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華, 何 文, 張秀芬, 黎 萍, 李恒銳, 楊海霞, 劉連軍
(廣西南亞熱帶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廣西 龍州 532415)
木薯新品種選育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品種間雜交進行篩選,但是,受光、溫等氣候因素的影響,如不能完全滿足種子發(fā)育需要,使得部分果實無法正常成熟,落果早,獲得種子數量少,質量差,導致發(fā)芽率低或不能發(fā)芽。李茂植等[1]報道,經沙床播種,45 d后木薯雜交種子的發(fā)芽率為31.3%。葉劍秋[2]研究發(fā)現,雜交種子育苗的發(fā)芽率為35%左右。通過種子保存、篩選和恒溫處理,木薯種子發(fā)芽率可提高至70%左右[3-4]。一般木薯苗從出土到移栽大田需要2個月,但由于出苗后施肥管理不當出現生長過慢或者死亡現象,影響木薯品種選育的進程。因此,研究木薯苗期生長特性,對提高木薯品種選育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關于施用復合肥能促進幼苗生長的研究已有文獻報道[5-7],但目前尚無學者研究復合肥施用對木薯實生幼苗生長及其養(yǎng)分吸收利用的影響。鑒于此,采用單因素試驗研究復合肥不同施用方式對木薯種子萌發(fā)、幼苗生長發(fā)育及在生長過程中養(yǎng)分吸收、利用的影響,為木薯幼苗期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于2017年4—8月在廣西南亞熱帶農業(yè)科學研究所苗圃進行,育苗溫度24~32℃,濕度70%~80%,供試土壤為紅壤土,pH 4.8,有機質2.2%,全N含量1.4%,堿解氮101 mg/kg,全P含量0.05%,速效磷25.8 mg/kg,全K含量2.51%,速效鉀91.3 mg/kg。
供試木薯品種為華南205號;復合肥( N∶P2O5∶K2O=28∶6∶6),總有效養(yǎng)分≥40%;有底塑料桶,上口徑30 cm、下口徑25 cm、高25 cm,桶底打4個直徑為1 cm的圓孔。
1.3.1材料預處理1)木薯種子。選用飽滿、完整、種皮黑且光滑的木薯種子,用30℃溫水浸泡8 h,然后撈出、晾干備用。2)種植土壤。種植基質為細土,用塑料桶盛裝。在離桶面約3 cm處將用作基肥的復合肥均勻撒入,隨之繼續(xù)向桶中裝細土,直至土從桶面冒出即可。
1.3.2試驗設計試驗設4個處理,T1、T2和T3為施肥處理,以不施復合肥為對照(CK)。即在復合肥施用量均為每盆20 g(2.830 t/hm2)的前提下,T1,復合肥100%作基肥;T2,復合肥50%基肥+50%追肥;T3,復合肥25%基肥+50%追肥+25%第2次葉面追肥,2次追肥間隔7 d。每個處理播種10盆,3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
播種時間為4月28日,先在表土上用小勺等距挖深度為1.5 cm左右的小孔,然后按種子1粒/孔將處理好的木薯種子播種其中,最后用細土覆平放種小孔。出苗后,5月10日進行定苗,每桶保留5株幼苗。定苗15 d后(5月25日)按試驗設計進行首次施肥,追肥時在株行間表土下2 cm深處埋入復合肥即可。
1.3.3指標測定1) 出苗率。木薯種子在4月30日開始出土,于5月5日開始統(tǒng)計出苗率,逐日進行,直至定苗。2) 幼苗生長。于5月10日開調查始幼苗莖高、地徑、著生葉片數,10 d調查1次。3) 苗木性狀。7月1日大田移栽,調查苗木莖干物質量、根干物質量、莖高、地徑、5 cm以上枝根總條數、枝根總長度、4條側根(胚根處直接生長之根)總長及苗木主根長,計算苗木的質量指數(QI)。4) 苗木養(yǎng)分吸收與利用。參照文獻[8]的方法測定烘干植株根和莖的重量,以及植株全K、全P和全N的含量;計算肥料N(P/K)利用率(U),植株K、P和N的積累量。
QI=A/(H/D+G/R)
U=[W1-W0]/F×100%
植株N(/P/K)積累量(mg/株)=植株N(/P/K)含量(%)×植株干物質量(g)×1000/100
式中:A,苗木總干物質量(g);H,莖高(cm);D,地徑(mm);G,莖干物質量(g);R,根干物質量(g);W1,施肥植株N/P/K的積累量(mg/盆);W0,不施肥植株N/P/K的積累量(mg/盆);F,肥料N/P/K的施用量(mg/盆)。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7.0進行數據處理分析。
從表1看出,各施肥處理的出苗率均較同一時段CK高,5月15日出苗率均≥66.2%,且與CK差異顯著。至5月30日各施肥處理木薯種子出苗速度均呈先快后慢趨勢提高,出苗率為T1>T3>T2>CK,其中,T1和T3顯著高于CK,T1的出苗率略高于其余施肥處理,但各施肥處理間差異不明顯。說明,以復合肥作為基肥施用可加快木薯種子出苗。
表1不同處理各時段木薯種子的出苗率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同一時期不同處理間的差異顯著 (P<0.05),同行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同一處理不同時期的差異顯著(P<0.05)。下同。
Not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the same period (P< 0.05), and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row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same treatment (P< 0.05). The same below.
從表2可知不同施肥處理木薯幼苗葉片、地徑和苗高的生長動態(tài)。
2.2.1葉片各施肥處理木薯幼苗的葉片數均呈先快后慢再快的速度增加,且均較同時段CK的葉片數高。CK葉片數在6月9日達最高,為8.2片;之后呈下降趨勢。T1在5月30日達9.4片,之后生長較緩慢。T2和T3葉片數在6月9日之后再次快速增加,至6月29日,T2和T3的葉片數達最高,分別為15片和15.5片,且整個調查期間沒有落葉現象。表明,在土壤水分供應充足條件下,施用復合肥能促進木薯葉片的生長,且有效延緩葉片衰老。
2.2.2地徑各施肥處理木薯幼苗地徑呈不斷增粗趨勢。T3增粗速度基本一致,而T2、T1增粗速度在5月20—30日時略有減緩,之后快速增粗;至6月29日,T2、T1的地徑略低于T3,三者間差異不顯著,但均較CK大,差異顯著。表明,施復合肥對木薯幼苗地徑增粗速度有影響,但對促進地徑增大沒有顯著差異。
2.2.3苗高各施肥處理木薯苗高隨生育進程呈先慢后快的增加趨勢,CK的增速較平緩;且各處理同一時段的苗高均較CK高。5月30日時,CK苗高9.5 cm,T1、T2和T3的苗高分別為15.5 cm、15.8 cm和16.2 cm,與CK差異顯著,但各處理的苗高差異不顯著;此后各處理的苗高迅速增加,明顯高于CK。6月29日時,T3苗高達43.5 cm,T2苗高達42.7 cm,二者差異較小,但顯著高于T1(35.5 cm)和CK(14.7 cm);CK與其余處理差異顯著。表明,施復合肥能明顯促進幼苗前期苗高增長,T3追肥方式效果較明顯。
表2不同處理各時段木薯幼苗的葉片數、地徑和苗高
從表3看出,木薯苗木各處理的主根長、側根數、地徑、莖高、干物質量及質量指數均與CK差異顯著。主根長為T2>T3>T1>CK,T2與T3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T1和CK;側根數為T3>T2>T1>CK,T3、T2顯著高于T1。表明,施肥時間后移對幼苗根系發(fā)育有利。地徑為T3>T2>T1>CK。莖部和根部的干物質量均為T3>T2>T1>CK,T3莖部的干物質量顯著高于T1,T3和T2根部的干物質量顯著高于T1。各處理質量指數(QI)為T3>T2>T1>CK,其中,T3與T1間差異達顯著水平。表明,施肥能顯著促進木薯幼苗各器官協(xié)調生長,提高幼苗綜合素質;T3的促進效應較突出。
表3不同處理木薯的苗木性狀
由表4可知,各處理木薯植株的N、P和K含量均顯著大于CK,T3的N、P、K含量與T1、T2間差異顯著;木薯植株N、K的積累量均為T3>T2>T1>CK,其中,CK與其余處理,T3與T1、T2的積累量差異顯著;木薯植株N、P、K利用率均為T3>T2>T1,且各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表明,施復合肥有利于木薯幼苗養(yǎng)分吸收和累積,伴隨時間延長,肥料的利用率及植株的養(yǎng)分積累量和含量均不斷提高。其中,T3效果最佳。
表4 不同處理木薯苗木的養(yǎng)分吸收與利用
復合肥施用方式影響種子發(fā)芽和幼苗生長,但對不同作物的效應不同[6-9]。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相比,施用復合肥各處理對木薯種子出苗、幼苗生長、苗木性狀及苗木對養(yǎng)分的吸收與利用均有促進作用;復合肥分次施用尤其是25%基施+50%追施+25%葉面追施,對木薯幼苗生長有較好的促進效果。
施肥可提升苗床土壤中N、P、K的比例,使木薯種子萌發(fā)時根系發(fā)育及最終幼苗破土獲得更多的養(yǎng)分支持。該試驗結果表明,以復合肥100%作基肥施用處理的各項生長指標顯著低于其余處理,究其原因可能是復合肥全部作基肥施用增加苗床土壤化肥比例,抑制種子萌發(fā)過程中側根及胚根的生(伸)長形成,進而抑制幼苗發(fā)育;而復合肥25%作基肥+50%作追肥+25%作第2次葉面追肥的施肥方式通過淋溶將土壤化肥濃度稀釋,肥料對種子萌發(fā)的抑制現象消除或緩解,有利于木薯幼苗對肥料的吸收與利用,促進幼苗加速破土。因此,將復合肥用作基肥時應有效控制其用量,以確保在種子萌發(fā)所需養(yǎng)分又不對種子萌發(fā)產生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