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雪
我寫伯公凹時,群山矮去,
秀木、雨水肅穆。伯公廟前
紅椿、白楊和銀杏不萌動、不發(fā)芽
不說話。迎著黎明,在泥土里
將生命的根須向前
默默挺進。
我寫信仰時,白晝中的一束光
暗自靜止,菩提紛紛折腰。
桃坑村用臂彎摟住了一個個
仰望她的童年、少年,摟住了青年
中年和老年。
山村濕潤,云霧壓低了隱約的
悲傷,一層一層地醒。
羊角花被風吹偏,
又偏了回去。曾經
它們守望的
那些殘缺、哭泣的日子——
一天天,順著烈士回家的羊腸小道
窸窣而逝。
山風柔弱,石階斑駁。
長滿荻花的墳頭又添了
幾枚新葉。
炊煙、樹木、道路、村莊
新鮮而干凈。這里,十三個人
用他們的死
使大地煥然一新。
我寫鹽巴、棉衣和阿司匹林時
一連下了幾天的雨,細小、微弱起來,
下得謹慎小心。
草木無聲,看著英雄蒙難,
沒淌過一滴淚。它清楚
當落日的血飛濺到地上,
生死受襲,傷心是徒勞的。
寧愿倒入大地的懷抱。
寧愿被泥土掩埋
再經歷一次塵世輪回,
在大地的胎衣里重新發(fā)芽。
我寫交通員的足跡時,被黑夜
封上了眼睛。
暗中掌燈的人在晃動,
在遠去
比天空高渺,比地獄幽深。
一路淺白的野花
記下了墓碑上的名字,
鄒作仁、鄒端仁、鄒春仁……
云過風止,草木凄然。
當藍天向他們行注目禮
路人近在咫尺,
小心探問故人的消息。
我寫柴草、干糧和驛站時
幽深的土地暗自亮出了
飽食雨水的禾刀。
黃昏來臨,風響揮動暮靄
掀動舊居的木門
吱呀一聲,夜行人遁入,
圍著一張桌子,為真理
萍水相逢,為將亂石筑成人生
而不談出處。
遠處,將暗未暗的天空
攜伯公廟的誦經
向人間獻祭。林野密集
那盞安然的燈,將隱蔽的紅土地
遙遙照清。
在伯公凹,一座山有魂,
一個村有魂。
他們靜靜地坐在月光中,
坐在風中的燈盞和松柏的樹影里
如時光里的火焰,從未被山風
吹滅過。
油桐花開了。
打著傘,走過永定之野,
遠遠地,一眼就看見了
陽光拂動下那些紅紅的
指路牌、交通線
他們正以虔誠的姿勢
屹立在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