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涉縣醫(yī)院中藥師 趙國英
橘子色彩鮮艷味美酸甜,相信大家對它都不陌生。尤其是小孩喜歡它酸甜的味道,女士喜歡它鮮亮的外表,老年人更是欣賞它傳承多年的藥用價值。那么小小的橘子究竟身懷多少絕技呢?
橘子原產(chǎn)地是中國,是柑橘屬的一種果實,由橘皮、橘肉、橘核、橘絡等組成。
橘皮分為青皮、新鮮橘皮和陳皮三種。
青皮為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實的果皮,性溫,味辛、苦,歸肝、膽、胃經(jīng),具有疏肝破氣、消積化滯功能,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胸脅脹痛、疝氣疼痛、乳癖、乳癰、食積氣滯、脘腹脹痛等。青皮氣味峻烈,苦泄力大,辛散溫通力強,炮制品有醋青皮和麩炒青皮。青皮破氣消積力勝,常與柴胡配伍,上下串通治療肝經(jīng)氣郁、氣滯血瘀。麩炒青皮化積和中力強,常與木香配伍,治療食積氣滯、脘腹脹痛;醋青皮更勝于疏肝止痛,常與烏藥配伍,疏肝行氣、散寒止痛,治療寒凝氣滯、疝氣疼痛。青皮性烈破氣,氣虛者和孕婦慎用。
新鮮橘皮即成熟果實食用時現(xiàn)剝的橙色果皮。新鮮橘皮氣味清爽宜人,可以用來去除羊肉的膻味和冰箱的異味,同時也是暈車者防止暈車的一種不錯的方法。
陳皮為成熟果實,曬干或低溫干燥而成。藥材分為“陳皮”和“廣陳皮”。陳皮性溫,味辛、苦,歸肺、脾經(jīng),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功能,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陳皮與蒼術配伍,燥濕與行氣并用,可以治療濕滯脾胃證;與半夏配伍,可以體現(xiàn)理氣治痰、氣順痰消之意,適用于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悶、肢體困重之濕痰癥;與厚樸配伍,治療脾胃寒濕氣滯證;與人參配伍,治療肺氣虛所致的短氣喘促、懶言聲微、脈虛自汗,脾氣虛所致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與茯苓配伍,用以治療濕痰癥。
橘肉具有開胃理氣、止咳潤肺功能,可以治療胃陰不足、口中干咳、肺熱咳嗽等癥。其富含多種果酸和維生素C。橘肉吃多會導致體內(nèi)生痰聚飲;另外,服用維生素K、磺胺類藥物、安體舒通、氨苯喋啶和補鉀藥物時,均應忌食橘子。
橘核為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成熟種子,性平,味苦,歸肝、腎經(jīng),具有理氣、散結(jié)、止痛功效,臨床主要用于疝氣疼痛、睪丸腫痛、乳癰乳癖等的治療。橘核常配伍小茴香和烏藥等共同提高療效。
橘絡為橘及其栽培變種的成熟果實的干燥中果皮與內(nèi)果皮之間的纖維管束群。橘絡性平,味甘、苦,歸肝、肺經(jīng),具有行氣通絡、化痰止咳的功效,臨床用于痰滯經(jīng)絡之胸痛、咳嗽、痰多,常配伍白芍、甘草和貝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果部》中提到:“橘絡可治口渴吐酒,炒熟煎激發(fā)飲,甚效?!彼源蠹以谙碛瞄僮用牢兜臅r候,建議不要隨意丟棄橘絡。
橘紅為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外層果皮,也就是新鮮橘皮用刀削下橘紅色的外果皮,曬干或陰干即得。其性溫,味辛、苦,歸肺、脾經(jīng),具有理氣寬中、燥濕化痰的功效,臨床主要用于外感并發(fā)咳嗽白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常配伍半夏、杏仁、蘇子等。
橘白為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成熟內(nèi)層果皮,也就是新鮮橘皮用刀刮下黃白色的內(nèi)層果皮,曬干或陰干即得。橘白具有和胃化濕的功效。
橘葉為橘及其栽培變種的葉。其性平,味辛、苦,歸肝經(jīng),具有疏肝行氣、散結(jié)消腫的功效,主治胸脅作痛、乳癰、乳癖。
另外,與橘子類似功效的水果還有柑、橙和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橘、柑、橙、柚四者相類而不同。橘皮性溫紋細色紅而薄,內(nèi)多筋脈,其味苦而辛;柑大于橘,柑皮性冷紋粗色黃而稍厚,內(nèi)多白膜,其味辛而甘;橙皮性溫紋粗色黃而更厚,內(nèi)更多白膜,味辛而苦;柚皮性冷最厚而虛,紋更粗,色黃,內(nèi)多膜無筋,其味甘多辛少。”此類水果均味道甜美,用藥得當即可輔助治療疾病,若食用不當也可引發(fā)疾病,所以大家在享用美味的同時切記不可貪食,以防導致胡蘿卜素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