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潔
閱讀分享:文章舉了多個例子,從認知方面為我們分析道理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讓我們對自己的大腦思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人與動物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我們有思想,會思考,我們應該將這種能力更好地發(fā)揮出來,擺脫慣性思維,沉著冷靜,全面地認識世界,避免走進思維的誤區(qū)。(特約教師: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第二中學 張文惠)
很多時候我們對世界有誤解,最大的原因并非來自外界,而是我們被自己的大腦欺騙了。我們在認知方面存在本能思維和慣性思維,戰(zhàn)勝它們,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真相。
1.一分為二思維。在遠古時期,人類為了生存,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把東西分為能吃的和不能吃的,把動物分為好的和危險的。直到現(xiàn)在,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還是會自然停留在“非黑即白”的二元結構中,比如,我們頭腦中“窮人和富人”之類對立的概念,就是本能的體現(xiàn)。怎么做:有意識地著眼于整體中的大多數(shù),觀察黑白兩極間的大片灰色地帶。
2.負面思維。假如有兩條新聞“飛機失事”和“飛機安全降落”,你會更關注哪條?大多數(shù)人會說前者。這就是人類警惕危險的本能。這種本能,讓我們更容易去關注事情壞的一面,忽略事情的全貌。怎么做:提醒自己更多的壞消息≠更多的壞事情。比如,我告訴你,2016年全世界有420萬嬰兒死亡,但在1950年,這個數(shù)字高達1440萬。所以看上去很嚇人的數(shù)字,背后的真相可能反而是世界在變好。
3.恐懼思維。想象一下:你被懸崖邊的風景吸引,將身體探出欄桿,突然欄桿劇烈晃動。怎么辦?出于本能,你會馬上離開。直到今天,我們的恐懼本能,依然會把事情嚴重化。怎么做:認清“令人害怕”的東西并不一定危險。真實的風險=危險程度×發(fā)生的可能性。當你判斷一件事是否危險時,要從這兩方面入手。比如,很多人看到空難報道后,會覺得坐飛機不安全。但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各大航空公司飛機失事的概率,平均只有二十萬分之一。
4.規(guī)模錯覺。大腦給我們最大的錯覺,就是容易把我們直接聽到、看到的東西,作為整個世界的全貌,即注重局部而忽略整體。比如“二戰(zhàn)”期間,人們發(fā)現(xiàn)幸存的轟炸機中,機翼中彈數(shù)遠多于機身中彈數(shù)。人們天然會覺得應該加固飛機的機翼。怎么做:不看單一數(shù)字,看比例。想要知道事情真相,你不應該只看幸存機,而是把戰(zhàn)斗機總數(shù)和返航數(shù)進行對比。真相是機翼受損還能返航的比例很高,而機身中彈還能返航的比例,低到近乎為零。所以加固機身對飛機返航作用更大。
5.單一視角。人類大腦的認知傾向于將問題簡單化,當我們有了一個想法,并且發(fā)現(xiàn)它能解釋很多事時,我們天然會認為所有這類問題都可以這么解決。這種思維本能可以節(jié)省大量時間,但也很容易掩蓋事情的真相。怎么做:跨學科學習。單獨某一細分領域的學習,很容易讓人的思維受困。所以數(shù)學、物理學、哲學、心理學等領域的基本理論都應該去學習。此外,你還可以多與那些持有不同意見的人討論,幫助你更全面地看待事情。
6.歸咎他人。人類進化過程中,最大的生存威脅一般來自外部環(huán)境,比如野獸的攻擊或是自然災害。當壞事發(fā)生時,這種本能會驅使我們找一個替罪羊來背鍋,忽略對事情真相的理解。怎么做:尋找原因,而不是尋找壞人。當一件壞事發(fā)生,你不要立馬判斷這是誰的錯,而是去找事情背后的系統(tǒng)性原因。
7.情急生亂。當我們面對有壓力、緊迫感的事件時,第一反應不是用理性去分析,而是直接采取行動。比如,我們看到標題中帶有“速看,馬上刪”“震驚”等詞語時,情不自禁就會點開去看。怎么做:冷靜下來,不要立馬做決定。比如,購物網(wǎng)站限時打折,時間的緊迫感可能要讓你立馬下單,這時候可以問問自己,這筆錢還能用來做什么?或者把這筆錢轉化為時間——這筆錢相當于我多久的工作?讓自己去理性思考這個東西是否值得買。
王傳生摘自微信公眾號“羅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