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建磊
流光溢彩的黃金王冠、栩栩如生的象牙浮雕、精美絕倫的山羊塑像……30余件(套)阿富汗珍寶,璀璨奪目,描繪出阿富汗悠久燦爛的文明圖景,向世界展示出阿富汗作為東西文明交匯中心的獨特價值,也詮釋了古絲綢之路上文明交融互鑒的歷史淵源。
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展亮相清華大學藝術(shù)博物館,展覽的主題“器服物佩好無疆”語出中國古代典籍《穆天子傳》,書中記載了周穆王曾經(jīng)巡游西方,邂逅西王母,得見諸多奇珍異寶,遂以“器服物佩好無疆”來形容各種器具、服飾和物件的精美,此次展覽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一、文明的十字路口
阿富汗,地處歐亞大陸心臟地帶,被東方的帕米爾高原、南方的南亞次大陸、西方的伊朗高原和北方的中亞草原地帶所包圍。阿富汗屬中亞國家,溝通東西方,連接中亞、西亞和南亞,在歷史上被稱為通向南亞大陸的“鎖鑰”,戰(zhàn)略地位非常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波斯王國、突厥、蒙古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留下印記,這也讓阿富汗成為諸多文明的“大熔爐”,滋養(yǎng)了伊斯蘭教、印度教,亦是佛教圣土。玄奘大師也踏上過阿富汗的土地。
歷史上,曾有各種文化在阿富汗地區(qū)碰撞、融合。居魯士大帝遠征時曾將它并人波斯;亞歷山大東征在這里建立過希臘化城邦;大約公元前250年前后,還建立起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巴克特里亞王朝,也就是中國當時所稱的大夏國,是亞洲最富饒的地區(qū)之一,也是絲綢之路中段最重要的地區(qū)之一。
阿富汗同中國的淵源可追溯至兩千余年前。據(jù)《史記》、《漢書》記載,月氏人(古代游牧民族)原本居住于敦煌和祁連山之間,被匈奴人打敗后,便一路向西遷移,經(jīng)過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征服了大夏,在媯水(阿姆河)的北岸設(shè)立王庭。約公元前139年至130年間,月氏人來到阿富汗北部,滅掉塞種人的舊“大夏”,建立了新“大夏”。公元前129年,張騫到訪,首次在阿富汗這片土地上留下中國人的足跡。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還來到了大月氏首都藍氏城,也就是如今阿富汗的瓦齊拉巴德。到了唐朝時期,中國與阿富汗間的往來更加頻繁,借由絲綢之路頻繁的貿(mào)易往來,兩地之間的交流和了解,也從經(jīng)濟、貿(mào)易領(lǐng)域擴展到文化、藝術(shù)等層面。
鑒于阿富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價值,使其在中西方文化、貿(mào)易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這里曾孕育出璀璨奪目的特色文化,也使阿富汗得到“文明的十字路口”的美譽。
二、熠熠生輝的多文明交融
本次展出的230余件(套)阿富汗珍寶,按四個出土地點,即法羅爾丘地、阿伊哈努姆古城遺址、蒂拉丘地和貝格拉姆古城遺址劃分單元,分別展示了青銅時代、希臘化時期、月氏人人侵至貴霜王朝建立之前、貴霜王朝四個歷史時期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是古代多文明互融交匯的見證。
法羅爾丘地
1965年,據(jù)說與青金石原產(chǎn)地相鄰的巴格蘭省幾位農(nóng)民在一處叫法羅爾丘地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一批制作精美的金銀器。農(nóng)民們?yōu)榱司趾妥冑u,將這些金銀制品切割成大小不一的碎片,經(jīng)喀布爾國立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努力,共追討回5件金器(計940克)和12件銀器(計1922克)的殘件。這批金銀器的紋飾,可以分為幾何紋、動物紋和素面三類。這批金銀器揭示了中亞早期文明中十分常見的紋飾,它們或隸屬于中亞地區(qū)青銅時代的一個定居型文明——阿姆河文明,或來自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顯示阿富汗地區(qū)在人類早期文明的發(fā)展歷程中就是多文化交匯之地。
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的黃金杯,是此次展覽中最古老的展品,雖然器形殘缺,但精美的紋飾依然清晰可見。據(jù)負責講解的中國人民大學蔣瑞霞博士介紹“這些紋飾中,帶胡子的公牛形象,顯然是受到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影響,而其它幾何圖案,又是典型的中亞風格?!边@為青銅時代人類文明的交流與互動提供了佐證。
阿伊哈努姆古城遺址
公元前4世紀后期,古希臘馬其頓王國國王亞歷山大率軍東征波斯,將希臘文明帶到巴克特里亞(今阿富汗)境內(nèi),在這里建造起很多希臘化的城市,阿伊哈努姆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突厥語的意思是“月之新娘”,被認為是一座阿姆河邊的“亞歷山大城”。有考古證據(jù)顯示,阿伊哈努姆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是一座高度國際化的都市,牧師、工商業(yè)者、知識階層云集,幾乎“擁有希臘化城市的所有標志”。
這里出土的二神駕車圖像飾板,飾板上的畫面十分鮮活,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頭戴光芒之冕在空中凝視,大地女神西布莉與勝利女神尼姬駕著一輛獅子拉的中亞式戰(zhàn)車,她們的服飾有鮮明的東方特征。這件文物融合了希臘神話中的形象與當?shù)仫L格的圖式。
蒂拉丘地
蒂拉丘地的字面意思是金色的丘地或土墩,原本是一座青銅時代的拜火教神壇,后被當作墓地,遺址位于阿富汗北部。1978年,由蘇聯(lián)和阿富汗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在此地發(fā)掘了6座豎穴土坑墓(1男5女),出土了約21,618件金、銀、銅、象牙、寶石等各種材質(zhì)制作精美的文物。這批數(shù)量驚人的寶藏,將多種文化傳統(tǒng)和藝術(shù)風格融合在一起,表現(xiàn)出獨特的跨文化特征,是迄今為止絲綢之路上最偉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墓中出土的安息銀幣、羅馬金幣、希臘神像、中國西漢銅鏡與絲綢、敘利亞或埃及的玻璃器皿、印度象牙雕件以及草原風格黃金飾品等,無疑進一步證明了公元前后的阿富汗作為文明十字路口的國際性、創(chuàng)造性和多樣性。
從琳瑯滿目的金器上可以看出明顯的游牧民族的特質(zhì),這只純金打造的公羊,體格健碩,栩栩如生,彎曲的羊角讓人感到滿滿的力量。
阿芙洛狄特是希臘女神,展品中的阿芙洛狄特中眉心有一點,這是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為女神加上翅膀,則屬于當?shù)匚幕脑亍?/p>
在一柄金制劍鞘和飾件上,出現(xiàn)了典型中國元素——雙龍造型,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對當?shù)匾灿兄匾挠绊憽?/p>
貝格拉姆古城遺址
貝格拉姆位于喀布爾市(阿富汗首都)以北60公里兩條河流交匯處,靠近興都庫什山脈南麓的薩朗山口,乃溝通山南與山北最便捷的必經(jīng)之地,戰(zhàn)略位置尤其重要,如今仍是貝格拉姆空軍基地的所在地,外人難以踏足。亞歷山大大帝時代要塞中駐扎了大量的軍隊。傳統(tǒng)上這一區(qū)域叫卡比薩,644年唐僧玄奘路經(jīng)此地,在《大唐西域記》中稱其為“迦畢試”。公元125年以后,月氏人征服這里,建立“貴霜帝國”,成為與東漢、羅馬、帕提亞并立的四大強國之一,從此阿富汗的歷史掀開嶄新一頁。
貴霜帝國地理位置特殊,東鄰中國,南括印度,北靠草原,西接波斯,與羅馬帝國的東部邊界相去不遠,便于同周邊各種文明進行交流,絲綢之路在這個時期得到蓬勃發(fā)展。在20世紀二十年代開始考古發(fā)現(xiàn)的約2000件珍貴文物中,無可置疑地再次證明了阿富汗作為東西文明交匯中心的獨特歷史價值:出土了希臘羅馬風格的青銅鑄像和石膏浮雕、印度的象牙雕件、敘利亞的玻璃、埃及的銀器和石制器皿等——甚至,還有9件中國漢代的漆器。
貝格拉姆出土的文物中不乏印度風情十足的物品,一塊塊制作精美的象牙飾板表明這座城池曾經(jīng)流行過“南亞風”。
三、文化不滅,國家永生
很難想象,這些琳瑯滿目的異域珍寶,都來自于近2000年前的阿富汗,更難想象,這個曾擁有如此輝煌文化的國度,他的人民竟然飽經(jīng)滄桑和苦難。很多文物也在連年的戰(zhàn)火中被損毀,包括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國家博物館等等,讓人唏噓不已。
在展廳的出口處我們看到許多大箱子,每個箱子上都貼滿通關(guān)標識。蔣博士告訴我們,正是這些箱子,載著這批珍寶“跑”遍了法國、意大利、荷蘭、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等國的20多座博物館。
回顧我們的近代史,尤其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的文物也曾被西方侵略者大肆盜竊和毀壞,圓明園的遺址、莫高窟中的無頭佛,都在訴說著曾經(jīng)苦難的日子,我們能懂得阿富汗文物保護者的心情,因此,我國的各大博物館開始了接力賽,北京、敦煌、成都、鄭州、深圳、長沙……各地全力為這批珍寶辦展,讓它們在中國這片安全的土地上得到庇護。文物的尊嚴,背后其實是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尊嚴。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強大了,才談得上尊嚴。作為炎黃子孫,我們?yōu)樽鎳牟粩鄰姶蠖罡序湴?、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而倍感自豪。
“A nation stays alive,when itsculture stays alive.”(文化不滅,國家永生)這是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門口上所鐫刻的銘文。文化——讓我們感受到祖先的脈搏,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發(fā)展延續(xù)的血脈,也是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
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深化人文交流互鑒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弊鳛槿珖鴮ν庥褏f(xié)文化交流部的一員,我深深感到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也希望世界上的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能夠廣泛、深人地交流互鑒,超越?jīng)_突、打破隔閡,讓人類文明薪火相傳,讓多彩文化在世界文明百花園里群芳競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