自己——這的確是一種人生智慧。這樣的道理,作者不是通過抽象的議論去闡發(fā),而是借考場中的一段親身經歷去表現(xiàn)。一個平時不注意觀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人又如何能做到這一點?所以,讀書重要,關注生活也一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當然,在關注生活的同時,還需要分析思考,還需要篩選和積累,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們積淀豐厚,胸中有物,在寫作時更易迸發(fā)出靈感的火花。
你若有心,處處風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我們便擁有了寫作素材的一池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