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戴何明
高考地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文科)》指出,高考地理試題注重創(chuàng)設與學習、生活、學科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的情境。選擇地理學研究成果作為試題的背景素材,是創(chuàng)設與學科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情境的方式之一。河流地貌是自然地理的基礎內容,是一輪復習階段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也是主干知識。近年來,河流地貌在全國新課標卷地理試題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其中就有部分試題的背景材料是從地理學術研究成果中直接選取的。解讀這類高考試題,不能僅僅從知識點考查的角度進行,更需要從試題設計的角度來把握,最終形成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以同屬于選擇題第9~11題的2019年全國卷Ⅰ黃河小北干流題組與2017年全國卷Ⅱ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題組為例,分別探討兩組試題背景材料的選擇與試題設計的關系。
【例1】(2019年全國卷Ⅰ)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全長132.5千米。該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河道。圖1為黃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圖,據此完成9~11題。
圖1
9.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是因為該河段河流
( )
A.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
10.黃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擺動范圍較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匯入
③沿岸地貌 ④兩岸巖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導致黃河小北干流
( )
A.含沙量劇增,擺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積增強
D.侵蝕加強,河床加深
【答案】9.D 10.C 11.C
【分析】該組試題的圖像可以參考邵文偉等人發(fā)表在《地理學報》(2018年第73卷第5期)上的論文《黃河小北干流汛期和非汛期沖淤過程模擬》中的黃河小北干流概況圖,如圖2所示。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論文中用橫線的長短表示沖淤斷面的寬度,命題者將圖中的沖淤斷面橫線改為虛線框圖,并注明“河道擺動范圍”,這樣能起到簡化圖像信息的作用。在論文中的圖里標明沖淤斷面序號的目的是為了詳細、清晰地界定小北干流的分段位置,但試題的圖像沒有標注清楚小北干流的上、中、下段界線的具體位置,這就使得第10題的設問顯得過于突然。
圖2
第9題設問的實質是通過分析堆積性游蕩河道的形成原因來考查區(qū)域河流的水文特征,體現(xiàn)了對區(qū)域認知的考查。據圖1中右下角黃河小北干流位置示意,結合所學的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可知該區(qū)域屬于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季節(jié)變化大。根據題組文字材料提示,堆積性游蕩河道的特征是“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因此可以判斷該河段河流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動力條件)。黃河中游兩岸大部分為黃土高原,是黃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輸沙量占黃河年輸沙總量的89%。黃河小北干流位于黃河中游,河流含沙量大是堆積性游蕩河道形成的物質條件,因此選項D正確。流量大不一定能形成堆積性游蕩河道,選項A、B、C錯誤。
第10題設問的目的是考查黃河小北干流內部的差異,屬于地方尺度分異的考查,也是對區(qū)域認知更進一步的考查?!爸卸螖[動范圍較小”即意味著是中段與上段、下段擺動范圍的比較。論文中的分析指出,根據河道平面形態(tài)呈啞鈴狀(兩頭寬,中間窄)將小北干流分為上、中、下三段,這在題組的材料中并沒有說明。該河段河流自北向南流,中段河流流量比上段大,所以無法用于解釋中段擺動范圍較小。從圖1可以看出中段沒有支流匯入。盡管考生不一定清楚黃河小北干流中段與上、下段兩岸巖性有何差異,但在分析前兩個選項的基礎上,仍然可以用排除法進行選擇。其實,第10題的設問依據可以從劉社強等人的論文《黃河小北干流河段水沙變化及沖淤特性》(人民黃河,2015年第37卷第8期)找到參考。該論文指出,“黃河小北干流河漫灘兩側為高出河床50~200米的黃土臺塬。中段位于‘啞鈴’的中部,河段兩岸為第三紀紅土層巖石,抗沖力強,河寬較窄,對水流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睋Q言之,考生在考場答題時無法獲得這樣的信息,但如果能明白該試題設計的意圖,結合已有的信息進行分析,也能推斷出正確選項,這就是對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考查要求。
第11題考查的渭河主汛期對黃河小北干流沖淤過程的影響。該題的設問依據可以從鄭珊與吳保生的論文《黃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淤積過程模擬》(水利學報,2014年第45卷第2期)分析中找到相關參考。論文指出,由于潼關位于黃河和渭河匯流處,該處寬淺河道突然收縮進入三門峽峽谷河道,形成了天然卡口,對黃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河道起到了局部侵蝕基準面的作用。如果潼關高程抬升,就會導致黃河小北干流與渭河下游河道淤積。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較大,因此在主汛期,渭河洪峰自西向東匯入黃河小北干流,對自南向北流動的黃河小北干流起到頂托作用,從而造成黃河小北干流水位上升。渭河洪峰攜帶大量的泥沙在潼關形成淤積,潼關高程的大幅抬升導致黃河小北干流比降減小,從而造成黃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河道的嚴重淤積。故正確選項為C。渭河洪峰的匯入只能影響到黃河小北干流的沖淤狀況,無法改變其含沙量,因為河流的含沙量是受流域內氣候、植被、地貌等因素的影響,選項A錯誤。由于渭河洪峰的頂托作用,黃河小北干流流速減緩,侵蝕作用減弱,淤積作用增加,河床變淺,選項B、D錯誤。
關于河岸侵蝕的問題,2019年全國卷Ⅲ第37(1)題也有類似的考查方式。
【例2】(2019年全國卷Ⅲ)某河發(fā)源于美國內陸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節(jié)性融雪和大氣降水補給。7月后主要受降水補給,降水多為暴雨。該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內變化大,但河面寬度變化不明顯。圖3示意該河段典型河流斷面不同時間的水體形態(tài)。
圖3
對該河段河面寬度變化不明顯的現(xiàn)象作出合理解釋。
【答案】(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未擺動);單一巖性(巖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分析】從圖中可以看出,四個時間段河流斷面只是深度不同,寬度基本不變。文字材料說明該河流發(fā)源于內陸高山,位于河流上游。根據河流地貌的基本原理,河流上游落差大,以下切作用為主,出現(xiàn)“V”型谷。但在融雪流量大與降水量大的季節(jié),河流的河面寬度依然不明顯,這說明該河段并沒有因徑流增大而產生明顯的侵蝕作用。“單一巖性”指的是河流兩岸垂直方面的巖石性質一樣,抗沖力強(盡管參考答案沒注明,但可以根據斷面的變化特點進行推斷),否則垂直方向上就會出現(xiàn)局部被侵蝕的情況,而不會出現(xiàn)圖中兩岸直立的現(xiàn)象。
【例3】(2017年全國卷Ⅱ)洪積扇是河流、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qū)后,因坡度驟減,水流搬運能力降低,屑碎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圖4示意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積扇外,其余洪積扇堆積物均以礫石為主,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緣,據此完成9~11題。
圖4
9.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賀蘭山東坡
( )
A.坡度和緩 B.巖石裸露
C.河流、溝谷眾多 D.降水集中
10.與其他洪積扇相比,甲地洪積扇堆積物中礫石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①降水較少 ②山地相對高度較小
③河流較長 ④風化物粒徑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拔較高 B.土層淺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9.C 10.B 11.B
【分析】該題組中的圖像來源于莫聞多等人的論文《賀蘭山東麓沖積扇發(fā)育特征》中的賀蘭山東麓略圖,如圖5所示,該論文發(fā)表于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第35卷第6期。從時效性來看,該題組素材選擇過于陳舊,但從賀蘭山東麓沖積扇發(fā)育的研究來看,這篇論文是為數不多的研究成果之一,具有代表性。將圖4與圖5進行對比,可知命題者將論文中的圖像進行重繪,只保留了原圖中的“低山”“中高山”“河流”等圖例信息,將“沖積扇”改為“洪積扇”,并加上經緯線,比例尺不變。
圖5
第9題考查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成因的綜合分析能力,屬于區(qū)域特征的認知,與2019年全國卷Ⅰ黃河小北干流題組的第9題的設問一樣,都是基于整體性的考查。“集中連片”強調的是該地洪積扇的“空間分布特征”或者“空間格局”,即形成了多個洪積扇,且空間距離較近,而不是某個洪積扇形成的原因。命題者在試題文字材料中給出“洪積扇”的概念,旨在引導考生閱讀“洪積扇”概念的表述——洪積扇的形成過程,讀圖發(fā)現(xiàn)賀蘭山東麓河流、溝谷眾多,形成多個洪積扇分布,因此“集中連片”。實質上,該題的設計屬于地理概念的考查,大學的地學教材中將洪積扇定義為溝谷流水地貌。
第10題考查賀蘭山東麓洪積扇堆積物的內部差異,屬于地方尺度的區(qū)域分異。該題設問的依據是論文中“地勢起伏和氣候以沖積扇沉積物粒度的影響”。論文研究指出,氣候通過影響物源區(qū)的風化作用影響洪積扇沉積物粒度。賀蘭山地處我國干旱半干旱氣候區(qū)的過渡帶,物理風化顯著,風化物多為礫石。但是,在同一種氣候區(qū)內卻發(fā)現(xiàn)甲地(大武口)洪積扇堆積物中礫石較少。因此,這種差異與河流搬運能力有關。在降水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河流的搬運能力主要決定于地勢起伏(落差)的大小。通過讀圖可知,甲地河流主要流經低山區(qū),地形落差小,且流程長。所以,甲地的河流流速較慢,攜帶的屑碎物質顆粒較小,從而在甲地形成的堆積物顆粒較小。這一點可以通過2011年上海卷第19題和第20題關于河流流速與搬運物質顆粒大小的直角坐標圖(如圖6)看出,河流流速越大,搬運物質的顆粒直徑就越大。
圖6
第11題通過賀蘭山東麓南北耕地分布的空間差異,考查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該設問的依據是李新坡等人的論文《祁連山、賀蘭山與呂梁山山前沖積扇上的農地對比》(地理研究,2006年第25卷第6期)中關于賀蘭山前沖積扇上農地分布的分析:賀蘭山前沖積扇上農地的分布特征南北變化較大。北部地區(qū)沖積扇上農地相對分布廣、面積大、比例高;南部地區(qū)沖積扇上農地分布較少。第10題已經分析了甲地堆積物中礫石較少的原因,甲地位于北部,礫石較少,說明堆積物中粒徑比礫石更小的物質更多。粒徑越小,就越有利于形成深厚的土壤,耕地的比例就越大。反之,耕地就越少。
兩組試題不僅題號相同,考查的主題也大致相同。通過對兩組試題設計的分析,可以從中總結出該類試題設計的規(guī)律,這將給教學帶來有益的啟發(fā)。
兩組試題的第一道試題都是考查試題所選區(qū)域的整體特征,即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區(qū)域的顯著特征。第二道試題都是考查區(qū)域內部差異的比較,或者說從區(qū)域比較的角度來進一步認識區(qū)域特征。這也是全國新課標卷“區(qū)域+主題”選擇題組的試題設計規(guī)律。通過分析試題背景材料的出處與設問的關系,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設問模式其實是地理研究的展開方式。因此,在平時的區(qū)域地理教學過程中,可以參照這種模式,選擇某一區(qū)域圍繞某一主題進行設問,展開區(qū)域認知的訓練,將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部考試中在對2017年全國卷Ⅰ茶卡鹽湖題組第7題“流域不同部位實際蒸發(fā)量差異顯著,實際蒸發(fā)量最小的是”的分析中指出,該題屬于對地方尺度分異的考查。通過對比可以看出,該題組與本文所列舉的兩組試題的設問方式情況大致相同。2018年全國卷Ⅰ第8題關于河流階地形成過程的分析中,命題者提到了“侵蝕基準面”的概念。河流階地形成過程中的下切作用的發(fā)生與地殼抬升導致侵蝕基準面發(fā)生變化有關。2019年全國卷Ⅰ第11題渭河對黃河小北干流的沖淤作用的影響的分析過程,也涉及侵蝕基準面。如果能在復習過程中關注命題者對試題的分析情況,在高考中出現(xiàn)相似的設問時,就能迅速把握試題設問的特點,準確地理解試題選項的設計意圖。