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章 娣
2019年全國卷Ⅰ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地理學科的思維能力。其中第9~11題以文字材料和黃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圖結合的形式,從培養(yǎng)綜合思維素養(yǎng)立意,考查了氣候、河流、地貌等自然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考查學生運用地理學科基礎知識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綜合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揭示自然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的復雜關系。
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口至潼關河段,全長132.5米。該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河道。下圖為黃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圖。據此完成9~11題。
9.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是因為該河段河流
( )
A.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
10.黃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擺動范圍較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匯入
③沿岸地貌 ④兩岸巖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導致黃河小北干流
( )
A.含沙量劇增,擺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積增強 D.侵蝕加強,河床加深
【答案】9.D 10.C 11.C
黃河流經晉陜峽谷河道,一般河寬僅100~500米,出禹門口后河道突然放寬數千米,因此小北干流滯洪、滯沙和削峰作用很大,屬強烈堆積的游蕩型河段。
小北干流沖淤變化迅猛,汛期淤積,非汛期沖淤,但主要還是以淤積為主,屬于堆積性河道。當小北干流河道淤積時,往往舊河槽被淤平,又拓出新河槽,形成河道遷徙,屬于游蕩型河道。
從本組試題的命題立意來看,本組材料及試題設問的呈現,主要體現了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的高考地理試題的綜合思維立意,對給定的地理事象,從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角度對其關系進行分析,3個問題具有思維的連續(xù)性,難度也是層層遞進。
試題9要求學生要能對游蕩型河流的形成需要滿足的水沙條件進行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試題10需要學生根據示意圖和材料信息,系統(tǒng)分析河流流量、支流匯入、地貌、巖性對堆積性游蕩河流形成的影響,并運用逆向思維推理中段河道游蕩范圍小的原因,使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考,進行有理有據、有效有度的分析與論證。
試題9、10的解題關鍵都在于對黃河小北干流堆積性游蕩型河形成過程的理解,堆積性河道,說明流水以沉積作用為主,說明河流含沙量大,在此河段流速減緩,泥沙淤積。游蕩型河道,說明河道一直在遷徙,那么怎樣才能完成遷徙呢,這個問題就需要很強的綜合思維的能力,可以結合題目選項進行思考,從而降低難度。河流流量大或小,河道并不能完成“游蕩”,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就可以形成“游蕩”,流量大時流動范圍擴大,流量小時流動范圍縮小,從而完成“游蕩”,試題9選D,試題10的①錯誤。根據圖示信息,中段沒有支流匯入,試題10的②錯誤。地形低平,水流不暢,更容易淤積抬升河床,就容易發(fā)生“游蕩”,且汛期舊河槽被淤平,流水要拓出新河槽時,河床邊界如果地勢較低,對流水阻擋作用小,容易發(fā)生“游蕩”,反之,則不易“游蕩”,游蕩范圍就小,試題10的③正確。河岸巖性硬度較小則容易被侵蝕,使河道向河岸拓展,也更容易完成“游蕩”,反之,則不易“游蕩”,游蕩范圍就小,試題10的④正確,所以試題10選C。由以上分析水沙條件變化和河床邊界相互作用是形成河道變遷的根本原因。
試題11對比前面2小問,綜合思維的難度加大,答題的關鍵點是提取圖中渭河匯入的是小北干流尾段的位置信息,以及頂托作用知識的遷移,在主汛期,渭河匯入的是小北干流尾段,所以渭河的洪峰不會對黃河小北干流含沙量造成影響,而渭河匯入小北干流產生的頂托作用導致小北干流水位上升,流速減慢,淤積增強,侵蝕減弱,所以選C。
綜合思維作為地理素養(yǎng)的核心內容,是運用綜合的觀點和方法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思維品質和能力。問題產生的環(huán)境不同,對問題思考和命制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但是學生綜合思維水平是一定的,往往試題測試的結果也是大同小異。要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往往需要教師幫助學生理清綜合思維的邏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
例如,在解決本文試題10的設問時,需要兩種思維方式,這兩種思維方式在地理學科中也普遍存在,一種是“遷移思維”,包括同類知識之間或與異類知識之間內容與方法的遷移。試題10選項中關于巖性,在流水侵蝕地貌中關于瀑布的形成,講過差別侵蝕,巖性堅硬,則不容易被侵蝕,在本題中就可以借鑒。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設計相關類型的題目培養(yǎng)學生這種思維品質,以下例1和本文試題11的呈現就是對于這種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例1】(2015年全國卷Ⅱ)近年來,沿海地區(qū)城市遭受嚴重澇災的現象時有發(fā)生。
讀圖,分析M市易出現重度澇災的自然原因。
【答案】地處平原,地勢低平,受南部山區(qū)洪水和河流上游匯水的共同影響;排洪通道少,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頂托作用,排水不暢;處于臺風過境或登陸區(qū),臺風常帶來強降雨。
例1中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頂托作用,導致排水不暢,這是在洪澇災害中常見的一個成因,但放到本文試題11,思考的關鍵點就在于洪峰期的渭河對小北干流的頂托作用,渭河的頂托作用導致小北干流水位上升,流速減慢,淤積增強,侵蝕減弱,由此可知,對學生“遷移思維”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
另一種是“逆向思維”,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試題10的設問中段游蕩范圍小,說明有條件限制其游蕩,可以從形成游蕩性河流的條件中進行逆向推理,地勢低平有利于形成游蕩性河流,那反過來又會怎樣呢。以下試題和本文試題9、10的呈現就是對“逆向思維”的培養(yǎng)。
【例2】(2018年4月浙江卷)下圖為黃河三角洲略圖。
21世紀以來黃河三角洲河道未發(fā)生擺動,說明主要原因。
【答案】中上游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水土流失減輕;水土保持工程發(fā)揮效益,泥沙減少;流域用水量增加,河口徑流減少;河道疏浚,加固堤岸,不易泛濫。
例2基本沒有材料信息,但是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儲備——水沙條件變化和河床邊界條件相互作用是形成河道變遷的根本原因,然后進行逆向推理,河道沒有擺動,結合黃河的區(qū)域背景,主要都是人為因素改變了水沙條件和河床邊界條件,就可以得出相應的答案。
最后一種是“批判思維”,打破原有思維邏輯模式,撬動背景信息引導下的新思維。這種思維在本文題組中并沒有呈現,但在以下試題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現。
【例3】(2018年全國卷Ⅱ)地處黃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來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異常增多,下表為當月6次降水過程的時長、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況。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極高。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降水序號降水歷時(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況1253.0無明顯洪峰2480.3無明顯洪峰35100.1無明顯洪峰4273.2無明顯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 m3/s6254.4洪峰流量1 750 m3/s
第6次降水產生的洪水含沙量極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
A.河床 B.溝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蓋坡面
【答案】D
在日常的教學中,植被覆蓋有利于水土保持,那么為何本題中反過來還提供了沙源?對于本題的正確選項,對于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完全是沖突式的,這就要求學生打破原有思維邏輯模式,撬動背景信息,形成新的思維。此題的設問是第6次降水,學生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從連續(xù)性降水的角度去思考,不能僅停留在第6次降水的層面。前面的幾次降水,植被、土壤都吸收了大量水分,植被、土壤中水分已經飽和,第5次降水洪水含沙量極低,說明植被還是發(fā)揮了水土保持的作用,但為什么第6次含沙量極高,這時候學生聯系黃土土質疏松、粘性差的特征,就可以推測可能是出現滑塌等地質災害,就可以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