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
在湖北省淮河鎮(zhèn)中心學校經典誦讀會上,同學們搖頭晃腦地背誦《笠翁對韻》,那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像春天的蓓蕾,含苞欲放。”
湖北省淮河鎮(zhèn)中心學校從濡染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鑄造學生人格方面入手尋找突破口,嘗試將楹聯教學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獲得巨大成功:2006年中考,該校語文成績位居湖北隨州市第一名。市教研室教研員來??疾?,聽了筆者主講的復習課《對對聯誦古詩記常識》,耳目一新,認為學校在對聯教學方面闖出了一條新路,“用傳統對聯形式,來進行中考復習,是一種可喜的嘗試?!?/p>
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發(fā)現中考資料上出現了對對聯的試題,這對學生來說非常陌生。為了讓同學們粗知對聯,筆者專門準備了一節(jié)課。沒想到有的學生聽課后上了癮,三天兩頭地找筆者學聯。于是,筆者從課文著手,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現成的規(guī)范對聯,從中摘取大量的對偶句、律句、名言聯,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等等,通過分析、背誦,讓學生初步了解對聯上下聯在字數、結構、詞性、內容、聲調等各方面的特點,并與名人聯系起來,穿插一些故事。碰巧,當年中考題中有一小題對對子,我們班為此沾了不少光。
筆者還經常利用對聯形式,歸納概括課文內容。
師:春秋《〈論語〉八則》;
生:戰(zhàn)國《〈孟子〉二章》。
師:唐代“永州八記”;
生:明朝“公安三袁”。
課堂上分析人物形象時,筆者擬一比上聯:
豆腐西施,可憐可笑;
小才女傅青青隨即對出精當的下聯:
中年閏土,不幸不爭。
在寒假里,筆者發(fā)動學生利用春節(jié)這個龐大的對聯文化市場,抄對聯,學對聯。同時,還有意識地讓學生找病聯。有一副出現頻率特別高的春聯:
萬事如意頭頭順;
四季發(fā)財步步高;
夏中華同學當場評價道:“前四字平仄不協,‘萬事’對‘四季’節(jié)奏點上的字同仄,失對。”
筆者從2005年開始嘗試楹聯教學,入課程,進課表,出教材,到2008年,淮河鎮(zhèn)中心學校的楹聯教學初見成效,引起了中國楹聯學會的關注。至今十幾年中,中國楹聯學會會刊《對聯》經常刊登我校師生的楹聯作品。毛培志同學的一副對聯,榮獲2014年第8期《對聯》雜志“學生擂臺”一等獎。其獲獎聯簡評為:“湖北淮河鎮(zhèn)中心學校毛培志同學的對聯‘學海騰龍,長追彩夢;書山棲鳳,直上青云’字字珠璣,表達通暢,非常精彩?!?/p>
總結十幾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發(fā)現,凡是對聯對得好的學生語文成績都比較出色。即使本來語文成績不怎么樣,通過一段時間的對對聯訓練,成績也會提高。這又是為何?
倘若你喜歡對對聯,就會發(fā)現,這小小的對聯包含了大學問、大語文、大文學。這要從《聯律通則》說起,《聯律通則》要求對聯必須做到:
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節(jié)律對拍;平仄對立;形對意聯。
單看以上的規(guī)則,只要能看懂,能理解,就說明你的語文基礎不差,如果再進一步自覺地運用到對聯之中,那就更上一個水平。因為這涉及到字音、聲調、韻律、詞性、句型、結構、語法、修辭等多方面知識。學生要對對聯,首先要看出句表達什么意思,有什么特點,這就相當于審題;然后思考選擇什么角度去應對,這就相當于立意;接著去捕捉合適的意象,在意象中選擇合適的詞匯,在詞匯中選擇聲調、詞性、結構、性質狀態(tài)相應或相對的詞語,組成對句;最后再從語法、修辭、詩意、情感上去潤色,去推敲,去修飾,從而達到完美。對聯的修辭格式和技巧手法,可分為復字、疊字、頂針、拆字、回文、同旁、嵌字、無情、諧趣、音韻等等,趣味無窮。學生對對聯,不是查字典、詞典,就是上圖書室翻閱資料,上網搜索相關的信息,向老師詢問語法知識。一副聯對好了,學生接受的信息量和語言基礎知識的訓練量遠遠超過學生做十道訓練題的作用,因為這是學生自己愉快、主動、有效的學習,而不是被動、機械、無趣地訓練。
心理學告訴我們:凡是主動的學習都是有效的,高效的,事半功倍的,反之則是低效的,乃至無效的。對聯的內容涉及到天文、地理、動物、植物、歷史、新聞、社會、民俗……幾乎無所不包,學生在對對聯的同時,也就愛上了閱讀,而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又是學好語文的康莊大道。
筆者的不少學生在中考、高考中就沾了大光,他們在時隔幾年后,興高采烈地報告這一喜訊,讓筆者分享快樂。
反思一下我們目前的語文教學,大多數老師要么是把教材嚼來嚼去,肢解得支離破碎;要么是根據教參,鸚鵡學舌一般傳授講解,味同嚼蠟;要么就是讓學生大量地做題,重復地訓練。久而久之,就把學生學習母語的興趣消磨得一干二凈,學生怎么能夠學好母語呢?通過對對聯,來鞏固拼音、豐富詞匯、掌握語法、運用修辭、表情達意、激發(fā)閱讀興趣,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學習語文的上佳方法嗎?
對聯是國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筆者認為,無論是著眼于弘揚傳統文化還是著眼于課程改革,著眼于語文學習方式,著眼于未來高考,將楹聯教學滲透到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中,都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