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宸忻
說起南京玄武湖和莫愁湖的藕,起初都是王公貴族們游湖作樂的副產(chǎn)品。他們游湖賦詩,覺得水景單調(diào),就命人廣植荷蓮。到了夏日便可泛舟游樂其間,荷葉遮去了毒辣的日光,又有清雅荷香相伴。
后來,鮮采的蓮蓬和花香藕佐茶端上了畫舫,實在是沒什么比這種享受更自在愜意的了。效仿文人商賈,這風流的勁頭漸漸傳到了百姓人家。不吃不知道,大家一試才發(fā)現(xiàn),七八月份嫩藕的滋味比秋梨、花紅不知道好了幾許,于是花香藕也進了老南京城的水果鋪。
燥熱的夏夜來上一盤藕片,脆嫩甜香,絲絲涼意由口入心,冷不丁自己也吃出了點貴族氣質(zhì)?!袄浔妊┧时让?,一片入口沉痾痊”說的正是七八月份的蓮藕,這色味俱全還帶點心理暗示的詩句寫得太傳神,每次讀到這句,我都會垂涎花香藕的美妙滋味。
晚清年間,不知何故,政府定下一條規(guī)矩,即“后湖之荷賣葉不賣藕,莫愁湖之荷賣藕不賣葉”。從此莫愁湖的藕就獨霸市場好多年,清人張通之在《白門食譜》中對“莫愁藕”大加贊譽:“盛夏時,采取食之,藕香脆……以別處所產(chǎn)者比之,迥不可及。”
以花香藕為代表的“水八鮮”在南京影響頗深,水西門外大街上的大士茶亭甚至也是因它們而獲名。據(jù)傳,當年云游而來的一位無名大士,見到挑擔歇肩的農(nóng)民們汗流浹背,于是出于慈念建亭,備下瓦缽涼茶供農(nóng)民們免費飲用。南京人感恩,但苦于不知道大士法號,就只能將此處取名大士茶亭,并流傳至今。
至于花香藕為何以“花香”為名,眾說紛紜,但我覺得,明朝《江寧縣志》中的解釋最為可信,“花有紅白二種,白花者佳,花開時藕極嫩,謂之花下藕”。加上此種藕本身帶有清香,吃在嘴中舌齒間留香,于是后世之人根據(jù)《江寧縣志》這段記載以訛傳訛,這類藕從此就被稱為“花香藕”。
南京不少地名都是口耳相傳時出現(xiàn)了訛誤,老虎橋(婁侯橋)、邁皋橋(賣糕橋)、評事街(皮市街)等等不勝枚舉,基本規(guī)律是把原本有點拗口或者粗陋的詞往高大上了叫。所以由“花下藕”訛傳至“花香藕”這種說法也就有理可循了。
從老南京人嘴里還能聽到不少和藕相關(guān)的歇后語,“作藕圓子用刀斬──不擦”“一支筷子吃藕──挑眼子”“黃豆芽炒藕──鉆空子”。這些地方風味十足的歇后語,要用老城南話讀出來才韻味十足。聽著這樣的歇后語,嚼一片花香藕,滋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