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學朝
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一經(jīng)問世,四座皆驚,洋洋灑灑一百八十字,字字珠璣,句句蓮花。大多昆明學者不乏倒背如流,已成為文學史上『一大觀』。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在于『長』,而在于它創(chuàng)造了楹聯(lián)結構的完美典型,并把寫景狀物抒懷巧妙地融為一體。大觀樓長聯(lián)標志著楹聯(lián)足以與詩詞曲賦駢文并駕齊驅,爭妍媲美,從而成為楹聯(lián)史上令人矚目的里程碑。從古到今,歷久彌新,嘆為觀止,令人百讀不厭,余味無窮!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shù)?,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shù)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于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這副長聯(lián)的作者是孫髯翁,號頤庵,自稱『萬樹梅花一布衣』。祖籍陜西三原,生于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幼時隨父寓昆明。據(jù)史料記載,長聯(lián)最早撰寫于乾隆年間,由當時的昆明名士陸樹堂用行書書寫刊刻,掛在大觀樓前,曾轟動一時,被譽為『海內(nèi)長聯(lián)第一佳者』。大觀樓原是近華浦一名湖北和尚講經(jīng)的『茅庵』,后來,聽講經(jīng)的人多了,改為『觀音閣』。清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云南巡撫王繼文在此基礎上修建第二層樓,因面對滇池,煙波浩淼,風帆葦墻,遠山近樹,盡收眼底,才改為『大觀樓』。兩層的大觀樓建成后,王繼文寫了一副對聯(lián):
突兀見樓臺,到此開懷,洗凈塵俗幾許;
晶瑩連水月,自他補耀,應增智慧三分。
可是,到了清咸豐七年(一八五七),大觀樓和長聯(lián)同時毀于兵燹。清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云南按察使翟錦觀將大觀樓增建為三層后,這副長聯(lián)又掛在了三層的大觀樓上。同治五年(一八六六),云南提督馬如龍捐資重建了三層的大觀樓,并將陸樹堂所書孫髯翁原聯(lián)拓本,重新制板刊刻,懸掛于重建的大觀樓,但數(shù)年后又被洪災(水)沖塌了。光緒九年(一八八三),云南總督岑毓英再次重修大觀樓,朱墻碧瓦,斗拱飛檐,極為壯觀。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岑毓英讓趙藩將孫髯翁長聯(lián)重新書寫,并制成長二點七五米,孤寬達四十五厘米,陰文楷體,藍地金字的覆瓦形木制楹聯(lián)。這副楹聯(lián)在大觀樓前掛了一百多年之后,于一九九九年重新用銅制成重達二百公斤的『仿岑制長聯(lián)』了。
上聯(lián),以『五百里滇池』為中心,寫盡了昆明東西南北的自然景物,起筆即從寥闊空間處落墨,意境開闊,如詩如畫,神形兼?zhèn)?,令人神往,展現(xiàn)詩人登樓四顧時的豪情,奠定了全篇雄渾蒼茫的審美感受。接著以『看』字引領四個排偶句,并巧妙地運用比擬,以『驤、翥、走、翔』四個動詞活寫靜物,將四周的山巒描繪得情態(tài)畢致而靈氣隱動,令詩人情不自禁地對天下文士發(fā)出邀賞。由此承前啟后,轉而以詞采流麗的對仗復句勾勒出滇池『蟹嶼螺洲』、『蘋天葦?shù)亍坏拿谰?,更因此及彼,適時以香稻、晴沙、芙蓉、楊柳等意象渲染大觀樓的四季之美。其景觀布局錯落有致,色彩濃淡相宜,注重虛實相間動靜交錯,使觀者目不暇接,心馳神往。
下聯(lián),以『數(shù)千年往事』,詠史感懷,道盡了云南漢唐宋元歷史之巨變。詩人視通萬里,思接千載,由『喜』而『嘆』,以一連串的四字典故吟詠歷代政權的盛衰與更迭,然非實寫滇史,而旨在造境。繼而筆鋒陡轉,感慨偌大的帝王基業(yè)轉瞬化為烏有,只留下落日余暉中依稀可見的斷碣殘碑,詩人的情感亦由激昂轉入沉靜。最后以肅殺的秋景作結,從意象上與上聯(lián)在色彩上構成強烈的冷暖對比,一氣貫通,渾然天成。全聯(lián)對仗工整,字句洗煉,寫景敘事,情融一爐,詩情豪邁,畫意奔騰,意境高超,感情充沛,無論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郭沫若在《登大觀樓》中寫道:『果然一大觀,山水喚憑欄。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樣寬。長聯(lián)猶在壁,巨筆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兩間?!唤裉斓奈娜酥臼?,無論誰走進昆明大觀公園,都必瞻仰大觀樓,都會賞閱孫髯翁的長聯(lián),身臨其境,把眼前壯麗的山水景物和感受,與長聯(lián)相互對照,禁不住一聲贊嘆:『果然一大觀』!也不得不佩服孫髯翁如椽巨筆的長聯(lián)氣勢,自然也抒發(fā)了登樓者賞閱品聯(lián)的一腔豪情。
(672606云南省永平縣廠街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